指尖上的藝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鄭佳慧
看布袋戲是兒時的記憶。因為家鄉是在閩南地區,所以每逢兒童節或者元旦的時候,幼兒園就會組織外來人員搭起布景來給我們表演閩南地區的特色文化――布袋戲。 幼兒園的樂趣之一就是看布袋戲,童年時的快樂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這個戲劇。但羞愧的是對于那些演繹布袋戲的工作人員我卻完全都沒有印象。所留意的只有他們那操縱布偶的技術――我曾一度認為那些布偶是真實存在的東西。 記憶中,布袋戲的布景是用一塊塊粗麻布拼成,雖然顯舊,但是經過水粉水墨等顏料的加工涂抹,就成了在表演中可根據劇情隨時變換場景的道具。布偶,自然是布袋戲的靈魂,制作它可是需要費工夫的。記憶中,閩南地區的布偶光一個偶頭就得經過選材、精雕、磨平、打亮、上漆、繪臉等十幾道加工程序,內部則為木制手,可以用它控制布偶的各種動作。布偶的衣服與布景的粗質麻布不同,用的好似絲綢的布料,繡上各種精美的圖案讓布袋戲的表演更具色彩。 表演中的配樂也尤為重要。根據劇情的需要,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樂器。到劇情緊張部分,那鑼鼓一聲聲“啪啪砰砰”的聲音,會讓人也隨之緊張;愉快時,喇叭嗩吶高調的聲音,會讓人與之興奮。至于對白部分,那也是精彩。由于兒時是在閩南地區生活,看的也是閩南的布袋戲,對白自然摻雜著普通話與閩南話的風味。聽著似乎沒有京劇一般難懂的唱腔,閩南的結合讓人更有種質樸貼切的生活感,好像自己親身經歷參與了這一故事一樣。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布袋戲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直至后來,因家事搬離了故鄉,到了一座大城市。看到的是萬丈高樓平地起,而不再是那個小卻親切的布偶,耳邊那“依依呀呀”的腔調也變成了城市車輛飛馳而過的聲音。 但很幸運的是,不久之前我又在去漳州旅游的時候再次看了一出精彩的布袋戲。所看的是我最喜歡的劇本《武松打虎》。兒時的回憶歷歷在目,武松打虎時的每一個動作、在酒館喝酒的對白、打虎時的精彩配樂,我又一次熟悉地聽到鑼鼓乒乓的響聲,感覺十分興奮。對于上演這出的“幕后高手”,我知道他們是來自臺灣的藝人們,對白時帶有濃厚純正的閩南腔,聽起來別有一番滋味。表演時所用的布偶,由于用的不再是木質手,而是橡膠手,內置鐵絲,使得人物的眼睛、手的轉動更加靈活。隨后我了解到,布袋戲在臺灣也是十分受歡迎的,在臺灣還有一種著名的“霹靂布袋戲”也誘惑著我。 我很感謝來自臺灣的團隊們給我上演了這么一出精彩的布袋戲,勾起我童年的回憶。我慶幸可以看到這么一出與童年布袋戲別具風味的表演。我更高興的是,祖國各項事業發展迅猛的時期,文化的發展也很繁榮,各類國粹的傳承使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得到發揚。在隔海相望的臺灣,文化的傳承也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布袋戲的傳承就是很好的證明。布袋戲發源于福建卻流傳至臺灣,并且生根發芽創出了臺灣地區不同的特色。布袋戲代表著文化好似一座橋梁,將臺灣與我們祖國大陸相連!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無法想象今日的海峽是什么面貌!如果沒有兩岸人民長期以來所做的努力,便沒有如今的兩岸三通,貿易往來,文化交流與發展!祖國華誕六十年,我們海峽同源,以后,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