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陶藝教學,讓興趣在指尖閃光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課改再次肯定了陶藝教學等特色課程的開發價值和意義,本文立足于目前在重點發展陶藝特色的學校,分析發展過程中的優缺點,并從實踐出發提出改進方案,為其他老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陶藝教學 策略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J5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119-01
新課改肯定了陶藝等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價值與意義,其中表現出教育專家們對提升學生美術教育質量的用心和周全。[1]本校作為杭州市江干區首批將陶藝作為特色進行開發的學校,已經有一個趨于成熟的系統。學校于2003年創辦陶藝工作室以來,一直是學校大力扶持的重點工作室,外聘陶藝專職老師,定期給學生和學校美術老師進行專業培訓。每學期開展與陶藝相關的學生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市、區陶藝大賽,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問題。首先是發展的片面性。本校陶藝教室設備齊全,但對社團學生開放時間較多,學校對人力和財力的投資主要放在培養部分拔尖學生參加比賽等活動中。其次,設備缺少讓學生不能學習完整的制陶過程。尤其是缺少專業電窯,使得學生的陶藝制作過程體驗不完整。再次,教材零散多樣,缺乏系統性。目前陶藝多散見于美術教材中,基本都是讓學生去完成一件陶藝作品,沒有完成的系統。
基于此,筆者進行了如下實踐與思考。
一、細化教學內容,拓寬學生對陶藝的理解
繪畫教學體現的是平面藝術,而陶藝教學是立體藝術。[2]美術教師在普及學生的陶藝認知上的作用非常關鍵。陶藝教學最大的作用是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創造性和靈活性。[3]
首先要做到設置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筆者上學期對本校的五年級學生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浙美版教材中的陶藝課安排在一起,設置成3個星期共6節陶藝課,組合成一個單元課程。第一節課安排理論欣賞課,讓學生充分了解到什么是陶藝及其歷史與發展。第二節課安排趣味實踐課,讓學生在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每個人分到一塊陶泥,用手去感受陶泥的可塑性,并重點介紹現代陶藝制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第三、四節課,教授學生在用陶泥做作品時的注意事項,作品不能隨意捏制,需要符合燒制標準。第五節課,教師在上幾節課指導學生捏制完成以后,介紹上釉的材料和方法,指導一個班級的學生給自己的陶藝作品上色。并在課后挑選了少部分作品拿到專業陶吧進行燒制。第六節課,展示一些學生做的比較有創意的作品。最后再一次給學生欣賞了一些當代的陶藝作品,增加學生對陶藝的理解。教學安排依次把六課放在一個單元中,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并且連貫地對一個知識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去了解陶藝知識。
其次,課程內容在各學科和各年級段要互通有無,必要時可以刪改重置。比如四年級的課程“泥條盤筆筒”“泥片制筆筒”等屬于陶藝教學的基本入門內容,我校學生在一年級就已涉獵,于是筆者將以上內容取消,而將陶藝輪制法和范鑄法的內容引進到這幾課。
二、深化陶藝活動,建設校園文化
陶藝的作品往往更貼近生活,比如“親手給父親制作一個茶杯”、“給母親捏塑一個小雕像”等,都可以喚起孩子的積極性。
作為一個以陶藝為特色的學校,在學風和校貌的建設上應該滲透陶藝教育的元素,通過校園環境和建設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班級的講臺上可以擺放一個陶藝筆筒和收納盒來放置粉筆等文具,教室和老師辦公室盆景的花盆可以是學生們制作的趣味陶盆,在校園的文化長廊上可以用麻繩串幾串學生做好的陶藝風鈴和其他的作品等等。
三、完善并充分利用學校設備,更好服務學生
陶藝涉及較多的設備與材料,美術老師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把這些設備和工具都運用起來。同時,還應盡可能做到“使每位學生都能在陶藝教室上課”。雖然在教學操作上,去陶藝教室上課會麻煩很多,前期要準備陶泥、制陶工具等材料,但是學生在對陶藝的體驗和認識上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進步。筆者通過對學生情緒、表現的觀察,去陶藝教室上課的學生,在對陶藝制作上的興趣更加高漲,做出的作品會更加新奇,整體教學氛圍比較活躍。
陶藝發展有賴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特色陶藝在學校的真正成熟發展不僅指某個學校的異軍突起,而是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在前進中不能消極停滯,也不必一味的蠻急蠻趕,不妨做個“思考者”,以散步的心態,且行切思!
參考文獻:
[1]何慶艷.解析小學特色陶藝開展之怪現狀[J].江蘇省教育學會優秀論文集,2014:284
[2]李竟明.淺談如何開展小學創意陶藝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5(24):177
[3]賴高源.小學陶藝教學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6(12):147-14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