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析石灣陶藝的“匠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石灣是我國著名出產陶塑的地區,數百年來盛久不衰,歷來為人贊道。其出產的陶塑藝術形象豐滿,造型多樣,色彩斑斕,是中國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本文將從質地、技法、風韻三個方面來闡述石灣陶塑技藝經久不衰,綿遠流長的藝術之美。
  關鍵詞:石灣陶;匠心;鑒賞
  1 前言
  石灣陶瓷是廣東省佛山市石灣出產的陶瓷工藝品,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及周邊地區,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2003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石灣美術陶瓷”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6年,石灣陶塑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石灣公仔”正式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石灣公仔”作為中國地理標志獲得了中國工商總局批準通過。
  2 石灣陶藝的歷史背景
  石灣地區制陶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1977年,在石灣附近的河宕鄉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遺址出土的幾何印紋陶片,其紋飾總數達四五十種之多,揭開了石灣制陶歷史的序幕。從當地東漢墓出土的水田附船模型、舞樂俑、陶屋及禽畜等陶塑陪葬品可見石灣陶瓷的雛形。唐宋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石灣逐步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日用陶生產基地。此時石灣藝術陶已經體現出在吸收北宋名窯色釉基礎上創造石灣陶藝語言的特點。明清兩代是石灣陶瓷走向鼎盛的時期。當時石灣陶業行會已細分為36行,其中古玩行的產品發展成為石灣美術陶瓷的代表性產品,并逐步形成人物陶塑、動物陶塑、藝術器皿、山公盆景(微塑)和建筑園林裝飾五大類。新中國成立后,石灣美術陶瓷進入了一個群星燦爛的全盛時代。石灣美術陶瓷具有渾厚凝重、剛健豪放、樸拙傳神的藝術效果及釉色豐富、題材廣泛、手法多樣的地方特色而享譽盛名。以人物造型為代表的石灣公仔形神兼備,高度寫實和適度夸張,使其富有生活趣味,善于吸收各種文化藝術精華,形成鮮明的地方風格。石灣因此也成為獨具嶺南特色的藝術陶生產基地,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
  3 石灣陶藝的質地來源
  石灣陶為陶胎,原料有陶泥、瓷泥、磚泥三種。為了加強可塑性,并減少燒裂、變形等問題,還要摻入大約百分之幾的河沙。河沙的原料大多來自東莞、中山、番禺、佛山、三水、清遠、陽江、高州等地[1]。各地泥土的性質不同,匠人們在選擇泥質時也獨具匠心。如赤泥用于大件的普通物,白軟泥多用于小巧精致的器物;番禹泥和東莞泥,摻入4%的沙,可用來制作精細的雕塑品;赤泥多用在鳥、獸等陶塑品的制作上。
  石灣陶器之美還體現在釉色上,其色彩斑斕,發展迅速。唐朝初年,尚只有青釉和黃釉兩種,宋代又出現了黑釉、醬黃釉、醬褐釉三種。清朝中葉以后,石灣陶塑藝人創造了善仿鈞窯特色,制作出了稱為“廣鈞”的新釉色。不光繼承了鈞窯突變的工藝,還在后世將之發揚光大。所謂“鈞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其中,廣窯仿鈞以藍釉窯變最為著稱。藍釉由稻草灰、氧化鈷、玻璃粉混合燒制而成。其余釉彩如紅釉,則是由植物灰釉加入石灰的石灰釉為基礎,加入硼砂、瓷器粉、白石、玻璃、銅屑等制成;紫釉是在紅釉的基礎上,摻入谷殼灰、玉石和少量的鈷配制而成。
  在匠心獨運的石灣藝人手中,通過將各種植物和礦物灰屑混合調配,即可使石灣陶器的顏色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4 石灣陶藝的制作技法
  石灣陶藝的賞心悅目、古樸高雅、完整大氣與其制作技巧中的細節處理密不可分。通過將造型、紋飾、色彩、材質、工藝、技法等元素聚集于一體,形成綜合的審美效應[2]。如在傳統裝飾形式中的堆雕藝術,通過在主要形象之外堆加的方式加以裝飾。在石灣陶塑人物塑造的時候,以不施加彩釉的陶泥“胎骨”來表現人的皮膚,與普通瓷器相比,更能獲得溫情和人性的藝術效果。再如在陶塑視覺表達上的技巧,如將釉料和色料混合使用。如以裂紋釉的晶花為背景,再加上淡雅的中國風色料,從而使得染料和裂紋渾然一體,藝術品的形象也更為生動傳神。
  石灣美術陶瓷制作工藝流程為:泥料和釉料配制-成型-施釉-入窯燒制。
  石灣美術陶瓷的原料以本地或附近的陶土為主,適當加入崗砂和瓦粉混合后加水浸泡,用人力反復踩踏多次或用機器攪拌,使原料均勻混合達到一定的粘度,具有可塑性。釉的制備過去都以植物灰為基礎,混合玻璃粉、石灰、象牙絲等,呈色則利用銅末、錫箔、鐵屑等所含的金屬元素。現在已不使用植物灰,直接以化工原料配釉。
  雕塑造型是石灣陶塑技藝的核心,其技法主要有捏塑、刀塑、貼塑、捺塑四大類。以人物陶塑為例,創作步驟首先是進行作品的構思,可用陶泥做出一個小稿,或用速寫的方法把構思內容表達出來。創作時以小稿為參照物,先以圍泥或卷筒的方法做出基本輪廓,然后直接用手把泥條附在上面捏成構思中的藝術形象。捏塑著眼于大處,有粗豪的藝術效果。刀塑是借助工具(石灣藝人通常用九里香木制作成“批刀”)精雕細琢,對臉面、衣紋精心刻劃,將雕琢好的頭部鑲嵌到軀體上。貼塑是以陶泥塑出基本軀體后,粘貼上用泥片雕塑或模印出來的細部(如甲胄、服飾、頭冠等),組成完整的藝術形象。捺塑是作品體型基本完成后,用手指或工具在上面捺上裝飾紋樣。石灣動物陶塑的“胎毛技法”獨特而有創意,它吸收中國工筆畫翎毛技法的精髓運用于圓雕,在胎泥制成的坯體上啄出動物的毛,充分表現禽獸體的質感。器皿成型圓器用輪制,形態不規則或方形器物用盤泥條或泥片粘合成型的方法。
  施釉技法有涂、搪、掛、潑、填等多種,石灣美術陶瓷一般是在泥坯直接施釉后一次燒成。
  最后的步驟是入窯燒制,早期是采用龍窯用木柴燒制,目前燒制石灣公仔一般采用電窯或梳式窯,少量還采用龍窯燒制。
  5 石灣陶藝的風韻神采
  石灣民窯是隨著人民生活和審美的需要產生和發展的,基本不受官方的約束[3]。與官窯相比,石灣民窯的生產與人民的需要相符合,較少受到官府的干擾。因而,創作的題材也較為寬泛。藝術風格也較易受到歷史風潮和時代思想的影響。石灣的歷代藝人,通過接觸真實的人生經歷,進而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作品更能表現出大眾的愿望和希冀。
  石灣民窯還具有嶺南文化的特色。在人物、動物和器型特征上,石灣窯大多表現出強烈的地方風格。如人物的臉部造型和體型,都表現出了嶺南人的特征,真實的反映了嶺南風貌。石灣陶塑的作品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骨,具有濃郁的廣府特色。出產的作品兼具了嶺南文化的包容性和外來文化的異質性,并在兩者之間達到了很好的均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我國一舉跨進了獨立自主的新時代,石灣陶塑的發展也進入了一片新天地。莊稼所作的陶塑作品《偉論興邦》,選定了鄧小平生活中常見的講話動作為造型,正是新時代,陶塑藝術精神寓意的新發展。
  6 結語
  綜上所述,石灣陶藝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其制作手法、選材來源、風韻形象得到了充足的發展。藝術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陶塑藝術享譽國內外,不僅是其匠心的獨特運用,更是社會文化發展進步的結果。石灣陶藝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但對嶺南文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在推動我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莊稼說過:"傳統是活著的,發展著的。"隨著社會文化的昌盛,石灣陶藝必將在藝術之林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 黃靜.淺談廣均的風格與特點[J].文物,2011,(2):66-69
  [2] 唐聰,唐德貴.淺談陶瓷綜合裝飾的源和流[J].陶瓷研究,2013,28(z1):35-36.
  [3] 周彝馨,呂唐軍.民窯之辯--石灣窯文化解析[J].陶瓷學報,2013,34(2):233-2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7/view-1488951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