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融合”的小學陶藝課程活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陶藝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小學階段開展陶藝活動課程,對于傳承民族文化,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創造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本文結合家鄉紫砂陶文化資源,在小學開展陶藝課程活動,從“學科跨界、表現形式、創設活動、多元評價”等方面入手,結合實踐活動,闡述了具體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陶藝教學 多元 融合 綜合素養
在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修訂版)》中指出:“有條件的學校可增加陶藝的教學內容?!彪S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陶藝教學活動在課堂中出現,它在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方面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和重視。
宜興紫砂,歷史悠久。自明朝迄今,有諸多文人參與紫砂壺的設計、書畫、題詩、刻章,也正因為有諸多文化因子的融合,賦予了紫砂更多的美學內涵,為本土學校開展陶藝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如果按照紫砂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元素作為學校陶藝教學活動的主線,那是不切實際的,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和心理特點,正確解讀教學資源,進行取舍、調整,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育人目標。
一、教學中找準跨界切點
從現行的美術教材來看,已經體現了在美術教學中融合其他學科知識的相關信息,如“詩配畫”“畫音樂”等教學內容。但跨界也不是搞大雜燴,應該以美術教學本身為根基,根據不同學習領域和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點。如在教學“微型紫砂花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從指導學生欣賞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盆引入,了解盆的起源,再通過展現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盆栽石榴的畫面和初唐太子李賢墓中“仕女捧盆景”的壁畫,這不僅使學生認識了盆的發展演變,也使其感知了豐富的人文歷史。
在學習“微型紫砂花盆”這一內容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了解花盆的“盆腳、盆底小孔”和植物生長的關聯,包含著自然科學知識;制作花盆泥片的寬窄、長短和盆的高矮、粗細的關聯,還要聯系數學學科中的比例知識;花盆方圓各異的造型和所種植物的相襯,也體現了不同的美感和品質。這些信息,在分析紫砂花盆造型藝術的過程中進行了滲透。
在教學中確立這一理念,我們就能夠打通一些學科知識的盲點,能夠使學生有整體性、全面性的美術認知,有利于培養他們對客觀世界整體認識能力和橫向思維能力。
二、創作中融入多種形式
玩泥是學生的天性,而泥巴的可塑性,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操作,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思想。在陶藝教學中,筆者通過欣賞視頻、講讀故事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奇思妙想。如在表現“動物”為題材的作品時,學生通過視頻欣賞,感知了動物豐富的活動情景,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動物馬戲團”“大森林里的動物”等學生作品展示精彩紛呈。
中國的陶瓷藝術教育和創作至今還是存在“單性”的材料思維和運用的問題,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會束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自然釋放。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使用多種媒材。如“麻布、紐扣、樹葉”等,都可以在陶土上表現出一種特別的肌理,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培養學生觀察發現、綜合運用的能力,也使學生意識到,美無處不在,需要我們去創造發現。
三、活動中創設主題情景
陶藝教學活動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并不是在一節課中就要滲透多門學科知識,這是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長周期跨學科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高階思維技能,也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形成有意義的聯系。以陶藝活動為主線,設計長周期的主題性活動,并延伸至課外的情景中,對于更多學生感知陶文化知識,激發其潛在才能,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
我們結合家鄉“紫砂陶”特色,從紫砂陶的“歷史、造型、功能、成型、工具、材質”等角度出發,組織學生開展編創“紫砂陶兒歌”的活動,匯編成“紫砂陶兒歌集”,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之中。
附:學生編寫兒歌
五色土
劉歆雨
五色土,富貴土,始陶異僧傳神土;
紫砂壺,悄問世,書童供春是鼻祖。
時大彬,惠孟巨,明代二人最杰出;
到清代,數一數,高手云集不勝數。
近現代,逢盛世,景舟蔣蓉樹標桿;
世精湛,壺放彩,德藝雙馨飄四海。
望前輩,勤自勉,德才兼備慧門開;
傳經典,求創新,紫玉金砂代代傳。
做壺
孫晨雅
我有一雙小小手,
媽媽教我把壺學,
一拍泥片薄又平,
二捏身筒定壺型,
三搓壺嘴把心掏,
四撮壺柄像尾巴,
五拿蓋片成壺蓋,
陶土變成紫砂壺,
劉謙魔術亦不如。
從學生編創的兒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經過了一個階段的學習了解,并對相關知識進行了整理分析,然后把自己對紫砂陶的認知,用兒歌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一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有著明顯的成效,對于學生參加其他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也必將起到引領作用。
在課程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創設真實的情景,開展“尋訪家鄉紫砂文化”的活動。走進有五百年歷史的前墅古龍窯,探尋紫砂陶原始的燒制流程;走進古樸典雅的陶瓷博物館,欣賞琳瑯滿目的陶瓷產品;走進普通的民間紫砂作坊,了解紫砂藝人的生活……在豐富的活動情景中,燦爛的本土文化對培養師生的人文精神、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四、評價中介入多元因子
正因為陶藝教學融入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以多元化的方式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融合,故而我們的評價也應該是多元的。
1.學生評價,展示自我
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經歷一個活動之后,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另一方面也讓同伴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活動過程的體驗感受、成功收獲。在學生自評互評的過程中,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會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也起到了互相促進的作用。
2.教師評價,激勵發展
豐富的陶藝課程,多方面展示著學生的成長。每個學生會展現出不一樣的才能,有的擅長動手制作,有的善于文字表達,有的長于創新設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個性,發現學生活動過程中的閃光點,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多元評價,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其持續發展。
3.家長評價,關注孩子
在陶藝活動中,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對孩子的評價,也能增強家校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成長。我們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帶回家,讓父母評價,邀請家長來校參觀學生的陶藝作品展和社團活動,組織開展現場陶藝制作親子活動。家長們既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長,通過橫向比較,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足,對孩子的學習表現也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和客觀的評價。
多元評價,關注著學生的活動過程,并且從不同視角觀察學生的表現,對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突破自我,激發其潛在的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踐證明,陶藝與科學、文化、經濟、歷史等密切相關,學生通過陶藝觀賞與制作,形象地接受科學、文化、歷史、經濟的學習,可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在陶藝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充分發掘課程資源,尊重學生個性思維,注重體驗過程,學生必然會從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學科知識和人文熏陶,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0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