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育的多元文化融合之淺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2011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1月,教育部又發出了《關于印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毒V要》指出:“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書法教育對培訓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小學書法教育中,要重視書法的文化教育價值,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關鍵詞】書法教育;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99-01
書法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字額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而書法課堂教學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書法技藝指導中,還要注重滲透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生活實際的融合,培養學生熱愛中化文化的情感及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形成多元文化意識,達到知識與技能、精神的共同提高。
北師大劉錫慶教授:教材編的初衷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以示范、引路?!斑@只是”“一掬水”,教材(法帖)之外,還有“大量可讀的江河湖?!?。為此,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只有廣博多聞,多學習不限于教材的歷史文化、古今藝術,“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辈挪粫蔀橐痪淇赵?。切實在書法教育中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文化氛圍,讓書法教育教學成為美味的“知識文化營養大餐”。
一、加強學科之間的資源融合,增強趣味性和綜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的書法課程教學中,書法練習中顯單一枯燥,發掘學科間的文化多元聯系,讓學生對書法課程真正感興趣,教學效果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充分利用與發揮教材的特色設計,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為主。對讀帖、臨帖過程要按要求認真完成,書法園地的文化知識靈活的滲透于課堂教育教學中,書藝與書學貫穿于教材始末,學習目標明確,相互相生,相得益彰。
二書法課堂中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使書法課堂教育更加豐富多彩。與語文、音樂、體育、陶藝、品德、歷史、美育等學科的多方位融合,如(應用語文中的成語“顧盼生姿”來形容“點的變化”,在教學“斜鉤”時,借用體育動作的“斜中求穩”來形容字的重心平穩等。)恰當運用于書法教學中,通過與生活、情感、學科的聯系,獲得書法藝術的感知、體驗與表現。
三做為老師的我,業余熱衷于收藏,中國的收藏文化歷史悠久,藏品中的文化元素與書法文化息息相關。有各種紙質上的字跡字體,文房四寶等有意義的收藏物品帶到課堂中,或拍成照片利用多媒體與學生分享,如:清代青花瓷器上的歐體楷書“志在書中”;漢磚上的篆、隸書“永元”等題材,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都會給學生帶來無比的驚喜,從中感受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營造濃厚的課堂文化氛圍,力求經典性與豐富性,吸取歷史文化營養
書法這門藝術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與先人智慧的積淀,傳承文化是我們當老師的責任。如何應用豐富的文化知識,創設情景,營造文化大氛圍,旁征博引于課堂教學中,以下淺引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幾例:
記得上三年級第一節書法課時,有位同學舉手:老師,什么是書法?除了正確的講解外,我用很形象的比喻:你們每天都要做早操(體操),那你們見過各級各類表演性的體操嗎?表演者用優美的技體語言表達出情感,這就是藝術體操,是美的升華。隨后,我在黑板上寫了個三個正方形組成的“品”字,又寫了幾個古代書法家書貼中的“品”字,問學生哪個好看?然后小結:第一個“品”字是“寫字”,后面幾個“品”字是“書法”,這個過程就是實用性和工具性的“寫字”逐步提升到“書法”層面的過程。美的東西給人的第一視覺效果,愉悅身心,欣賞美是藝術學習的好開端。
書法文化源遠流長,教學中離不開書法發展史的融合,以“日”字教學為例,導入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的形式,給學生講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刻畫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日”字形態是為一個圓圈中加一點,是以天上的太陽作為字體的由來;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日”字中間的點已經變為了比較平直的橫了;到秦時期的小篆,“日”字形態開始定型;然后再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后期的隸、草、楷、行、都發生了什么變化……。漢字的演變,讓學生感受到整個漢字的傳承始終沒有間斷過。好奇心讓孩子們感受到書法的博大精深,注意力更加專注。
字是有生命的,筆畫像人一樣有筋、骨、血、肉。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三年的書法學習經驗,有一部分同學在課外堅持習字,有了一定的書寫基本功,教學也可適當提高層次。當教學“筆力”技法時,先讓學生欣賞楷書中的“顏筋柳骨”,轉為主觀的理解,讀悟為要。如“時”字,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書法家的寫法有什么不一樣?”除了正確的起筆、行筆、收筆,問題在于:力何來?筋何來?一強調學生書寫時中鋒用筆,寫出的線條才能達到一定的力量感;其次用墨方法,如美術色彩的輕重濃淡;三書寫速度,快慢如音樂、舞蹈中的節奏美。課堂小結時,王羲之的“入木三分”,蔡邕的“筆軟生奇”正是“筆力”的有力依據,學生豁然開朗,文化知識的融合滲透,加深了學生對書寫技法的理解與應用。
提高書法課堂的廣度與深度,形成多元文化意識。課堂教學進度循序漸進,切實做到引導學生讀帖、臨貼的兩個基本教學環節,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寫好幾個字的層面上。古代書法家經典碑貼的賞析,拓寬視野,幫助學生對書法深度的理解,達到思想境界的升華。例:在六年級書法課堂教學中,我印發了顏真卿《祭侄文稿》的原文、釋文及評析,讓學生課外先閱讀,提出了幾個思考問題:“(1)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產生的歷史背景?(2)顔真卿在什么樣的心情下揮筆寫下了后世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3)為什么我們還不懂得“賞析”? ”。當再次回到課堂上時,讓學生討論暢所欲言……,鼓勵學生“試著用‘字如其人’來形容顔真卿的書法與人品?!庇捎跁ㄋ郊爸R面的局限,碑貼的“賞析”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所以教學上的深度應具有彈性空間。通過經典碑貼文化內涵的熏陶與情感的融合,在提高學習深度的同時,加強了學生的多元化文化意識。
中國古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比比皆是,是課堂教育教學的一大資源。如:張芝的《臨池學書》,智永《退筆成?!?,鄭虔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等等,課堂中要不失時機地勉勵學生勤奮為主。柳公權的《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的故事,教育學生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經典性的書法家故事自然融入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逐步培養克服困難,持之以恒的品質。
三、重視校內外書法拓展活動,發展人文性和創造性,實現多元文化的整合
校內外書法拓展活動,給學生的創造與表現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平臺。首先鼓勵學生在課外書寫實踐的基礎上多閱讀,拓展知識面。二積極開展書法教育實踐活動,學校開設了第二課堂《書法校本課程》,為有書法興趣和書法特長的學生提供發揮潛力的機會;三利用節日開展“百人書法現場大賽”、“中國夢”等主題活動,并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書法比賽,參觀書法作品展覽。四組織師生義務書寫春聯活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書法的認識與應用,促進學生書法能力與人文素養的綜合發展,讓書法精神文化的層次得以升華。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意見》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中小學生書法教育的高度重視,文件指出:“深入挖掘漢字本身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去發現、領略漢字的優美和書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修養,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边@是課堂實施的指導思想,也是書法教育教學目標的最好詮釋。以上略舉的書法教育實踐尚是“書法中江河湖海”的“一掬水”,學無止境,“書法”讓我感到每天的知識都非常貧乏,博才多學才是硬道理,才能真正做到把《書法教育教學的多元文化融合》落實到書法教育中去。
參考文獻
[1]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培訓與服務手冊書法練習指導(實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義務教育藝術課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