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幼兒園區域活動與園本課程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擔負著這個重任,要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要積極的進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辦園質量。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園本課程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友愛、勇敢、勤學、好問、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我園遵循“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立足園本,兼顧繼承和發展,傳統與現代,共性與個性。將民俗教育滲透于一日活動之中,引發幼兒對中國民俗文化的興趣,啟迪幼兒的智慧,激發幼兒的美感。據此,我們開發了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園本課程,——《我愛家鄉》。
  區域活動是與幼兒喜歡的活動,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課程組織形式,是幼兒自主學習的平臺、豐富知識經驗的有效方式,其在幼兒主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和個性發展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因我們立足于本土資源,發揮地域優勢,使園本課程融入區域活動,二者優勢互補,此項研究不僅使幼兒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也是幼兒園發展的必經之路,更為幼兒園的課程模式進行新的嘗試。
  一、課程的實施原則
 ?。ㄒ唬┱闲栽瓌t
  課程目標涵蓋幼兒的全面發展,注意各領域的融合,幼兒園需要有系統的、有計劃的、有條理的運用各種本土課程資源,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綜合利用家庭、幼兒園、社區有效的物質文化資源,使得幼兒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
 ?。ǘ嵭栽瓌t
  在研究的過程中,把園本課程中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資源運用到幼兒的區域活動中,讓孩子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反復的操作,實踐,激發興趣,獲得經驗的提升。
  (三)個別化原則
  注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和老師的不同能力水平,循序漸進的進行園本課程和區域活動的有效融合,不強求一律,每個教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設置不同的融合區域。根據老師的特長設置特色區角。
  (四)發展性原則
  首先是幼兒的發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區域和園本課程的融合點和目標。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其次是教師的發展,教師在二者結合的實踐中,不僅要充分的了解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也要對區域活動有計劃的調整目標和設置,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反思、調整,同時獲得專業成長。
  (五)安全性原則
  在設置區域時,安排的場地空間要安全,方便幼兒的操作。要有良好的光線、色彩、溫度、濕度、通風等條件,使孩子在安全、寬松、溫馨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動。
  在選用本土資源材料時要考慮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比如,竹子、木桿、果殼、石子等要進行打磨,去除尖角,對材料進行篩選、清洗、消毒,以確保幼兒活動中的安全衛生。盡可能使用環保衛生的、便于清洗和消毒的、能夠反復使用的材料。
  活動時,老師要隨時注意意外的發生,對活動的進程有預見性,提高警惕,預防孩子發生意外。教師分工合作,使每個孩子的活動都在教師視線范圍內,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但要避免“放羊式”和“高控制”等極端現象。
  二、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本土化材料的選擇
  本土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要就地取材,合理利用當地資源。本土資源中的風景名勝,民間藝術,自然資源都能成為孩子活動的游戲材料。我們利用本地本園豐富的自然資源去設置活動區域,讓幼兒通過感知、體驗、發現、探索獲得成長。
  1.選材的安全性。
  孩子的防范意識薄弱,在利用自然資源當作操作材料提供給幼兒進行活動時,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安全和衛生,確保幼兒活動的身心健康。
  2.材料的趣味性。
  有趣的事物幼兒才會感興趣,才能有好奇心。盡管本土資源很是豐富,選材時候還是要注意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生動形象的、色彩豐富的內容。吸引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比如,選擇幼兒喜歡各種彩色的毛線進行傳統的編織活動。家鄉的各種小吃,如雞肉丸子,馬蹄馓子等引入角色區,孩子很是喜歡。還有大班幼兒進行的抬花轎和舞龍活動。孩子們進行民俗活動的模仿。
  3.材料的適宜性。
  本土資源取自于當地,來源于生活。在收集材料時要充分發揮本土優勢,收集幼兒在生活熟悉、喜愛的材料,并利用這些材料設計成有趣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比如小班幼兒可以進行傳統的玩泥活動,利用當地的植物種子進行益智區的活動,比如玉米、大豆、小麥、芝麻、花生等農作物,還有楝樹的種子,玉米衣等,尤其是我們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麥草畫在大班美工區,很受幼兒的歡迎。
 ?。ǘ┎牧系挠行斗?
  區域材料是幼兒對活動區域感興趣,能夠順利地開展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利用本土資源有效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成為支持幼兒進行活動的重要條件。
  1.材料的多樣性
  活動材料豐富多樣能誘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我們盡量挖掘可利用的、豐富多彩的材料,供幼兒選擇使用。例如,在建構區“家鄉的建筑”中,我們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材料讓幼兒仔細觀察操作,提供的材料有大型積木、紙箱、麥稈、玉米芯、當地的飲料企業的飲料瓶等,以及家鄉的建筑圖片,從天中山到南海寺,方便幼兒搭建。這些材米料的提供激發了幼兒的嘗試興趣,他們在活動中獲得經驗的提升,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2.材料的層次性
  幼兒存在的個體差異,材料投放時要體現不同的梯度,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按照自己的愛好去選擇,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操作,使每個幼兒的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例如,在生活區的“編辮子”活動中,有分成兩種顏色的繩子可以隨意的扭一扭,也有三種顏色的方便幼兒編三股辮子,還有能力更強的幼兒進行一種顏色繩子的編法和四股或更多股的辮子的編法。不同的層次方便幼兒的選擇,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3.材料的可變性
  低結構的材料更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富于變化的材料促使幼兒進行了多角度的探索,有利于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例如,給幼兒提供繩子,放在益智區幼兒進行單個人的“開交”,多個人的“開交” 。放在美工區的繩子畫,粘貼畫。戶外運動區可以百變繩子,變成“山” 幼兒進行爬,變成“河”幼兒可以跳。
 ?。ㄈ┳灾魈剿鞯沫h境
  1.創設滿足幼兒自主探索的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是幼兒進行自主探索的基礎。提供開放的區域活動空間和富有趣味的物質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索。幼兒對富有新意的環境總是特別敏感和好奇,他們對新事物都想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此刻正是孩子的探索欲望的高潮。如果教師抓住時機,對幼兒進行啟發、誘導,幼兒就能主動地、不斷地獲得信息。例如,我們進行豫劇的相關活動,班級先請幼兒觀看豫劇的經典曲目,然后提供相關道具,如轎子、馬鞭、胡須,官帽等,幼兒平時只是在電視上和民間戲曲舞臺上見過這些東西,所以積極地進行模仿。這樣的教育不但使幼兒獲得豐富的信息,而且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步幫助幼兒培養自主探索的品質。當然,同時注意材料的提供要滿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的需要。
  2.創設滿足幼兒自主探索的心理環境。
  活動中,教師要融入幼兒之中,平等的對待幼兒,做到兼顧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教師要創造安全、愉快、寬松、自由的環境,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感到放松、溫馨、快樂。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并重視和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做幼兒的朋友。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真正成為幼兒主動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總之,通過區域活動與園本課程的有效融合,讓幼兒在區域活動的形式里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傳承,獲得全面的發展,是我們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注明: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幼兒園區域活動與園本課程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2018-JKGHYB-145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蔡瓊瓊.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7,(9):9-10.
  [2]宋雪蓮. 有效開展幼兒園社會實踐活動的探索[J]. 學周刊,2017,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