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現狀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可以給幼兒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的選擇、計劃活動。如今幼兒園區域活動已受到廣泛重視,但是筆者所在地區的幼兒園區域活動還是存在了區域空間面積狹小、流于形式;活動材料更新不及時且單一缺乏層次性;活動時間短且結束倉促;活動規則設定不明確且缺少幼兒參與;教師指導有偏差等問題。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區域設置;教師指導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1-0222-02
幼兒園區域活動能促進幼兒主動探究,有利于幼兒的互相交往,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但是幼兒園中大多數班級的區域活動存在很多問題,阻礙了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
一、區域設置方面
(一)區域空間面積狹小
通過對幼兒園大、中、小班的室內面積進行觀察得出以下數據:
圖表顯示,在室內面積中,大班區域活動面積大約占總面積的10%,中班區域活動面積大約占總面積的30%,小班區域活動面積大約占總面積的10%。因此,可以看出區域活動的面積狹小,但是每班平均班容量在35名幼兒左右,所以區域活動很擁擠,開展很受限,區域活動的任務無法完成。案例1:苗苗五班,共36人。因為區域活動面積狹小,每次在進行區域活動時都會將幼兒分為六組,每組6個人。每一組的小朋友都擁擠在1m2—2m2的空間之中,活動受限,還容易發生危險。
?。ǘ﹨^域設置流于形式
在區域空間設置的方面,區域活動設置較形式化、表面化。形式化、表面化表現為:幼兒園要求每個班級都要設置區角,供幼兒們自由活動。但是教師在布置區域活動環境的過程中,只注重環境的美觀,卻沒考慮幼兒真正的需求。雖然教師把區域布置的很華麗、很漂亮,但是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是沒有目的地玩耍,也不了解區域活動的任務。案例2:豆豆八班的科學區,墻上貼有“日期”、“天氣”的字樣,整面墻設計的新穎別致,很是漂亮。這樣布置的目的是讓幼兒熟悉該如何表達年月日、星期幾及天氣情況。但據筆者觀察發現,教師從沒有利用這面墻與幼兒互動,幼兒也從沒有表達過,墻上的數字沒有變過,這就使得區域環境布置成為了一種擺設。
二、活動材料的投放方面
(一)區域活動中活動材料更新不及時
通過對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更新的頻率進行觀察發現,幼兒園大、中、小班區域活動材料的更新頻率在1—2周的大約有10%,在3—4周的大約有24%,一個月以上的高達66%。這樣長時間不更新活動材料,很難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其積極性,進而影響區域活動的質量。
?。ǘ﹨^域活動中活動材料單一且缺乏層次性
教師給幼兒提供的活動材料少而簡單,很多材料不符合幼兒年齡發展特點,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導致幼兒對區域活動失去興趣,進而妨礙區域活動較深入的開展。案例3:有的班級區域中的“娃娃家”只放了幾個布娃娃、玩具熊,材料單一且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些玩具是否被全部的幼兒所需要,有的男孩子不愿意玩玩具熊,這就導致他們喪失興趣,無所事事,浪費時間。幼兒園大部分班級不論是大、中、小班的“娃娃家”都只有布娃娃、玩偶,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
三、區域活動的時間安排方面
區域活動進行的時間短、結束倉促。區域活動的時間為10—20分鐘的有34%,20—30分鐘的有31%,30—40分鐘的有21%,40—60分鐘的有14%??梢?,大部分班級的區域活動時間在10—30分鐘之間,幼兒活動時間不充足。在筆者觀察中發現,很多班級區域活動只進行了15分鐘,這15分鐘,美工區的幼兒還沒有畫完畫,益智區下棋的幼兒還沒有分出勝負,表演區的幼兒剛穿好漂亮的服裝。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孩子們根本玩不盡興。案例4:一次小朋友很開心地在益智區拿了材料放在桌子上進行桌面游戲。15分鐘后,老師說:“把玩具收起來,去喝水,我們要戶外活動了?!庇械男∨笥押芸彀淹婢呤帐昂昧?,但有的小朋友還沉浸在自我操作的游戲過程中,后來老師又催了好幾遍。
從觀察中了解到,這種現象在各個班級很常見,幼兒區域活動的時間短,結束倉促,幼兒根本無法玩得盡興。
四、區域活動的規則方面
(一)規則設定不明確
通過筆者觀察發現,大部分班級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教師把幼兒分配到各個區域后,就對幼兒不管不顧了。教師沒有提出任何的要求與規則。案例5:一次區域活動中,兩個小朋友因為一本書爭執起來了。浩浩小朋友想看有關動物的一本書,但是龐越小朋友也想看,兩個人在爭奪當中把書撕壞了。上述案例中教師在進行區域活動之前沒有講清規則,從而影響了區域活動的開展。
?。ǘ﹨^域活動規則的制定缺少幼兒的參與
因為區域活動的規則是幼兒執行的,所以,幼兒應該參與到區域活動規則的制訂過程中。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制訂區域活動的規則時,大部分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制訂,有一定的隨意性,幾乎很少有教師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規則的制訂。由于教師制訂的規則未必會被幼兒接受,這就影響到了區域活動的開展,并且也不利于幼兒有關規則意識的形成。筆者實習的班級每次進行區域活動前,教師都會說:“上次去過的區域這次就不要再去了?!钡怯械男∨笥褧f:“上次我沒有玩好,我還要去?!庇纱丝梢钥闯?,教師根據自己的意愿制定規則,幼兒只是規則的執行者,這樣會導致幼兒不愿意接受規則。
五、教師方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但實際上,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三者。
(一)教師對區域活動的認識不足
教師認為區域活動是主要的教育活動占30%,是次要的教育活動占60%,是非教育活動占了10%。這就能看出大多數的教師對區域活動的認識有一定偏差。有一些教師認為區域活動是非教育的活動,沒必要開展。這些教師只認為書本里的知識才是知識,卻忽略了活動和游戲的重要性。
?。ǘ┙處煹闹笇Х绞酱嬖谄?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經常指導幼兒占14%,偶爾指導占24%,不指導占了62%。在教師的指導中,指導方式分為直接指導和間接指導。據筆者觀察,直接指導和不指導成了教師指導的兩個極端。教師直接指導幼兒,表現為以領導者自居處處都干預幼兒。如幼兒在玩角色扮演時,教師分配角色。教師不指導幼兒,表現為讓幼兒隨意活動、自由發揮。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指導有偏差。區域活動應當體現幼兒的自主性,突出幼兒為主的地位。但筆者觀察發現,多數教師要么不指導,一指導就化身為命令者,而幼兒是接受者。教師沒有把幼兒放在主體地位,這樣會影響幼兒的自主探索活動的開展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會敏.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行為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肖菊紅.科學組織區域活動,促進幼兒個性和諧健康發展[J].學期教育研究,2009,(8):63-6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