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設導學,同心育素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知識經濟到來和信息社會的發展,高中政治不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而是要求學生運用政治核心素養分析和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抵御不良文化侵蝕,弘揚社會正能量。而在高一政治教學中,以合作探究為主體的導學案,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理解和調用知識、論證和探究問題能力,促使學生真正掌握政治核心素養。探究型導學案主要分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疑難解析、知識總結、知識鞏固五個環節,層層相扣,從易到難,從基礎知識到綜合運用,使學生在導學案指導下學習課本知識,在學習中提升政治核心素養。
一、自主學習環節,巧設問題,引導學生自學
自主學習環節作為導學案的第一部分,承擔引導學生預習方向與節奏的重任。自主學習環節,首先呈現本知識點的邏輯主體結構,使學生在宏觀基礎上把握本課知識。以政治生活《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和準則》為例,可用簡單的線條概括本框體內容: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內容—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則。通過概括性知識呈現,使學生在預習前心中有數,心中有底,從宏觀角度開展預習。其次,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對具體知識開展預習。圍繞本框題內容,筆者設計以下問題:①我國公民為什么可以參與政治生活?②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是什么?公民的政治性權利與政治性義務分別是什么?③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基本原則是什么?④我們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內容?問題①主要是為了回顧上節課國體、人民民主特點的相關知識,同時引出本節課內容——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問題②、③以星號作標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提醒學生重點思考學習。本環節主要是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把預習答案呈現在導學案上,教師可以根據預習情況把握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
二、合作探究環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傳統高中政治教學課堂,采用教師主講+ppt輔助的形式呈現知識,學生以“聽”為主,課后導學案一般以羅列知識要點的方式或者填空題的方式再現課堂重點知識,學生機械性地重復知識,忽視了對學生政治能力的培養。以探究式材料取代機械填空題,并充分利用探究材料貫穿課堂,做到課堂課件與課下導學案材料知識同步。學生在課前運用課本知識自主探究材料“發現”知識,“運用”知識自主完成探究。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相互交流并呈現知識學習的成果。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需要教師以當前時政熱點或生活實踐為背景組織探究材料,以課本理論知識為支撐,以適當的“線索”引導學生在材料中“發現”知識。在此環節,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碰撞,允許學生大膽展現思維的成果,實現知識的互融互補。知識的互融互補,資源的共建共享,理性思維的交流融合,從而使知識內化于學生頭腦中,外化于學生的表現中,真正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以本課為例,筆者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構建知識情景,搭建問題支架,共設置了2個探究活動。
三、疑難解析、知識總結環節,教師主導,突破教學重難點
探究活動,并不是一味為了讓學生活動而設計,而是要把學科知識體系內化為學生認知體系,因此必須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破疑難知識點,整理知識體系。教師在探究環節要“放”,設置民主平等氛圍,允許學生說,同時也要“收”,在關鍵問題、疑難問題上引導學生“挖”,挖透知識點,突破知識點。以本節課為例,在講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分析材料中公民行使了什么權利和義務,還要繼續深挖:權利與義務是什么關系?是否完全對等?如何正確行使權利與義務?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深挖問題,思考問題,在問題中鍛煉自身的思維,在問題中提升自我政治素質。
四、知識鞏固環節,要精選題目,鞏固課堂所學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科認為,學習必須要遵循三大原則——準備率、練習率以及效果率。學生在具備良好的學習狀態下,反復練習從而強化學習內容,通過不斷強化鞏固從而使知識內化為學生思維的一部分。但是題目訓練不是搞“題?!睉鹦g,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所選題目必須要有針對性。在立足于本節課知識點基礎上精選題目,既要有宏觀發散思維的題目,也要有微觀某個知識點的覆蓋,使學生在課后可以反復鞏固。第二,所選題目必須要有層次性,體現因材施教。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異性,設置題目要帶有梯度,允許選做題出現。第三,所選題目要有挑戰性、啟發性,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所選題目要帶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要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鼓勵學生發散性思考問題。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 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币虼?,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導學案為學生精心設計好具有挑戰性“旅程”的路線,鼓勵學生在未知旅程中發現更多的風景和通道,摘取更多政治智慧果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