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問題導學”的教學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1教材分析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卜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生物的物質基礎和細胞的組成成分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本節內容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前面的知識,又是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的基礎。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細胞膜是細胞必不可少的結構。教學主要內容是講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這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教材首先由問題探討入手,推斷細胞與細胞膜的存在;再通過實驗證明細胞膜的存在;接著,講述細胞膜的成分,滲透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觀點;之后,聯系實際分析細胞膜的功能;最后,簡要講述了植物細胞壁的成分與功能。
2學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課學習細胞的基本結構時,學生對細胞膜已經有所了解。但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是很難看清細胞膜的。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兩者是相適應的。經過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的學習,學生知道了蛋白質、糖類和脂質是重要的化合物,但是對于這些物質的存在位置還不清楚。因此,在本章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將細胞的物質組成與細胞的結構有機地聯系起來,對細胞形成系統的認識。如引導學生從生命系統的結構基礎角度,認識“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原因之一是它承擔了組成細胞基本結構的功能,它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約占細胞膜總量的40%。再如,引導學生回憶“細胞中的脂質”提出的“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再提出細胞膜結構中脂質約占總量的50%,使學生將前后知識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同時,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學習奠定基礎。
3學習目標
①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釋細胞膜在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隗w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培養觀察分析、合作學習的能力。
③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4教學過程及設計
4.1問題驅動,活躍思維
教師板書細胞顯微結構圖,并提出問題:細胞有哪些結構?組成細胞的物質有哪些?當人們對細胞物質有一定認識后,有人嘗試過想組裝細胞,你們推測一下能否成功?通過這個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總結出結論:系統不是其組分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組分間結構和功能的密切聯系,形成的統一整體。
設計意圖:教師以問題串為引,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為學習新課做好熱身基礎;同時,使學生鞏固前面的知識,聯系到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新課,建立前后知識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對細胞形成整體認識。
4.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顯微鏡視野下的圖片,并提出問題:細胞是一個系統,而每一個系統都有一定的邊界,那么細胞是否也有邊界呢?試說出圖中哪些是氣泡,哪些是細胞?能否在顯微鏡下看到細胞膜?
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出:氣泡里面只有空氣,所以比較光亮,并且氣泡邊緣顏色比較深。細胞有細胞核、細胞質等是立體的,通過調節焦距可看到不同的層面。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細胞膜。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最常見的顯微鏡觀察中的誤區(誤以為氣泡就是細胞),將學生的思緒帶回曾經學過的知識,激發學生對細胞膜問題的思考。
4.3深入情境,解決困惑
教師提供2則資料,提出疑問:細胞膜在光學顯微鏡下是看不清的,要想真正觀察細胞膜要用電子顯微鏡.但是在電子顯微鏡誕生之前,科學家已經能夠確定細胞膜的存在了,你能想辦法驗證細胞膜的存在嗎?
資料1:進入活細胞的物質首先要通過一道選擇性的屏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進入細胞,用顯微注射器將一種叫做伊紅的物質注入變形蟲體內,伊紅很快擴散到整個細胞,卻不能很快逸出細胞。
資料2: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用微針觸碰細胞表面時,細胞表面有彈性,可以伸展;用微針插入細胞內,細胞表面有一層結構被刺破;如果細胞表面結構受損面過大,細胞會死亡。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思維活動;資料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線索,讓學生能夠深入情境,解決問題,同時體會科學的方法,驗證細胞膜的存在。
4.4實驗探索,學習制備
教師展示各種細胞圖片,并提及: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知道了細胞膜的存在,那么細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它又具有哪些功能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當想辦法獲取細胞膜?下面我們就結合實驗學習一下細胞膜的制備。首先,我們應該確定合適的實驗材料。對于一個實驗來說,合適的實驗材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哪一種細胞比較適合提取細胞膜?請嘗試說出原因?
在學生選出合適的實驗材料并說出原因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41旁欄相關信息并提出疑問:對紅細胞有特殊要求嗎?雞紅細胞可以用做實驗嗎?
設計意圖:學生積極討論,確定實驗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的多元思維,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師展示紅細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圖片(圖1),追問:如何利用紅細胞獲取細胞膜呢?用鑷子撕取行嗎?用針刺破行嗎?那應當用什么辦法來獲取細胞膜?根據圖中紅細胞的形態差異,你能描述一下本實驗的實驗原理嗎?
學生小組討論后,講解實驗步驟。在講解過程中,師生共同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教師展示實驗結果圖片,進行講解。最后,學生思考、討論P41討論題,教師給以評價。
設計意圖:在獲取紅細胞膜的方法中,教師利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慢慢地與正確方法接軌。學生在總結實驗過程注意事項的同時,也提高了總結能力。討論題中出現了新方法——差速離心法,也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了。
4.5學習細胞膜的成分
教師提供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分析:細胞膜的成分有哪些? 資料:①1859年,歐文頓選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膜的通透性進行了上萬次的研究。發現脂溶性物質易透過細胞膜,不溶于脂類的物質透過細胞膜十分困難。②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稱為蛋白酶。用蛋白酶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請根據以上資料思考細胞膜在組成上有何特點?
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會知道細胞膜的成分有脂質和蛋白質。同時,教師提出質疑:細胞膜的成分中是否只有磷脂和蛋白質?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即可知道:細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還有少量的糖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
教師提出問題:蛋白質在細胞行使功能時發揮重要作用,那么細胞膜功能越復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是越多還是越少?并展示細胞膜的結構模式圖,講解蛋白質、脂質和糖類的分布及所占百分比。然后聯系生活,引導學生如何看檢查癌癥的驗血通知單。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已知,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得出答案,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聯系上一章的知識,有利于構建“組成細胞的物質與細胞統一整體”。教師展示細胞膜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了解細胞膜的結構,為后面學習流動鑲嵌模型奠定基礎。
4.6細胞膜的功能
教師展示中國地圖:學習了細胞膜的成分,也了解了細胞膜的結構,我們現在就來學習一下細胞膜的功能。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教師講解國界線的作用,引導學生類比細胞膜的功能進行學習:
?。?)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與國界線的作用進行類比)。
教師利用原始細胞形成的過程進行講解,讓學生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與海關或邊防檢查站進行類比)。
教師提供素材,讓學生通過分析素材得出細胞膜的第二個功能。素材一:洗滌紅腳莧菜的清水沒有變成紅色,但是若用紅腳莧菜煮的菜湯則出現顏色。素材二:用臺盼藍染色,死的動物細胞會被染成藍色,而活的動物細胞不著色,從而判斷細胞是否死亡。
學生通過分析可知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但是是活細胞的細胞膜才具有。然后,再通過觀看演示物質進出細胞的動畫,總結可以進出細胞的物質。
?。?)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與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進行類比)。其具體例子如下:
?、倮眉に刈饔糜诎屑毎?。教師結合動畫演示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事例進行類比。教師舉例類比:這種交流方式就像淘寶購物,內分泌細胞、激素、血管、靶細胞分別代表淘寶賣家、貨物、快遞以及買家。
?、诰炎R別。教師結合動畫圖進行講解,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在水中青蛙的卵細胞不會與蟾蜍的精子相結合?
?、郯g連絲。教師結合圖片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說出類比事例,如傳聲筒。
教師講解植物細胞壁的成分及作用,以及其與細菌細胞壁的區別。并提出問題:既然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壁,那它為什么不是系統的邊界?
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壁沒有選擇透過性,是一種全透性的物質,沒有生命活性,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是有活性的。所以,細胞的邊界就是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的細胞膜。
設計意圖:教師將細胞膜的功能及國界線進行比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介紹細胞膜的功能時,涉及了原始細胞的產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會讓學生感到思維的跨度太大,因此教師利用原始細胞形成的過程誘導,幫助學生構建起生命起源與細胞膜形成之間的聯系,認識細胞膜對于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創設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討論,進而解決問題。學生積極尋找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學生之間發生思維的碰撞,有利于思維的活躍,也有利于記憶。
5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思路,問題創設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圍繞本節內容的核心問題,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素材,創設情境,突出重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深入情境去解決問題,教師以“問題”為主線精講問題。教學中,教師注重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表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提供相關材料,使學生感知教材,啟發性講解使學生理解教材。但由于條件限制,不能在課堂上進行“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這一點違背了讓學生動手探究、促其學會學習的初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47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