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問題導學”即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探索求新。本文通過闡述問題導學與學生生命感悟、思考質疑、實踐活動的關聯,進一步研究如何利用問題導學教學策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實效,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個有效性參考。
關鍵詞:問題導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個教學問題設計得好,可以將學生置身于矛盾沖突中,引起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進一步講,一個有深度的教學問題,如同一條主軸,將教材知識要點串聯為一條主線,凸顯學生的主導地位,從而引發學生合作探究,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是教研工作的一個永恒話題,作為“靈魂工程師”,教師應該一步步探析“問題導學”的教育本質,凝聚智慧去變革,才能創造具有實效性的語文教學課堂。
為語文教學與生命感悟搭橋
語言與生命休戚相關,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因為有了語言的存在,所以人們才能夠更好地思考,更加理智地生活。正是有了人類才會有語言的存在,語言的存在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前行。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是人們通過生命行為與活動而升華的思想感悟。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性。而問題導學,可以突破語文課堂的局限性,搭建生活橋梁,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經歷相似的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
例如,《但愿人長久》一課,寫的是蘇軾的故事。他的詞風格豪邁,不拘一格,其超然脫俗的人生姿態,更是值得后人歌頌。蘇軾與蘇轍兄弟感情深厚,然而總是長久別離,就算中秋佳節也無法團聚。蘇軾由此而心生思念之情,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從中領悟出世間萬物的真諦。所以,這才會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絕句。教學時,教師注重讓學生傳承這種豁達的精神,設計問題情景,提升學生對生命的領悟。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蘇軾的感情變化的線索,你從中領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呢?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先是心緒不寧,心中充滿著離愁別恨,將一股“愁”化為“怨”,然而生性豁達的他,從月亮的皎潔與美好中悟出生命真諦,最終得到寬慰。
問題導學,引導學生感悟文學作品中的人生真理,促使學生從中受到生命的啟迪與思想的教育,從而幫助學生體悟生命與做人的道理。
為語文教學與思考質疑搭橋
問題導學,是一門教學藝術,巧設問題,可以更好地導學,導學得當,可以促使學生思考。設計質疑性問題情景,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生由此而獨立思索,勇于質疑,展開思維聯想,建立聯系,唯物辨析,從而對語文作品有了新的發現,提出個人獨特的觀點與見解。更可喜的是,學生從中可以產生創新意識,并創作出別具一格的文學作品。
例如,《桂花雨》這一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對美麗童年中飄蕩著濃郁香味的桂花雨的回憶,傳遞了“我”對故鄉的深厚之情。本文最后一句話,母親認為,別處的桂花沒有故鄉小院里的桂花香。教師可以在這里設計一個疑問:桂花的香味難道也會不一樣嗎,難道是母親說錯了?其實,一方面,是杭州多山,使得其味更濃;另一方面,家鄉小院的那一段經歷,是母親生命的重要回憶。由此而不難推斷問題的答案。學生在質疑中,也會發現:原來這種寫作手法也可以傳遞生命中深厚的感情。
擅于發現文學作品中的問題,深度分析,給予學生一個思路,促使學生不斷探索求學,這樣才會令學生不停地進步。學生也由此而形成勤于思考,開拓創新的意識。
為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搭橋
組織語文實踐活動,是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挖掘學生潛能,健全學生人格的必經之路。語文實踐活動,可以將學生置身于多元化的情景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自習能力。不僅如此,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接受心靈洗禮,提升了語言鑒賞水平,并由此而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生理念。而語文實踐活動的展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的探討與表演顯得漫無目的。針對此,問題導學,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探索與交流,或者是促使學生更具針對性地展開各種朗讀與角色扮演活動,進一步培養富有文學修養的學生。
例如,《生命的壯歌》,非常感人肺腑,這一篇課文告訴人們:弱小的生命,一旦瀕臨絕境,也能夠創造生命奇跡,譜寫一曲悲壯之歌。為此,教師利用“關注生命,珍惜生命”這個話題,組織演講比賽。但是這個話題非常廣泛,學生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教師采用問題導學,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為什么微不足道,甚至我們平時都可以隨便踐踏的螞蟻,卻可以創造生命奇跡?普通的勞動人民,他們的生命價值就好比蠟燭,燃燒自己,點亮他人。
問題導學,搭橋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由此,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再漫無目的,而是順導而學,逐步提高個人的文學修養,提升個人的文學創造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麗.“問題導學型”課堂建構:小學語文學本教學變革[J].華夏教師,2018(27).
[2]張志峰.小學語文翻轉課堂中問題導學策略的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7(22).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門港新區實驗學校小學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