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問題導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結合當前紫金縣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勢,構建“三環”“四學”“五導”為主線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改革最根本原則,“問題導學”是當前課改的有效手段之一。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就“問題導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談三點認識:巧設“問題”布置前置性作業;“問題”驅動教學的有效途徑;“問題”提出的技巧。
  【關鍵詞】問題導學;巧設問題;有效途徑;提問技巧
  所謂“問題導學”即是老師在分析、處理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出導學問題和自學任務,通過誘導質疑自學,喚起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和提出問題,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自主學習中研究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導學,直接決定了課堂能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是否高效??梢姡谡Z文教學中運用“問題導學”就是一個高效而實用的解決方法。結合自己的學習與實踐,以下就語文課堂教學的“問題導學”談三點認識。
  一、巧設“問題”布置前置性作業
  不管是當前教改的主流,還是生本課堂的推進,其核心就是要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模式,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以學定教”模式。而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其中前置性預習是很重要的一環。面對農村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的現狀,想讓學生獨立完成前置性作業,這是多么困難的事。這時,就需要考慮前置性作業如何巧設“問題”,讓學生化難為易。
  1.分課時巧設問題。眾所周知,中、高年級語文閱讀課文的教學最少需要2課時,而一些老師布置前置性作業的做法是:預習第幾課。就簡單的幾個字作為前置性作業布置,根本沒考慮語文;2課時教學的任務不同;學生要預習什么?怎么去預習?無從下手。結果是老師隨便布置,學生也懶得去預習。而筆者的做法是:根據2個課時學生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農村學生基礎較差的客觀原因,進行分課時巧設問題布置前置性作業。筆者會讓學生準備一本專門預習課文的筆記本,把前置性作業的問題抄寫在本子上。如在學習新課第1課時前,筆者會這樣設問題:你能邊讀課文邊找出生字并組詞嗎?你能選擇其中一、二個新詞嘗試說一句話嗎?你能用橫線畫出文章的中心句嗎?……在學習第2課時前,則這樣設問題:你能試說說課文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嗎?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你能找出讓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嗎?(試著把它做上記號)……這樣的問題簡單易懂,可操作性強,學生完成任務也輕松。
  2.分層次巧設問題。前面提到農村學生太多是留守兒童,學困生較多,這時提出問題布置前置性作業就要考慮分層次進行。通常筆者是這樣做:在第1課時對于學困生這樣提問:你能把文章讀通順嗎?你能找出生字并組詞嗎?對于學困生只是簡單的讀課文、組詞的任務,他們才能較好地完成。對于中等生、優質生則要求:除了組詞、造句外,你能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只有這樣分層次巧設問題布置前置性作業,學生完成任務才會更有效,為課堂上發揮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問題”導學的有效途徑
  問題導學法即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先學習理論知識再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和引導能力,為此教師要做好以下兩點。
  1.深度對話,引“核心”問題開花。“問題”導學并不是簡單的照教案上課,依問題回答?!皢栴}”導學要保證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圍繞“核心”問題的深度對話,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歸納、類比等活動的思維過程,也是引發“核心”問題“開花”的教學關鍵點。如,在教學《一個這樣的老師》課文時,筆者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請說出理由。學生在討論時,發現有一個小組爭論得特別激烈,筆者走上前去傾聽,原來他們有不同的觀點,其中3名同說喜歡這樣的老師,而有一個同學說不喜歡這樣的老師,他認為老師不應該欺騙學生還給學生零分。他們為此爭得面紅耳赤。見此,筆者適時地把他們的觀點拿到全班去討論、展開對話,其他同學都說喜歡懷特森老師,只有那個同學不以為然。這時我再次引導學生:懷特森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他對同學們的影響多大?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通過這樣深層次的對話,最終那個學生認識到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接受了大家的意見。
  2.讓出講臺,展“問題導學”魅力。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筆者經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做“小老師”,讓這些“小老師”帶領同學們圍繞課文的“核心”問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而教師只需要簡明地提出問題,一步一步的“導”,學生就會按要求自己去思考、討論、爭辯……此時教師的“授業”變成了學生的“探求”,教師的“說教”變成了“引導”。教師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動或與兒童交流,使師生關系得到協調,為教師節省出了解、觀察學生的時間和機會,也為教師提供了思考、印證一些教育理念的時間。問題導學的魅力是教師“讓”出來的,是靠教師堅定的信念來支撐。只有保持科學的教學信念,才能更好地給問題導學展示出“導”的魅力。
  三、“問題”導學的提問技巧
  當代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導”。那么該如何“導”呢?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梢?,課堂提問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在如今充分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得當的課堂提問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而老師的提問就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了。
  1.拋錨式提問。所謂的拋錨式提問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拋出一個問題,作為錨點。通過拓展問題,構建平臺,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單純讓學生接受書本知識遠遠不夠,教師應在豐富學生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訓練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濫竽充數》這篇課文,在結課時筆者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南郭先生逃走了會怎么樣?學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然后筆者適時地提示:可以從好的方面和不好結局兩個方面去思考,只要合理就行,請大膽展開想象。經我的提示,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舉手,各抒己見,這時筆者再次引導他們把這個話題當作一次小練筆。從后來交上來的作品,學生的想象真是讓筆者驚訝,看到了學生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2.降坡式提問。所謂降坡式提問就是在課堂上我們提出的問題,學生不能作答,這時老師就要考慮把問題降低難度,換一個角度去提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直至把問題弄懂。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就會經常遇到學生不能及時作答的現象,這是非??简灷蠋煹恼n堂應變和調控能力的。一次筆者到中心小學去聽課,內容是六年級語文的第13課《海水為什么是藍的》的“同課異構”。第一位老師在教學中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學生聽到后是面面相覷,不知從何答起。老師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一個同學舉手,這時老師也有點急了,干脆直接點名回答,而學生只能低著頭一聲不響。這個不行,再叫一個,還是一聲不響。這時,這個老師更急了,臉上豆大的汗珠滲出,情急之下,自己把答案直接說出來了,多尷尬的一個局面。第2位老師在課堂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她見學生不能作答,機智地進行降坡式提問:“小男孩的問號引起了拉曼怎樣的思考?讓拉曼明白了什么?”她讓學生小組展開討論并作答,學生弄明白后,繼續提問:“拉曼后來的工作是怎么做的?這和小男孩有什么聯系?”學生就這樣在老師的“降坡式”引導下弄明白了上面的問題,學生發言積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擇時機提問。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選擇時機,適時提問。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學生在大致了解課文意思后,筆者適時地提問:“兩個小孩都有各自的觀點和理由,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個,你如何說服對方呢?”這時學生的興趣來了,于是筆者隨機把學生分成兩組,請為兩個小孩辯護。學生各抒己見,辯論得異常激烈,最終誰也沒說服對方。見此,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可查找下資料,結果發現兩個小孩的觀點都是片面的,但學生通過辯論加深了對課文的認識。接著筆者再次提問:“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我們是一樣的,這樣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懂,而文中說孔子博學卻這樣的道理都不懂,是不是有點名不副實呢?你是怎樣看待孔子的?”學生再次進行討論、發表看法的同時認識到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也就把握住課文的中心了。這種事先預設的問題,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情,真正起到“導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問題導學”是新課程背景下倡導的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它能將我們的課堂教學引向縱深處。它強調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展開教學,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興彬.清晰課程目標,靈活運用教材[J].廣東教育,2017(2).
  [2]黃愛華.“大問題”教學的實施要訣[J].橘林教育研究院.
  [3]錢雪華.打造貼心的語文課堂[J].師道,2017:27-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99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