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向下的音樂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社會的不斷發展帶來了行業對音樂學專業人才從業能力的需求改變,如何在人才培養階段加以回應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本文將立足實踐,從課程模塊化構建、從業核心課加強和課程教學范式改革三個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做法。
【關鍵詞】音樂學;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全國開辦音樂學專業的高校很多,其中有傳統的師范類高校,也不乏一些非師范類綜合院校,這體現了高等教育對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視,也說明社會和行業對音樂師資有一定的需求空間。在師資培養的前提下,各高校制訂的人才培養目標大同小異,就業出口主要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和社會音樂教育工作。但我們發現,學生實際工作中往往被幾個不平衡所困擾,其中包括教學能力與專業技術的不平衡、基本素能與創新需求的不平衡、傳統受教模式與從業能力綠色發展的不平衡等,這些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和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在人才培養層面助推解決上述問題,全面提升音樂學專業學生從業和創業能力,值得我們思考。
二、新時期音樂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研究上述提出的問題,就不能回避音樂學專業的特殊性。音樂學專業體現了兩種交叉,外部體現為音樂學與普通教育學的交叉,內部體現為聲、器、舞等專業方向的交叉。這兩種交叉引發了音樂學專業在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及辦學層次等方面長期的爭論,究竟是重教學技能還是重音樂技能的研究始終存在。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跳出學科或者專業的視角,從市場需要和從業需求來思考這個問題呢?畢竟就業是關鍵,就業質量才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我們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畢業生就業情況跟蹤,從行業崗位需求和畢業生從業質量兩方面進行梳理,倒推出我們現行音樂學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些不足,比如從業核心能力不足、創新創業能力缺失等。進而將課程體系改革與社會需求和崗位有機結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三、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做法
?。ㄒ唬┐蛲▌撔聞摌I的課程模塊化構建
目前,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設定出口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和社會音樂工作者,但由于招考機制、行業需求等方面的制約,畢業生真正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微乎其微,這與中小學音樂師資的缺口呈鮮明對比,一方面是對師資的渴求,一方面是學生擇業的迷茫。大量的畢業生涌入社會培訓市場,成為社會音樂培訓的中堅力量,社會音樂培訓機構遍地開花,所謂拉起爐灶就開工,而畢業生相應的從業能力稍顯不足。這種現狀就要求我們的人才培養做出回應,在培養期間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知識,養成相關能力。我們嘗試課程的模塊化構建,將除了大學英語、思政、體育等公修課程以外的專業課程以基礎理論與技能、專業拓展、從業個性三個模塊體現,力求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養成創新創業意識、打好干事創業基礎、錘煉從業就職本領?;A理論與技能模塊主要貫穿以樂理、視唱、史論、聲樂、鋼琴、舞蹈、教法等基礎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基礎技能,打好從業基礎;專業拓展模塊主要是民樂、舞蹈等各種排練課程,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以集體智慧推動學習個性養成,以藝術實踐挖掘從業導向凸顯;從業個性模塊主要對接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在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上遞進,是學生在個體認識上的理性選擇,由與從業完全對接的課程超市構成,如合唱指揮、錄音工程、演出策劃等。
?。ǘ訊徫恍枨蟮膹臉I核心課加強
行業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大學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知識與技能在實踐中的有效轉化度高,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就應該加強相應的教學份額。雖然這種供與需會有一定的時間差,即供方的滯后性,但抓緊抓準還是可以有效彌補的。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和社會音樂工作崗位上,對演出活動組織與策劃、合唱排練、即興伴奏等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所謂傳統的聲、鋼、舞三大件反而漸漸邊緣模糊。鑒于此,我們在尊重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取了兩種方法進行有效嘗試。一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強化相應課程的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部分,比如將合唱指揮法打開為合唱和指揮法兩門課程,在課時和教學內容上予以加強,同時,廣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通過創作、排練、演出使學生迅速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從業能力。二是直接將課程以實踐形式重新組織,比如舞臺策劃課程就是常規教學時間外的特殊教學形式,分班級、分組完成教師指派的系列演出活動策劃、組織、演出任務。
?。ㄈ┝⒆銘玫恼n程教學范式改革
課程教學范式改革是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在課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的主動性改變和有益性嘗試。在課程模塊化建設和核心課程形式上加強的同時,我們也圍繞創新意識形成和創業能力培養廣泛開展了一系列教學范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圍繞舞蹈課程的范式改革,就從三個方面突出了對學生探究性學習和拓展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一是改變傳統的課堂學習形式,打造師生互助、協同創新的新型課堂模式;二是通過實踐創新,幫助學生建立突出的從業能力,形成從業核心競爭力;三是舞蹈基礎課程與舞蹈編導課程的融合,將創新型學習直接導入到基礎性學習階段,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助力前兩個問題的解決。在課上主要采取提前導入、師生協作創編、課后質量提升三種手段;在課下要求學生將課上的段落化創編進行作品化處理,建立小組協作完成,形成新的藝術實踐模式,將各種校內外藝術實踐與之進行鏈接,與課程考核結合并作為主要標準;通過課程整合將舞蹈基礎課程與舞蹈編導課程進行打通,將專業基礎學習與能力拓展融會貫通,將遞進式學習、選擇性學習演變為必須式學習、創新型學習,完成對接行業產業需求的新編教材,打造新型的教師團隊,進行課程的互助式教學。
四、結語
打通創新創業的課程模塊化構建、對接崗位需求的從業核心課加強和立足應用的課程教學范式改革三種舉措只是我們課程體系改革實踐的一部分,這種基于音樂人才從業市場現實問題調研與分析上的改革嘗試難免存在一定的紕漏與不足,基礎條件、研究水平、辦學實力的不足也會限制思路,影響效果,以待后續彌補。
參考文獻
[1]董鄭峰.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培養體系與模式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18(1).
[2]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的“新雙基”——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之一[J].人民音樂,2013(9).
[3]王耀華,萬麗君.師范性·發展性·開放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 的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9(1).
作者簡介:王風雷,男,河南新鄉人,新鄉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