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之處才是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唱支山歌給黨聽,黨的政策暖人心,農民轉成城里人,八大好處皆享受……”這首反映重慶戶改新政的歌,是黔江區城東街道一群農轉城老人自己創作的。
春節前,這群老人正緊張排練著,準備將此歌帶入黔江區春節文藝匯演中。
尷尬
2010年12月14日,黔江區沙壩鄉脈東村。
鄧明錦和女兒侯海燕站在菜地里,氣氛有點悶。
“媽,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侯海燕打破沉默,“城里怎么不好了,你非要回來種地不可?”
“城里不好耍,空虛得很?!编嚸麇\掄起鋤頭說。
侯海燕陷入沉默。
“媽,我要讓你過幸福生活?!比齻€月前,侯海燕把母親鄧明錦和自己的戶口轉進了城。但出乎侯海燕的意料,母親過得一點都不開心?!叭说厣?,我只能整天呆在家里,沒事就站在窗前數車子,無聊得很?!编嚸麇\說。
“你下去找小區那些老太太聊聊天、逛逛街嘛!”侯海燕開導她。
鄧明錦想去找人耍,但一想到自己沒多少文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天天這樣閑著,早晚會憋出病來?!编嚸麇\覺得不自在,就一個人跑回農村。
“這是她第四次悄悄溜回農村了。”侯海燕很無奈,“心安之處才是家呀?!?
解難
去年8月至年底,黔江區城東街道共迎來農轉城人員9246人,其中老人1412人。
當得知很多農轉城老人因不習慣城里生活背著子女悄悄回農村后,街道辦事處主任徐章和陷入沉思。
“他們為何在城里呆不下去呢?”徐章和開始挨家挨戶調查。結果顯示:精神上找不到寄托。
于是,徐章和組織街道各社區干部,對轄區年滿50歲以上的轉戶老人進行登記,并根據他們的喜好,舉辦各種文化活動。
2010年12月16日,侯海燕與石城社區婦女主任汪冬梅一道,把母親從農村接了回來,讓她加入社區紅歌隊。
“喜歡唱歌的我,一下找到了寄托。”鄧明錦說。
與鄧明錦不同的是,農轉城老人張德英,不喜歡唱歌。
“不喜歡唱歌,你可以下棋、上網啊!”汪冬梅說。
“走進遠程教育室,看見幾位老年人正在電腦上下棋,我一下被吸引了?!睆埖掠⒄f。
汪冬梅當即找來社區退休職工杜憲蘭,手把手教張德英上網。
不到半個月,張德英就學會在網上下棋打牌、在QQ上“種菜”等游戲。
“沒想到進城了,還可以繼續‘種菜’!”張德英在電話里笑著對鄉下親戚說。
交融
2011年1月5日,黔江城區廣場。
城東街道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對前來報名參加區里春節文藝匯演的市民進行登記。
鄧明錦和紅歌隊的謝光蓉、張世碧等,早早來到這里報名。
“我倆報個小品!”鄧明錦覺得光唱歌還不過癮,就和文工團退休老師石敦蘭合報了一個小品節目。
在農轉城老人中,對春節文藝匯演感興趣的,不僅僅只有鄧明錦。
“已報名參加演出的100多名老人中,農轉城老人占70%以上?!蓖舳氛f,“這說明大部分農轉城老人在精神上找到了寄托?!?
不僅僅是找到了寄托,農轉城老人和城市原住民老人,在各種文化活動中已開始滲透融合,身份界限正逐漸消失。
“石老師,我剛練完歌,馬上回家吃午飯,下午準時過來和你排練?!?月19日中午,鄧明錦剛排練完紅歌,就接到石敦蘭的電話。
“你來我家吃吧,下午就在我家練?!笔靥m說。
在紅歌隊里,鄧明錦結識了石敦蘭,兩人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她經常喊我去她家耍、吃飯,在她家就像在我自己家一樣?!编嚸麇\說。
很多農轉城老人跟鄧明錦一樣,也在文化活動中找到了知己。
編后:
農民進城,不僅身體要住進城市,更要把心安放在城市――心安之處才是家!然而,不少轉戶進城的新市民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習慣了農村相對寬松和自由的生活方式,突然從農村轉到城市,極易感到無所適從。黔江區關心進城老人的精神生活問題,真是把工作做到了新市民的心坎上!
讓進城農民把心安放在城市,讓他們在城市生活中找到寄托、找到樂趣,這樣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并真正把根扎在城市。因此,各區縣都應該像黔江這樣,不僅要關心好進城新市民的吃喝拉撒等問題,也要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通過修建文化廣場、圖書館、棋牌室、培訓班等休閑娛樂學習場所,讓新市民心有所寄,更要發動城市的社區干部和廣大居民,敞開家門、敞開胸懷,與新市民手拉手交朋友!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300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