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師范院校貧困生擇業觀的調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民族地區師范院校貧困師范生,在畢業的時候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并未選擇從事教師事業。目前貧困師范生在擇業過程中就業形勢嚴峻、定位不準、選擇迷茫,積極培養貧困師范生增強教師職業情感,引導貧困師范生增強責任感和事業心,堅定信心投入教師事業,以便解決貧困地區教師隊伍流失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地區 師范 貧困生 擇業觀
0引言
隨著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社會對教育的發展需求更高,而教育對教師專業化要求也更為迫切,而南寧師范大學正是這樣一所培養基礎教育專業化師資力量的師范高校。學校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為數不多的以培養中小學教育師資為主的高等師范學校之一,學校的學生不少是來自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貧困程度不一樣,貧困生問題甚為復雜。
筆者曾在該校擔任政治輔導員,并負責該校某二級學院畢業生創業就業指導工作。通過就業數據統計,筆者發現畢業后本應從事教育事業的為數不少的師范畢業生特別是貧困師范生,并未從事基礎教育工作,而是轉而投身于快遞、飲食、酒店、房地產等其他非教育行業。因此,教師隊伍無形之中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筆者通過從貧困師范生的就業現狀及訪問調查,分析民族影響民族地區貧困師范生擇業觀存在的問題,以期對貧困師范生端正擇業觀產生有益的指導。
1民族地區貧困師范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針對學校的貧困畢業生,筆者通過就業統計數據及隨機訪談.筆者了解到目前民族地區貧困師范生有以下幾個就業現狀:
1.1就業形勢嚴峻
近幾年全國大學生持續擴招,高校畢業生較往年持續增漲。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突破800萬,而社會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際經濟形勢不佳,進一步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導致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熱門崗位“僧多粥少”,冷門崗位“門可羅雀”,人才供求的不平衡,也造成了近幾年來,年年都是史上最難畢業季。
1.2就業定位不準
由于廣西師范學院地處民族地區,學生來源于農村地區居多.貧困生比例較大,貧困生問題較為復雜,不少貧困畢業生存在就業定位不準的情況。筆者通過訪談發現,有部分貧困畢業生認為,當教師受窮受累,社會地位不高,寧愿在大城市甚至是三線城市跑個快遞也比當教師掙錢。
1.3崗位選擇迷茫
師范院校應屆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一般會傾向于選擇與對口專業的崗位去應聘。但由于受人才市場激烈競爭的影響,不少貧困畢業生在選擇工作地域與崗位的時候存在著迷茫與無助。有部分貧困生認為,自己是窮山溝里出來的,受農村教師現狀的影響,畢業后堅決不回鄉從教,但是想留在大城市又受到985、211類的師范高柿畢業生的沖擊。在夾縫中難以求生存,有不少貧困師范生在選擇崗位的時候感覺到焦慮與迷茫。
2影響民族地區貧困師范生擇業觀的因素
針對以上幾個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影響民族地區貧困師范生擇業觀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學校方面的影響
師范院校做為培養中小學教育師資為主的主要場所,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師范高校,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單單靠學生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在入學之初,學生還沒有比較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且有部分學生并非出于熱愛教師崗位而選擇就讀師范專業,因此在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擇業觀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方面的因素都極大的影響著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
2.2家庭方面的影響
家長的文化水平也是影響貧困畢業生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廣西屬于“老少邊山窮”地區,不少貧困地區的家長由于受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的影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把小孩培養成為一個大學生后,認為家長的義務已盡,只要孩子以后有一技在身,是否走上講臺當一名人民教師并不重要。而學生在畢業時,受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較大,更傾向于聽取父母的意見。甚至不少家長利用家長的權威,在未經過與子女商量的情況下,直接干預學生的擇業愿望。
2.3用人單位方面的影響
現行的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供需關系是“雙向選擇”的關系。即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權衡之后可以決定選擇對方與否。如果用人單位不滿意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認為畢業生不滿足本單位需求,即便畢業生有選擇意向,用人單位也可以不簽約。這意味著,雙方在表面上是平等的。但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往往是處于弱勢的地位。所以,現代大學生往往會根據用人單位的標準類衡量自身的價值,從而增加就業成功率。另外,畢業生對于互聯網上形形色色的招聘信息進行鑒別真偽的能力不強,一些打著招聘旗號來行騙的單位最終會讓畢業生對擇業產生挫敗感。
2.4自身方面的影響
大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與能力是影響學生形成正確擇業觀的重要因素。有部分貧困學生雖然考上了師范高校,但卻認為不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在上大學之后,沒有端正自身的態度,還沉溺于“上了大學就是天之驕子”的幻想,忘了上大學的目的,大學四年被游虛度光陰所消耗掉,沒有形成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掌握過硬的職業技能。到了畢業季,有部門學生無法正常畢業更無從談就業;還有部分學生在荒廢了四年之后,兩手空空一臉迷茫,用人單位只能對這些學生拒之門外。所以,畢業生自身方面也是影響正確擇業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3引導民族地區貧困師范生端正擇業觀的策略
3.1從教師職業情感的培養來端正貧困師范生擇業觀
在教師這個職業上,沒有令人羨慕的地位和權勢,有的只是一種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的精神;沒有光耀門楣的聲望和利益,有的只是一份僅能維持家庭開銷的微薄工資;沒有無憂無慮的悠閑與自在,有的只是一年兩度的寒暑假期還需要操心學生的課業。在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不少師范畢業生并非發自內心接受教師這個行業,也導致師范畢業生在畢業選擇工作崗位時轉而投入其他行業領域。筆者在訪談調查的時候,有些師范畢業生并不否認這種想法。因此,筆者認為,在對師范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還更應該從更積極的角度去培養學生對教師職業的情感,讓學生對教師這份職業產生認同感。教師職業是服務型職業,無名無利沒有尊榮,兢兢業業默默奉獻正是這份職業的特點,也決定了在培養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教師職業情感。 3.2從責任感和事業心的樹立來端正貧困師范生擇業觀
學生正確的“三觀”是逐漸形成的,而在大學期間是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大學班主任和政治輔導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發學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對教育服務的責任感。唯有學生的責任感增強了,有了為基礎教育奉獻一生的遠大理想,把個人的理想和國家與社會教育的需求結合起來,產生“干一行,愛一行”的信念,才能堅定信心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有了堅定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在就業選擇的時候,才不會猶猶豫豫舉棋不定,才不會焦慮和迷茫,才會有信心對教育單位投出自己一份自信的簡歷。
3.3從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來端正貧困師范生擇業觀
目前,在國內各高校都會安排有就業指導課,在就業指導課中,上課教師會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但筆者了解到,有不少高校在這方面的指導是薄弱的,學校應加強對師范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而在引導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在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之后,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溝通能力、處理事件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也是促進自身職業技能的提升。于師范專業的學生而言,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書寫能力等在以后從事教師職業的時候更顯得尤為重要。
3.4從榜樣的力量來端正貧困師范生擇業觀
正能量的榜樣,從來都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而對于師范生而言,最好的榜樣莫過于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而對于民族地區師范專業的學生而言,廣西河池市都安高中的莫振高校長的事跡無疑是最令人感動的。“一生從教、愛生如子、甘守清貧、勤勉敬業”是莫校長一生的寫照。在從教生涯中,被學生們稱之為“校長爸爸”的莫校長,不僅用自己微薄的工資來資助貧困生,還長期通過籌集的方式累計獲得三千多萬元人民幣用以資助近兩萬名貧困學子,并且幾十年如一日,愛生如子,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帶動了教師隊伍的教學激情。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些典型的事跡也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感染,也會讓師范生在畢業后選擇教師崗位做下良好的精神鋪墊。
3.5國家應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
從長遠來看,教育投入的不足將會給民族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各類學校的硬件設施以及師資力量建設帶來諸多梗阻,從而也導致了基礎教育生源的流失和極低的升學率。這樣的條件難以吸引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更不用談回鄉從教。另一方面,教師的社會待遇問題是提高教師地位的首要問題,唯有教師的社會待遇提高,才能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
4結語
總之,民族地區師范院校畢業生的擇業觀端正與否直接決定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未來的發展,而貧困師范生的擇業觀端正與否更是影響了貧困地區教師隊伍的流失程度。因此,在培養民族地區師范院校學生的過程中,如何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也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培養過程中,積極培養師范生對教師職業情感的認同感,在思政教育中樹立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同時通過榜樣的力量來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法,唯有這樣,貧困師范生在擇業的時候才能擦亮雙眼,自信選擇從事教師事業。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11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