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心理素質高低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關鍵詞】語文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如何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作為教育者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同時也是新課程教育的目標所在。語文課程因其獨特的地位及意義,在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擔當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責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讓語文課堂教學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立足語文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師要不斷優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教育心理
首先,教師要正確對待自己的職業,樹立積極健康的職業觀?!笆陿淠景倌陿淙恕保逃且粋€任重而道遠的行業,教育行業投入較多,但見效甚微。所以,作為教師要做好長期堅持的心理準備。
其次,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瑣碎的事情較多,教師要克服工作中的煩躁焦慮情緒。教育工作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各種各樣的任務和問題都會接踵而至。如果不能積極地調適自己的心理,整天唉聲嘆氣,這樣不僅無助于自己的教學工作,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
最后,教師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找到不斷提升自己的切入點,以積極健康的心理面對單調繁瑣的職業生涯。任何一項工作做得久了都會產生職業倦怠,教師需要主動調整心態,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或者興趣愛好,比如,有音樂天賦的不妨發揮一下自己的特長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教學當中,相信會收到不錯的效果。教師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需要,也是職業發展的必須。
二、以語文教學為陣地,不斷挖掘語文教材中心理教育素材
中國是詩的國度,先民們留下的詩歌無不侵潤著他們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隨著新課標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詩歌必將以較大的比重參與到語文教學中。這也為我們利用詩歌教學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了契機。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課堂為平臺,逐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中國古典詩歌蘊含著豐富的美的教育。中國詩歌發源于《詩》,興盛于唐,詩歌在古人的觀念里它總要給人一種得意忘言的美感。
有風景如畫的景物美,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就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又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如《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些景物大家并不陌生,可是很難在生活中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通過這類詩的講解滲透美育教學,讓學生懂得捕捉發現美,并準確生動的表達展現表達美。
有質樸、可愛的人物美。在《清平樂·村居》中有“最喜小兒無懶,溪頭臥剝蓮蓬?!钡暮B可掬,《陌上?!分凶尅案咄淅?,鋤者忘其鋤”的秦羅敷,有“倚把青梅嗅”的純真的少女。這些人物美有其形貌之美,更有其行為傳達出來的心靈美。借此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對待周圍的同學,怎樣捕捉人物身上的閃光點,以便學生更好地處理與他人的關系。
有簡樸、愜意的生活美?!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薄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田園生活的美。生活在市井中依然能體會到美感: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不管生活狀態如何,都應該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通過這些詩歌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有詩意,不要總埋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抱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面對生活,這也是步人社會的一門必修課。
其次,中國古典詩歌中不乏理想教育的素材。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氣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壯志,通過這些經典詩歌的學習熏陶,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學習目標,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此外,古典詩歌蘊含著豐富的挫折教育素材。李白、蘇軾、劉禹錫、李商隱等人的詩作中有很多因貶謫失意而寫的詩作。但詩歌中無不蘊含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李白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灑脫,蘇軾有“一意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在學習蘇軾“定風波”這首詞的時候,可以結合蘇軾的經歷了解詞作內容,讓學生體會詩人在風云變幻的社會環境中,依然能笑對風雨的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挫折意識,承挫能力。
三、舉辦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
首先,在班內開展閱讀分享活動,教師給學生提供閱讀書目,學生自覺利用閱讀課完成閱讀。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塑造學生健康的品格。比如,在學習小說單元時,我推薦學生課余閱讀余華的《活著》,讀過小說,大家印象深刻,每個人都有話可說,然后再結合電影版《活著》讓大家再形象感知作品內涵。通過閱讀討論,同學們明白了苦難的意義,了解了活著的價值。這樣通過系列活動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珍視生命,善待生命。
其次,舉辦詩歌朗讀活動,讓學生敢于當眾抒發情感,宣泄郁結于心的憤懣或溢于言表的喜悅、激動。詩歌朗誦圍繞一個主題:“青春”。學生可以自選詩歌也可以自己創作。學生在朗誦過程中會用心體會詩作的情感,進而與作品產生情感的共鳴。有些深藏于心的情感可以以詩歌朗誦為突破口,讓自己的情感得到釋放。
另外,也可以組織征文比賽,讓學生在盡情抒寫中釋放情感。我們組織了“書香杯”征文比賽,讓大家以讀書為話題,同學們以讀書的收獲或讀書的意義為內容談自己對讀書的看法。同學們通過此次活動,樹立了正確的讀書觀,這樣才能為下一步的學習掃清障礙。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并要求我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應絲絲相連,交相輝映,相得益障。只有讓生活的靈魂進入學校,進入課堂,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真正貫通阻隔語文學與用之間的壁壘。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