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項目”的課堂設計:理念、原則、方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從大學英語讀寫課堂的實際教學出發,研究基于項目教學的大學英語讀寫課堂設計理念、原則及具體方案,貫徹“做中學”的理念,以期實現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和自學、互助、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全面提高,進而探索新型人才教育與能力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需求。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輸入 輸出
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日漸深入,急切呼喚新型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對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目標。課堂教學活動由“教”向“學”轉變,教學過程由關注“教的目的”向關注“學的需要”轉變,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日趨成熟。由此,以學生為中心,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行動型教學理念一項目教學法備受關注。
一、項目教學法的概念
項目教學法,即(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采用多項任務集合的形式,通過團隊協作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學習的教學活動?!蓖ㄟ^搜集并閱讀文獻資料、調研等手段完成項目,最終的項目成果以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示,如書面表述、口頭匯報、表演等形式呈現。完成項目的過程是學生為探索發現知識及其方法所體驗的過程,項目的結果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方法。與之前“學”為中心的任務教學法、內容教學法、主題教學法不同的是,項目教學法強調的是多項任務的集合,而非簡單相加,項目難度的層級性特征更好的滿足了水平不等的學習者的個體差異。
二、項目教學法的研究理論
項目教學法基于皮亞杰所倡導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社會文化理論。前者主張知識是學習者在學習經驗的過程中不斷內化的外在感受,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凸顯了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后者強調學習的社會屬性,也就是學習不是在真空中孤立地發生,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下,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從事帶有明確目的的活動。
三、項目教學法的設計方案
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I第一單元為自己而寫為例,面向非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授課,他們中只有極少數學生通過英語四級,學生整體閱讀能力較強,但輸出能力即口語、寫作能力較差,結合所學內容的應用能力不強。針對教學對象特點,以產出導向為教學理念,通過有效的“輸入”,控制性的“延展”,精準的“評估反饋”,達到高質量的“輸出”。
具體而言:“課前自學一課上分享、檢驗、應用、指導、評估一課后鞏固”的“以學為主”翻轉課堂教學理念;以“任務”為驅動,情境為依托,開展小組活動,從知識、技能、文化意識層面強化語言的應用。課堂設計具體如下:
課程內容: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I第一單元為自己而寫
教學目的:
知識層面:了解記敘文中細節寫作技巧一人物外貌描寫及其技巧;
技能層面:運用“細節”寫作技巧,口語、書面描述實際人物外貌;
意識層面: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教學重點:敘述中的“細節”運用技巧一人物外貌描寫
教學難點:運用“細節”寫作技巧,描寫生活中真實人物外貌
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結合“小組活動”
四、結語
項目教學法通過學生對設定項目計劃、實施、展示、評價的課堂活動,貫徹“做中學”的理念,實現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和自學、互助、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全面提高,建立探索新型人才教育與能力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需求;有效促進了學習時間的延伸化、學習資源的多元化、學習結果的成就化;優化了教與學的投入與產出,為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構建“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提供參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40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