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學中心地位面臨的挑戰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最基本的職能,高職院校始終應把教學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提升育人質量。但高職院校由于學校自身定位不準、盲目爭優,行政化傾向嚴重,重科研、輕教學,等因素的影響,教學中心地位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中心地位;教師地位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共同構成了高等學校的四大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最基本的職能,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高校始終要把教學工作放在學校的中心位置,始終不渝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高職院校大多從中專學校轉型而來,普遍借鑒本科的管理模式、育人模式,甚至將升格為本科作為未來的目標,許多高職院校成了本科的“壓縮版”?!爸乜蒲?、輕教學”的現象,在高職院校中也普遍存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心地位也面臨許多挑戰,本文對背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一、各類評估太多,嚴重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國家在對高職院校的投入思路上,是以地方財政投入為主,中央財政投入為輔。地方因財力原因未真正落實生均撥款制度,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大打折扣,學校不得不爭取各種省級、國家級項目經費進行彌補。省級、國家級在對各地方高職院校進行項目經費投入時遵循“扶優扶強”的思路,沒有考慮讓各高職院校均衡發展。客觀上導致各高職院校一有項目就要爭取,遇到機會絕不放過,哪怕是基礎非常薄弱,也要爭創“示范院?!薄肮歉稍盒!薄皟炠|院校”。各種評估一輪接一輪,五花八門的概念一個又一個,指標多得連項目申報工作的負責人都來不及研究其具體含義,就匆忙地轉發到學校各基層單位,要求層層落實,最終擔子落到專業負責人、班主任、教師的頭上。教師為完成頭上的指標,只能敷衍教學。
各高職院校忙于比拼,放棄了教學質量的生命線,耽誤了學生的發展,“不管是國家示范高職院校、骨干高職院校,雖然人才培養理念和相關的體制機制創新不斷,但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多大差別,很難說出孰優孰劣,也無法打上‘示范校、骨干?!睦佑 !薄案呗毥逃鳁l線盲目爭優隱患無窮”。
二、各級政府部門對高職院校管理得多,服務得少,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相關的政府部門要求多,管得多。在各項評估檢查和文件通知中,許多指標含義模糊,填報的平臺多,且交叉重復嚴重,上級管理部門各自為政,互不協調,溝通上只重視下行溝通,對下面的學校要求多,不注重平行溝通和上行溝通,不與平級部門協調,征詢學校的意見少,學校向上級部門建議的機會不多。這在客觀上導致學校各項事務性工作增多,不得不將有限的師資力量抽掉到學校的行政崗位上應付各項“雜事”,學校的機關越來越龐大,有的學校在機關工作的人員占據學校教職工總人數的50%左右,真正能專職從事教學工作的只占一半,客觀上導致專職教師的工作量大增,影響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三、高職院校行政化傾向嚴重,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2014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劉振天博士在《光明日報》刊發文章,《擺正“教學中心地位”高校必須徹底去行政化》,他認為高校行政化嚴重影響教學中心地位,“因為官本位文化始終高懸于學術之上”“在我國高校中,不是教學,不是科研,而是行政管理才真正居于中心位置,大學行政化是教學地位失落的真正原因”,“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很少體驗到學術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高職院校的行政化傾向主要表現為各行政部門始終以管理者自居,遇到文件就下發,動輒以績效考核之名強行將自身該承擔的職責分解給基層教師或單位,本應發揮的統籌協調作用完全無法體現,導致重復工作多,例如,同一個數據,平臺上本來有,偏要基層單位提供,而且一個數據重復提交同一個部門的現象大量存在。例如,一項工作,本應職能部門牽頭,基層單位配合的,偏要弄成二級單位牽頭,職能部門坐等材料。高職院校行政化傾向嚴重,行政部門服務意識淡薄,將導致機構臃腫,職責不清,人浮于事,文山會海,教師不得不忙于應付各項事務性工作,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四、高職院校重科研,輕教學,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高職院校的本質是職業教育,是改變學生命運的良心工程,而不是精英教育。我國高職教育的對象是高考落后的那部分學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提供適合他們的高職教育,既要讓他們學得輕松,也要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人生出彩,這才能體現高職教育的真正價值。
好的高職院校教師手上要有繭,腿上要有泥,既要懂理論,又要會操作。但許多高職院校在突出“職業”特征上,做到不夠,表現為在用人上重學歷要求,輕職業技能要求,部分學校在招聘教師時明確要求是研究生,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但對于職業技能的要求不夠明確,不夠重視,許多在企業工作的有著較強實踐技能的人才被擋在了職業院校的大門外。
五、教師的校內地位不高,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打開各大高職院校的網站,報道最多的是學校領導的新聞,但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優秀教學事跡很少在網上報道,學校輿論中心仍然是“學校領導”,一線教師在各學校網站出現的概率很低,“教書育人”并沒有成為輿論的中心。相反,針對教師的管理制度多,如教學事故處理辦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辦法,但針對其他管理人員的事故處理辦法少,這將影響教師對自身在學校的社會地位的看法。學校高層管理人員很少上課,深入課堂做得不實,無法站在教師教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對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將影響教學中心地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56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