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大國崛起因素分析及我國改革開放至今面臨的挑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與日俱增,彰顯著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大國形象。事實上,每個國家的崛起,路線各異,但殊途同歸。英、法、西、葡諸國從航海之爭開始進入現代化;美國用兩次獨立戰爭換來了民族獨立,之后又以兩次世界大戰刺激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搶占電氣時代的先機,成功地超越英國,成為工業強國;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打開國門,一步一步走向強大??梢哉f,國家崛起之路異同共存。由此類比,我國四十年改革開放至今,也是走這條看似相同,實則各具千秋的路。
  關鍵詞:大國崛起;因素;改革開放;挑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04-03
  引言
  縱觀近代世界風云變幻,每一個國家的崛起似乎都開始于一個相同的起點,即對于本國當時的狀況并不滿意。簡單地說,就是始于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假設現在給你一個機會,讓你開眼看世界,卻發現世界上高手林立,你是否會油然而生一種緊迫感?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而國家的崛起是一樣的道理。
  從西葡相持,海上稱霸;到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主;再到美國占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先機,成功趕超英國,成為超級大國;以及與此同時日本的明治維新,將日本成功地從一個閉關鎖國而又地狹物短的國家變為一個具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每個國家都從危機意識開始,依托本國的特色,走上本國獨具特色的崛起之路。中國亦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風風雨雨四十載,迫切需要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崛起之路。這之后,我們依托地理位置、資源優勢和最重要的、最具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功地深化推進改革開放。目前,中國的大國形象已然深入人心。
  接下來筆者結合西、葡、英、法、美、日等國的崛起之路,綜合分析大國崛起的因素,基于此,分析我國改革開放至今走過的帶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最后結合這些國家崛起至今遇到的問題,分析中國改革開放至今面臨的挑戰。
  一、大國崛起的因素分析
  (一)海上實力的重要性
  美國軍事理論家馬漢于1890—1905年提出并完善了他最著名的學說——海權論。海權論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國家,它的海上實力十分重要,海權與國家的興衰休戚與共,這既包括軍事方面,也包括非軍事方面。
  事實上,從西葡爭做海上霸主,以及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主,而后走上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的地位,海權論的體現已然十分明顯。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何會相恃?答案很顯然,這兩個國家均在同一時期完成環球航行,這使兩個國家都意識到,國家以外的世界,資源、土地如此豐富。于是,他們選擇掠奪、選擇殖民,依托新航線在全球建立屬于自己的殖民帝國,海權之爭由此展開。類似的,1583年,英國憑借著海上力量的優勢,在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戰勝西班牙,成功地走進世界舞臺。后來,進入17世紀,西葡的只知掠奪不知發展工商業導致他們的霸主夢很快就成為泡影,荷蘭從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無關軍事,也無關掠奪,這里我們只說荷蘭的貿易崛起。荷蘭國土面積很小,但卻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區位,荷蘭人依托這樣有利的地勢,運用精明的商業頭腦以及良好的信譽,成功地將貿易發展至全球多個國家。時至今日,荷蘭人的商業規則、商業頭腦仍在影響著世界的經濟發展。
  西葡英荷的崛起,充分證明,海上實力對于一個國家的崛起有著重要的影響。海洋,在全球視角來看,面積廣闊;海運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向來也被各國看重;而目前,各國家還意識到海洋之中蘊藏著無限的、種類多樣的資源,使得海上實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二)工業發展是基礎,更是支柱
  按照三次產業的分類,工業隸屬于第二產業。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工業使得農業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同時也帶動了服務業的需求,由此,工業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三次國家崛起的機遇。
  最先看到工業重要地位的是英國。英國在1583年海上力量的崛起,讓它成功進入了世界舞臺的中心地帶,但是很可惜,查理一世的“君權神授”思想讓這個國家寶貴的先機就此宣告丟失。后來英國憑借著光榮革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轉型,為國家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英國國內的商品需求越發擴大,英國政府借此機會鼓勵人民自主發明創新。這種對于思想自由的鼓勵是很重要的,這使得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憑借著瓦特的蒸汽機獲得了絕對勝利。
  而工業時代的到來,使得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迅速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意識到工業的重要性。美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雖未及英國那般突出,但也進入工業時代。時至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抓住機會,占領先機,憑借富蘭克林將電帶入人們的生活,以及貝爾、愛迪生等人的一系列依托電力的發明,成功地在電力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超越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使世界發展的加速度再一次增加,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世界發展的速度更是呈直線增長。時間來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個時期,各個工業大國的工業基礎已相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已相對完備,于是科技革命應運而生。而科技革命帶來的則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等高新技術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內方方面面的飛速發展。
  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國崛起,表明工業的發展,或者說工業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能否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領軍者,能否抓住工業革命的先機,是一個國家能否憑借工業實力迅速崛起的重要條件。
  (三)思想開放是前提
  我們說,一個國家的崛起開始于危機意識,而危機意識源自哪里呢?當然源自于這個國家開始以一個開放的視角看待全世界的發展變化,開始不再故步自封,開始正確地審視本國的地位。15世紀左右的“地理大發現”最先打開了西葡人的思想,他們的意識走出本國的局限,開始覆蓋到整個世界,這也是為什么西葡最先崛起。英國雖在“海洋時代”風光一時,但是查理一世“君權神授”的落后思想讓這個國家失去了崛起的先機,但是英國隨后發起“光榮革命”重新解放了英國人的思想,使得英國重新走上現代化道路;同樣,法國人民在17世紀的啟蒙運動也使得法國在那個時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而日本在19世紀選擇“不戰而開國”,使得日本從閉關鎖國中走出來,開始接納先進的思想、技術以及文化。基于以上五國的思想開放之經驗,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崛起,首先就需要有一個開放的意識,能夠讓這個國家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而后還需要善于學習他國的經驗,并將之內化為適合本國的發展方式。  ?。ㄋ模﹩我灰蛩夭豢扇?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可以稱其為大國,那么它一定是全面的崛起,一定不是單一因素的強大。西葡帝國的殖民擴張曾經遍及全球,可以說在那個時期,這兩個國家在世界上占有絕對的霸主地位,但西葡的強盛僅僅維持了一百多年,就很快走向衰敗。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這兩國單一地使用武力大肆掠奪,它們僅僅實現了資源、土地的擴張,但是卻沒有能夠豐富自身,沒有讓自身變得強大。詳細地說,就是缺什么就去掠奪什么,只治標,不治本,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沒落。同樣地,法國經歷過17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發展高潮,但這種發展高潮背后也蘊藏著危機,可是法國人民對于這些危機的處理方法是單一的武力征服,盡管“大革命之子”拿破侖一世的確使用武力將某些隱患鎮壓下去,使得法國的發展再次進入高潮,但是單一的武力鎮壓是無法長久的,兩次世界大戰之中,法國即失去了它的大國地位。西葡法的經驗教訓表明,任何一個單一因素的強盛,無法使得一個國家的大國地位保持下去,哪怕是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崛起,那就要全面地發展。崛起,必須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
 ?。ㄎ澹┖线m的才是最好的
  大國崛起,究其歷史,由來已久。因此,如果說可以借鑒的經驗,那么應該說有很多。但是,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性質,也許是文化特質,也有可能是政治體制,亦或是資源地理性質。因此,就需要每個國家在崛起之路上,不僅要善于借鑒他國優秀的經驗,更要學會因地制宜,找到最適合自己國家的崛起之路。在這里我們以日本的崛起為例研究合適與否的問題。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在“求知識于世界”思想的指導下,日本政府派出使團前往西方發達國家尋求發展的經驗,開始進入國家工業化階段。大久保利通充分發揮“拿來主義”,推進殖產興業,可并不是每一個成功的發展決策都適合本國,“拿來主義”在日本崛起的開始時期尚可適用,但很快就弊端叢生,官僚階級與民眾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好在澀澤榮一棄官從商挽救了日本實業,同時大久保利通的繼任者伊藤博文順應民眾,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將此次矛盾平息下來,但是寫進這部憲法中的“天皇制”又為后來日本軍國主義的復蘇埋下隱患。
  總結日本崛起之路中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沒有兩個大國的崛起之路是完全相同的,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獨特的個體,那么它的崛起也必定需要采取獨特的方式,單純的“拿來主義”或許能夠實現一時的便利,但絕不是長久之計,國家要想崛起,必須有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
  二、中國改革開放沿革分析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四十年間,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深入民心。我國的崛起始于改革開放,而我們為什么要選擇改革開放?很顯然,我國當時已經處于迫切地需要各方面高速發展的關口,改革是必然的,開放自然也是必須的。
  這四十年,經濟上,我們首先開放了沿海地區,設立各經濟特區,以及直轄市,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效果是顯著的,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早已不容小覷。經濟崛起是其他各項事業崛起的基礎。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我國同時快速發展其他事業,包括科技、教育、工業等等。從科技層面看,我國的“新四大發明”不僅深入百姓的生活,而且早已走出國門,令各國人民為之驚嘆;教育事業亦是蓬勃發展,從降低文盲率,到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我國的教育事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此同時,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還表明我們不僅重視教育成績,更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再看工業發展,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工業發展就已不容小覷,而在2014年,我國工業總產值成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從各個產業的發展來看,我國汽車工業、能源工業、航天工業等重工業發展位居世界前列,而服裝、食品等輕工業發展同樣居世界前沿。
  除上述各項內容外,奠定國家實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治、軍事實力。近年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增加,國際地位與日俱增,這種大國地位的體現,離不開我國獨具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
  三、我國目前面臨的一些挑戰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也是一樣的,崛起之路必定是一條摸索著、探究著、實踐著的道路,機遇從來都與挑戰并存。目前來看,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如下:
  第一,我國周邊環境存在著一些不穩定因素。我國國土遼闊,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很多的鄰國,因此我國的周邊環境是很復雜的。近年來,朝韓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關系等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國周邊的環境尚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對我國崛起有一定的威脅。
  第二,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程度日益明顯。我國經濟發展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現下共有四個經濟中心,包括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經濟,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的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經濟群。這種經濟形勢下,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性愈加凸顯。
  第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還需要多方努力。東北地區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即為我國工業中心,但是近年來,由于資源枯竭以及人才外流等問題,導致東北老工業基地逐漸衰落。如何使東北工業基地轉型,使得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生機,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需多方共同努力。
  結語
  國家的崛起,是大勢所趨。細數各國崛起之路,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為我國進一步發展帶來的啟示就是,應重視國家全方面共同發展,尋找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另外,機遇和挑戰從來都是并存的,我們要勇于抓住機遇,同時更應該不怕任何挑戰,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全面崛起,才能保持一個大國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潘榮成.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J].貴州社會科學,2014,(12):85-90.
  [2]  王彬,白瀚文.“工業4.0”正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兼論“工業4.0”對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意義[J].經濟師,2016,(12):27-29.
  [3]  孫燁,蔣大亮,劉存麗,陳影影,任航,張振克.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城市空間格局研究[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6,11(2):76-83.
  [4]  王剛,王克明.物流產業集群與粵港區域競爭力的協同關系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8):32-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7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