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北麓西安段生態休閑旅游功能分區及環境提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長安區為研究范圍,依據地形地貌,結合道路,對秦嶺北麓旅游資源開發進行論述,劃分出山地生態旅游區、休閑度假過渡區、平原農業觀光旅游區三個旅游功能區。對不同功能區內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進而提出相應環境提升策略。
[關鍵詞]秦嶺 生態休閑旅游 功能分區 環境提升
近年來,作為西安市的生態屏障、重要水源涵養地、西安市民的休閑目的地以及國內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陜西省和西安市加大了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局部生態環境有惡化趨勢,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生態因子破壞。游客接待規模擴大導致旅游污染排放量的增加;大部分山地景區景點缺乏有效的污染處理設施。這都給秦嶺生態環境帶來直接影響或和潛在威脅?;A設施建設薄弱,缺乏統一布局和規劃;秦嶺的生態旅游功能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生態、旅游等功能碎片化。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國務院加快旅游發展的意見、西安市打造“華夏故都、山水西安”等政策的指引下,整合和提升秦嶺北麓生態旅游、度假旅游、休閑旅游以及環境保護等功能,促進秦嶺北麓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區的協調發展,對于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通過發展旅游帶動生態重建,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從理論上解決大都市周邊山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示范意義。
一、研究區概況
西安市長安區行政區全境,包括10個鄉鎮、15個街辦、672個行政村、21個居委會,總面積為1580平方公里,區內總人口為94萬人。據統計,全區140個旅游資源單體中,屬于特品級(五級)的旅游資源為4個(可擴展至6個),約占資源單體總數的2. 9%(或4.3%):屬于優良級(3~5級)的旅游資源為39個(含擴展后的單體),約占資源單體總數的28%:屬于普通級(1~2級)的旅游資源為81個,約占資源單體總數的56%:等外級的旅游資源(主要為非物質類、物產類等)僅占旅游資源單體總數的約16%。
其旅游資源種類齊全,自然觀光類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文物類旅游資源交相輝映,互為補充;有不少旅游資源知名度高、檔次高、開發潛力大;物質類旅游資源和非物質類旅游資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二、生態旅游功能分區
秦嶺北坡較陡,結合遙感影像及地貌形態,可明顯的反映出秦嶺山麓界線,加上環山路,可將研究區分為三個小區,分別是山麓界線以南歸為山地區,山麓界線與環山路之間劃歸為過渡區,過渡區以北為平原區。
(一)山地生態旅游區
山地區主要是秦嶺中高山地區,多為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良好。在以往的開發中多以國道省道等交通干線為依托,結合山區河流、村莊布局形成了休閑旅游成品。
自然觀光旅游產品主要包括: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南五臺森林公園、太興山森林公園、灃峪森林公園、祥峪森林公園、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杜陵千畝林地(遺址公園)及終南山-南五臺風景名勝區和高冠瀑布等。
生態旅游產品主要分布在以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的終南山深山里,如:秦嶺梁、雞窩子、大坪、觀音山等地。
農家樂休閑旅游產品主要分布于秦嶺各大峪口內交通便利區域,與村鎮分布一致;以翠華山景區為例,在去往景區道路上,連續分布由50多個農家樂餐飲服務,這些還是經過統一規劃而形成的。祥峪、灃峪、子午峪、抱龍峪等峪口內均有農家,在村村通工程下道路硬化,交通已不再是限制出入的因素;在炎熱的夏季,西安市民進入山區避暑休閑成為一大特色。隨著大量游客的進入,消費需求增加,進而形成了峪峪有農家樂這一特征,且部分農家樂并不具有開設資質,這與消費者追求田園生活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污水處理就很難統一管理。
?。ǘ┬蓍e度假過渡區
關中環線經濟帶位于陜西省境內,秦嶺北麓(長安區)關中環線兩側,西起一品長安花卉博覽園,東至庫峪河大橋,全長約43公里。
通過對環山路周邊區域調查,農家樂占據絕大比重,在調查類型占比60%(圖1,圖2)。
除了道路兩側以村落為基礎而發展的農家樂,農業觀光園等外,過渡區內還分布有其他的各種旅游資源。①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其中包括:杜公祠旅游區、關中民俗博物院、子午古鎮(含民居、街市)、五臺鄉等(未包括民俗文化活動)。②休閑度假類旅游產品,有溫泉度假類旅游產品和主題公園類旅游產品。休閑度假類主要包括:東大溫泉度假村、御園溫泉(即子午鎮溫泉)及韋曲城區溫泉等,其類型屬大眾洗浴旅游產品,以區別于華清池(皇家宮廷洗浴)、樓觀臺(道家藥浴)、東湯峪(山林別業式)等地的溫泉度假旅游產品。主題公園主要有: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含三園工程);大漢上林苑旅游區。主要包括:昆明池、中華愛情主題公園等。
?。ㄈ┢皆r業觀光旅游區
平原區近鄰西安市,包括郭杜鎮、申店鄉、大兆街道、王曲鎮、王莊鄉、五星鄉等,區內有橘河主河道貫穿,居住地新羅分布,農田占地面積較大,多以蔬菜瓜果苗圃為主,呈現出城郊特色,旅游項目較少,旅游開發不夠。
三、各功能區存在問題
?。?)山地區農家樂旅游散、亂、差等情況,不利于管理。對山區居民,通過部分外遷、撤村并點、社區共建等模式,將他們納入發展山區旅游的網絡之中。沒有統一規劃和治污措施下,大量農家樂的發展不利于峪口河流水水質保護,繼而影響過渡期,乃至平原區水域景觀質量。
(2)關中環線經濟帶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關中環線經濟帶采用地下水作為基本生活用水,并且環線經濟帶暫無污水處理廠。農家樂污水無法得到正規處理,農業觀光園及采摘園多以地下水利用為主,加之消費者眾多。一般就地排放,夏天惡臭難聞,引起當地居民不滿。
?。?)平原區旅游項目較少,旅游開發不夠,部分河段水質較差。平原區近鄰西安市,包括郭杜鎮、申店鄉、大兆街道、王曲鎮、王莊鄉、五星鄉等,區內有橘河主河道貫穿,居住地新羅分布,農田占地面積較大,多以蔬菜瓜果苗圃為主,呈現出城郊特色,旅游開發滯后。 四、旅游區環境提升
(一)打造秦嶺國家中央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突顯生態功能
秦嶺北坡生態保護地區要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恢復秦嶺北坡森林植被。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林及果林帶,除了加大對農民務林初期的補貼外,還應引導農民重點發展見效快的經濟林特別是果林種植。打造秦嶺國家中央公園、世界地質公園,突顯生態功能。
應充分發揮秦嶺奇特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生態資源優勢,開發建設自然人文相輝映的森林生態旅游休閑產品系列。徹底清理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和景觀要求的各項建設項目和旅游項目。對山區居民,通過部分外遷、撤村并點、社區共建等模式,將他們納入發展山區旅游的網絡之中。在森林、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還應該積極建設和完善綠化設施,實施大綠工程,加快植樹造林步伐。加強對旅游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和監測,嚴格禁止在環境敏感區發展大規模、大體量的旅游建設項目,對裸露山體和荒山進行綠化治理。提高全民護林意識,加大執法力度。
?。ǘ┱{整、提升原有的“農家樂”旅游產品
按“一帶三路,雙核八片”的基本格局進行農家樂旅游開發。規劃設計如下旅游產品:“五種人家”旅游產品(荷塘人家、田園人家、古村人家、山野人家,云中人家)和高端新產品(農事博物館及民俗展覽館、主題文化村落、鄉村俱樂部、商務度假村、環山路自行車自助游項目)。同時適時推出“莊園式”、“農家院落式”、“竹籬茅舍式”、“城堡式”、“窯洞式”的農家樂服務模式。
(三)積極開發形式多樣的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鄉村度假、農家樂等特色農業旅游產品,促進旅游與農業的高效結合
充分利用長安區的農業旅游資源,依托長安區十一五規劃中制定發展都市型農業的基礎,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工程,建立一批產業型、服務型、生態型等多種功能的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扶持發展一批產業發展的樣板村。
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以供人們觀賞、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農產品收獲只是副產品。應創造條件逐步開展高科技農業、節水農業等現代農業觀光旅游活動:應加快建設以田園自然景觀為依托的觀光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應積極發展鄉村度假和城郊旅游,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建議組織花卉展、農作物展、養殖作物展等大型旅游活動以及學生農業科普教育活動等,以帶動和推進農業旅游的發展。
整體規劃、系統指導,通過示范效應,改造和提升農家樂產品。重點發展精品“農家樂”產品,開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旅游。建成產業化程度高、高中低檔產品齊備、環境優美、特色濃郁、管理規范、整體形象完善的農家樂系列。以國外著名鄉村旅游為參照系統,形成有中國特色、有國際聲譽的鄉村休閑產業。
規劃建設供游人觀光、野游、采摘等體驗型的鄉村旅游服務基地。創造條件逐步開展高科技農業、節水農業等現代農業觀光旅游項目。
?。ㄋ模┘涌煳鬯幚韽S規劃和建設
山區、過渡區、平原區以河流為紐帶,地形為基礎,地表水、地下水貫穿三區。各旅游區內不管發展那種類型旅游模式,均產生污水。產生的各類污水,需分別進行達標處理排放。
旅游區內排水工程規劃須分期實施。近期,可以通過修建沼氣化糞池的方式,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但化糞池剩余殘渣必須定期進行清淘外運;遠期,應逐步過渡到居民生活污水、牲畜污水,全部實現集中收集、統一達標處理排放目標。
本區建成區內及其附近的景區(點)的污水排放要與城市市政排污系統緊密結合,從保護景區(點)的生態環境和科學發展觀出發,實施達標排放,并實現部分污水資源化的再利用。污水處理后的中水可用于市政、綠化、冷卻水及生活衛生用水,以促進長安城區水環境的合理有效利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2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