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現代產業功能格局的構建解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產業格局是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的產業格局決定著這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在大西安的建設中應將經濟增長的量與質結合起來,以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西咸國家級新區以及“一帶一路”經濟帶為重要增長極,通過分析大西安當前的產業特征,提煉現代產業功能格局的構建思路,實現當代城市功能的整體拓展,制定適宜的發展規劃,推動大西安建設的有理有序進行。
關鍵詞:大西安;產業格局;功能格局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04
1 引言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實施《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在對規劃進行解釋時提到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按笪靼病边@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大西安是指在10年時間里,西安要建為面積800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以上的國際化大都市,形成整個國家經濟戰略化的平衡點、區域協調化的帶動點、華夏歷史文化的傳承點?!按笪靼病钡慕⒅饕劳形飨绦聟^、“一帶一路”經濟帶及關中城市群等為著力點,逐步實現經濟結構的協調發展。
產業格局是對產業結構整體規劃布局的重新定義,也指產業結構規劃布局后實施的結果。現代產業格局的構建是實現將大西安建設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根本途徑,是城市功能格局建設中的重要核心。現代產業功能格局是對產業結構的立體重塑,也是實現當代城市功能拓展的主要方式。2000年以來,關于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功能格局的研究越來越多。湯蒼松和林盛以北京市產業體系的空間分布與空間集中度進行分析,認為城市產業功能格局從“雙扇形”結構向“圈層”結構轉變,且中心圈層金融服務和商務服務功能專業化優勢顯著。陳曦以成都市為入點,認為以產業功能區建設城市產業功能格局是對西方“產業公地”理論的國內實踐,產業功能區是產業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支撐產業升級的全新部署。利用產業生態圈的建設實現產業發展的內生循環。現有研究沒有系統的、整體的研究大西安產業功能格局的建設,本文的創新點就在于結合大西安發展規劃,結合城市產業現狀,對“大西安”產業功能格局的戰略構想及整體設計進行綜合分析。
2 “大西安”產業格局的特征
2.1 區域地理特征
西安是陜西省的省會城市,位于中國的中心地區,也是陜西省的中心,與渭南、咸陽、寶雞、漢中、安康、商洛相接壤。北臨渭河,南鄰秦嶺,西接太白山,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西安總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西安總共有13個行政區,其中包括未央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和鄠邑區11個區,藍田縣和周至縣2個縣,還有一個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
西安擁有絕佳的地理優勢,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擁有西咸新區、陜西自貿區、國際港務區等經濟工業高地,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及“一帶一路”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大西安以西安中心城市向周邊擴展與咸陽、渭南部分區域實現行政融合,最終形成包括西安原有的11個區、2個縣、1個國家級新區和咸陽2個區、6個縣以及渭南臨渭區,為一體的新的城市格局,實現城市空間格局的拓展。
2.2 產業格局構建特征
?。?)優勢產業突出。
西安因為歷史、地理等優勢,產生并確立了優勢產業,但由于經濟總體實力還不夠,所以規模還不夠完善。西安作為中國四大古城之一,是西部地區重要的國家中心城市,歷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使得旅游業成為西安發展的重要行業。此外西安綜合科技實力領先全國,建立了高新技術產業區,各類科研機構,成立了航天基地,擁有眾多普通高等院校,人力資源充足,科技能力不斷提升,計算機通信、航天、軍事及電子設備制造業發展顯著,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部分。
(2)區域發展差異化。
“大西安”的主體功能區主要以生態狀況、區位特點、資源情況等進行了相應的城市功能區分,現有的8個開發區,及12個縣級產業園區,均已形成了特征鮮明的差異化區域發展。其中東部區域主要依托浐灞河生態環境治理,在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以完善區域功能為重點,實現生態、休閑、物流、居住的多功能為一體;南部以秦嶺為屏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不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大學城和航天基地為框架,實現生態、科技、旅游、文化、教育的多功能格局;西部區域與咸陽相連,不斷促進文化旅游、商貿、居住和高新產業發展,推進西咸一體化進程;北部以行政中心、鐵路交通及航運交通為契機,實現以生態、旅游、體育文化、物流、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區。而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西安明城墻的獨特資源,以特有的歷史文化魅力,形成著名旅游品牌,實現以商貿、旅游、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區。
3 “大西安”城市產業功能格局的形成
西安要通過優化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格局,提升城市能量,發展經濟帶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發展,強化在區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發揮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責任擔當。
3.1 確立特色化的城市發展模式
西安市的國際化大都市發展之路,應以歷史文化遺產為基點、以生態和諧為目標、以產業協同發展為主要內容,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化、高端化和一體化。未來發展可逐步建設形成“一圈一軸三帶”的城市發展格局,即大西安都市圈,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形成的主軸和包茂、京昆與福銀構成的發展帶,以此強化地域優勢,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經濟建設,進一步提升并實現國際化都市開放水平。
3.2 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間格局
建設大西安,在地域上不僅范圍擴大到行政轄區和“兩區兩縣”,而且還新增加了西咸新區、灃渭新區和涇渭新區。大西安建設中逐步形成國際化大都市主城區,東鄰臨潼、西鄰興平、北鄰三原、南依托大秦嶺這樣的城市空間格局。應在保護原有古城風貌的前提下,不斷推一體化的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完善交通樞紐建設,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的城市交通格局,以港務區、空港區等為依托實現物流、電子商務、外貿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3.3 實現優化的城市產業格局
不斷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依托工業園區,開展產業鏈對接,引領龍頭產業和新興地區的結合擴大優勢產業。高新區、航天基地,再加上現在的灃渭新區,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將高新區和灃渭新區整合起來,建成一流的科技園。依靠區位優勢,大力推進生態型農業建設,實現農業與第三產業的有效融合。市政府北遷后,加上成立的國際港務區,主城區的產業將集中于服務業的發展。以加強區域產業融合和產業分工協作,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立言.基于遙感影像的城市擴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4.
[2] 湯蒼松、林盛.2000年以來北京市現代產業功能格局的動態演變[J].預測,2015,(1).
[3] 陳曦.建設產業功能區、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J].產城,2018,7(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