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方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情況進行審計。借助學者們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主要內容的研究,以實現離任審計主要內容為目的,創新地將傳統的審計方法與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高科技手段相結合,以期研究一套適應時代并適用于自然資源資產的審計方法。
關鍵詞: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審計方法;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2-0108-02
一、自然資源資產的概念與研究現狀
自然資源一般指自然存在且具有寶貴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氣候、水利、生物和海洋資源,是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辭海》,2010)[1]。資產是指企業過去形成或控制的資源,有望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具體指任何公司、機構和個人擁有的任何具有商業價值或交換價值的東西。因此,自然資源資產可以被定義為稀缺的自然資源,且其具備可以為公司、機構或個人等各種利益相關者帶來經濟利益或生態效益的屬性。
我國學者對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主要針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相關定義、主體、對象、內容和范圍進行研究[2]。自然資源審計方法是以達到摸清領導干部離任時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現狀為目的的一種操作手段。
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內容
錢水祥(2016)認為,對自然資源資產離職的審計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自然資源和資源存量的變化以及重要環境指標的變化,二是環境保護法律的法規、政策措施執行情況,三是開發利用保護情況,四是相關資金的征收、管理、分配使用及重大項目建設運營情況,五是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預警機制[3]。蔡春、畢銘悅(2014)認為,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戰略與政策審計、合規性審計、財務審計、資產負債表審計和績效審計[4]。
學者們觀點大同小異,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內容,分別是自然資源基本情況、政策法規實施情況、重大決策情況、指標變更情況、資金管控情況。
三、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方法
傳統審計方法是指審計師在審計和監督活動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手段的總稱。這些方法不固定,并逐步改進和完善,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方法體系。目前,常用的審計方法包括審計基本方法和審計技術方法,審計基本方法有審計調查、分析、調整和報告等,審計技術方法包括核對法、審閱法、查詢法、分析法、盤存法、實驗鑒定法、詳查法、抽查法等。它們有機地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審計方法系統,但是因自然資源資產審查范圍廣、審計難度大,傳統審計方法對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適用性較差。
21世紀以來,互聯網、大數據等科學技術快速滲透到各行各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質量。針對以往因存量巨大、取證難度高而難以用傳統審計方法進行審計的自然資源,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科學技術手段加以優化。本文在完成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內容、達到審計目的的基礎上,迎合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特征,試結合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對傳統審計方法加以改進為六種方法。
1.利用網絡平臺技術訪問調查法。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網絡。通過交換機和路由器等網絡設備,各種連接鏈路、各種服務器以及無數的計算機和終端,使互聯網可以立即向千里之外的人發送信息。傳統訪問調查法針對對象單一、訪問程序煩瑣、訪問效率低下,結合互聯網平臺,可以將調查對象范圍擴大,增加樣本規模,增強訪問可信度。網絡平臺技術訪問調查法應貫穿于審計整個過程,在審計計劃階段,詢問能幫助識別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的風險區域,幫助合理制訂審計計劃并分配審計資源;在審計過程,詢問可以及時了解自然資源業務變化以及可能引起變化的事件。例如,通過網上調查問卷的方式訪問自然資源相關項目工作人員可以直接了解自然資源的狀況以及業務的進展程度,同時也可以了解針對自然資源資產利用和保護的主要思路、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網絡平臺比之傳統訪問方法能夠調查更多的樣本,可以幫助審計人員搜集大量反饋,并從主觀信息中提取與審計目標相關的特定數據、信息或結論。同時針對某些自然資源現狀,網絡平臺調查法可以深入了解百姓意見,為審計主體提供一個行使監管職責的便捷途徑。
2.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檢查測算法。地理信息技術包括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結合。對大范圍內空間信息處理,克服了傳統常規審計無法全方面覆蓋的缺點。地理信息技術不僅能對自然資源的位置、面積進行有限反饋,還可以根據多圖層進行計算分析。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審計效率,還可以提高審計的準確性。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檢查測算,是自然資源以及自然資源業務真實性、合規性和效益性的直接證明,客觀反映了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情況。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根據不同自然資源的特點,選擇一些不同的評價指標,完成評價指標的計算,不僅對自然資源現有狀況有數量與質量上的體現,對自然資源歷史數據變化趨勢也能有直觀反映。例如,對于水資源資產的審計,在GIS基礎圖的基礎上,繪制了流域責任圖、生態文明村的分布圖、規模以上污染源分布圖、采砂點分布圖、重要涉水工程分布圖、重點水庫水情、關鍵水功能區、水源保護區、濕地保護區、文化區劃等相關內容。通過對與地理信息技術相關的自然資源資產的分析,可以分析重要事件節點的主要指標的變化和責任的實施。
3.利用數據庫存儲技術系統查詢法。數據庫是一個根據數據結構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類信息資源是科學研究和決策管理的前提。數據庫技術是各種信息系統的核心部分,如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將數據庫技術運用于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建立自然資源資產信息系統,利用高科技的數據搜集和監測手段,實時進行數據的傳輸、整理、歸檔,有利于審計數據的完整性,便于審計人員對數據的縱向比較,也有助于降低審計成本并提高審計效率。例如,已經建立了水資源信息系統,根據該系統可以查詢分水嶺情況和水質變化狀況。多年來,還可以監測和對比往年的降雨量情況、水功能區,水源保護區、濕地保護區、水產品繁殖區和生活和工業用水排污口。同時,該系統也可用于記錄和審查日常檢查情況、報告投訴情況、問題監督情況、任務派發和責任落實等情況。 4.利用大數據共享技術對比分析法。自然資源審計涉及范圍廣、內容多,具有涉及多領域、多行業、多部門的特征,然而在對自然資源審計過程中,往往容易陷入信息孤島狀況,對自然資源難以獲取相應的審計證據。因此,在自然資源審計中,需要對多方數據進行相應的整合,進行關聯分析。在審計過程中利用互聯網網絡平臺的大數據共享技術,可以進行不同部門、不同業務之間的數據共享對比分析,對自然資源可以進行多層次、多維度、多視角的數據跟蹤,可以獲取在自然資源開發管理過程中違法違規行為線索。例如,水資源資產審計過程中,針對河岸線、湖岸線的基礎資料、河流相關項目、濱水區海岸線管理情況、水質監測等信息利用大數據共享對比分析法對這些數字化的基本數據進行分析。輔之以衛星分析結果或根據水利和土地部門的行業監測數據,比較任期前后的水域面積和自然海岸線保留率,利用環保部門報告的數據,比較和反映重要水功能區的水質達標率、地表水達標率和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還可結合采用環境保護部門水質監測數據、水利部門水量監測數據、林業部門濕地監測數據、國土資源部門海岸線監測數據進行收集和比對[5]。
5.利用責任落實法。自然資源所有權歸廣大百姓所有,而地方領導干部則代為履行其管理權,國家政府部門作為審計主體,不僅應履行其法規制定、修改的責任,也須履行其政策督導、監管與整治。以委托經濟責任為核心的自然資源資產審計重點是審計責任的落實、計劃和制度的建設,以及專項整改行動的實施。自然資源資產審計過程中的責任落實法有助于代管部門官員的責任界定與事后追責,間接地,它以犧牲自然資源資產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活動發揮警示作用。例如,在審計水資源資產的過程中,有必要具體檢查河流環境保護責任的分解是否到位,是否實施各種安全隱患防治責任。關于當地河流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否錯誤,各種責任對河流資源環境保護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從政策和制度上判斷領導干部的相關責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自然資源審計過程中,各種審計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單一的,通常一項審計內容需要多種審計方法的綜合運用,但應遵循“高科技、大數據、長跟蹤、全覆蓋”原則使各種審計方法相互補充,以實現對自然資源政策、自然資源條件和自然資源業務活動的真實有效反饋。
參考文獻:
[1] 薛平.資源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3.
[2] 董啟琛.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6).
[3] 錢水祥.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J].審計研究,2016,(7).
[4] 蔡春,畢銘悅.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思考[J].審計研究,2014,(9).
[5] 劉仲文,劉業欣,張閩軍,劉俊民.領導干部“河長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法創新[J].審計與理財,201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0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