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視角看博物館旅游的發展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基于產業融合理論,闡述了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機理,進而拓展到旅游業與博物館融合這一具體業態。提出博物館旅游發展需要多方創新,如理念創新、服務創新、組織創新及人才創新等。
關鍵詞:產業融合;博物館旅游;旅游創新
中圖分類號:G26;F592.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4-0078-02
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掀起了產業融合的浪潮,從此信息技術快速擴散,改變了諸多產業的面貌,以往工業時代所建立起的清晰的產業邊界逐步模糊甚至消融,在邊緣地帶萌發出新型業態,并快速成為經濟的增長點,拓展出增量價值,將全球經濟服務趨勢推向了新的階段。許多演化經濟學家創造性地提出產業融合理論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并指出新型業態就是產業融合的結果。這一趨勢最先出現在信息產業,此后蔓延至金融、物流、傳媒和其他服務領域。服務業不僅進行產業內的價值活動混合、交叉、疊加,而且向農業和制造業等一二產業滲透,對其進行增值,形成了高知識密度、高投入、高回報的現代服務業。其中,文化產業最為活躍,與旅游業融合后產生了多種載體,博物館旅游就是當中的典型代表。
一、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
文化產業強調原創性知識對其他產業的滲透和增值,旅游業則是對各旅游相關產業解構后形成的體系。旅游業存在相當大的創意滲透空間,而創意產業本體則可以納入旅游的綜合體內,旅游可以創意化,創意可以旅游化。無論從價值體系還是從空間布局來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都具備可融合性。融合不僅是單體結合,而且還是兩個關系資本的整合,將在更大程度上產生協同效應。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實質上是創意促進旅游增值的過程,是創意對旅游吸引力增強的過程,也是旅游從單純依賴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轉型進入主動創造文化價值的過程。融合不一定會有新生體或新行政管轄對象誕生,更可能的是理念的轉變、流程的改造或是展現方式的創新。它會以新業態的方式展現,而新業態會在融合過程中對產品、技術、服務等各方面進行更新,對企業組織和經營方式進行創新,也可以是營利模式的創新。
二、博物館旅游: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新業態
傳統旅游業由于對自然環境元素的過度依賴,已經處于瓶頸困境。據統計,我國旅游業效率在全球排第47位。之所以會有這個差強人意的排名,根本原因在于以物質投入為主、非物質要素不足。只有與文化產業融合,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增加更多的增值環節,才能擺脫舊有模式的束縛。
業態是一個非學術用語,一般指銷售和服務的形式,本質含義為商業模式。價值創造邏輯從鏈條向網絡大踏步進化,圍繞顧客需求市場自發搭建起快速反應的模式,旅游功能模塊化被嵌入其中,成為網絡中一個增值點。當旅游和博物館相遇,業務的順暢對接就孵化出了博物館旅游這種新業態。
三、順應產業融合趨勢,進行博物館旅游創新
1.理念創新。產業融合對理念的最大沖擊是跨界,去中心化,擺脫行業、業務的慣性思維,跨領域碰撞激蕩出新業態、新模式,圍繞參觀者更高的體驗質量進行一系列的改革。體驗是每個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的事件,使人們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的某一特定水平,在意識中產生的美好感覺。博物館不應再是一個單純靜態的陳列場所,而應該是從體驗的終端性、差異性、知識性、參與性和補償性幾個特質出發,策劃相應的商品或服務,給瀏覽者感性的力量、愉悅的記憶。
我國官辦博物館多為事業單位,從性質上沒有逐利沖動,自然缺少對市場的敏感性。隨著融合的深入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一狀況正在改變:2018年北京電視臺推出文創節目《上新了,故宮》,借鑒了互聯網流量思維讓年輕人跟隨人氣偶像走入節目,拉動關注度,拓展了受眾的范圍。2017年的文物戲精大會H5發布會,瞬間刷爆各大視頻平臺,播放量過億。凡此種種,案例越來越多。
文化自信讓我們在這個可以縱橫捭闔的年代把融合出的文博產品推到“C”位。還有2018年的文創爆款“國家寶藏”,讓原來冷冰冰的博物館陳列器件鮮活起來,講出有血有肉有故事。節目制作方采用了融合理念,把歷史、人物和藏品貫穿起來,有機地進行整合,最終呈現給觀眾一份文化大餐。
中國消費升級已勢不可當,旅游逐漸成為生活必需,博物館明顯感受到參觀者中游客的比例越來越高。據統計,僅2016年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數量就達到8.5億人次,增長8.9%。公眾對博物館的熱情超乎想象。也有研究表明,半數美國人選擇旅游目的地主要考慮文化歷史因素,像博物館這樣的標志性文化場所是必選之地。因此,博物館應適應融合,擴大視野,順勢而為,主動與旅游市場對接,把自身看做旅游過程的一個環節,提供自身在全過程中應有的價值。只有認真研究游客的需求和行為習慣,適時調整產品,才能更加契合游客的內在需求。
2.服務創新。博物館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服務產品,其創新的路徑和特征與制造業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表現為無形的概念、過程和標準的改進,對研發依賴并不嚴重,漸進式推進,通過實踐經驗積累和員工的行為的點滴改進來實現。在如今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相互融合的形式下,博物館作為一個純粹追求體驗的場所,天然地成為服務創新技術最為理想的應用場景。
目前,全球各地的博物館都在運用各種科技手段提高參觀質量。風靡全球的錯覺博物館,將創意和技術完美結合,融入目的地文化元素,使游覽者不斷收獲驚喜和知識啟迪。國家博物館的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應用了更多的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的體驗感滿滿。在競爭和變革的驅使下,旅游社開動腦筋,把點穿成線,把線鋪成面,設計出不同主題、引人入勝的博物館旅游路線,在寒暑假受到學生群體的熱烈追捧。
在這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博物館旅游要率先與外界分享開發基礎數據,使用大數據分析參觀者的習慣,利用官方微博、網站分析瀏覽痕跡,對駐區游客行為習慣進行挖掘分析,得到參觀者的偏好和一些鮮為人知的相關聯系,為參觀產品的設計提供啟發和事實依據。目前開發人工智能正當其時,博物館里大量寶貴的資料通過智能化的開發,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傳遞出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每年研發9 170種文創產品,從中獲得10億元的銷售收入,再反哺給基礎研究單位,多方都樂見其成。 3.組織創新。據統計,我國有4 000多家博物館,整個行業具有相當規模,為行業組織結構的創新提供了縱深空間。融合需要同業單位間互通有無,也需要異業單位間的優勢互補,日后很可能還需要平臺型組織調配資源、服務市場,為游客提供立體豐富的博物館主題游。
融合需要淡化邊界,主動向外對接,組織創新就勢在必行。融合進程中的動態性、不確定性是常態,組織設計要靈活和有更強的適應性,以往的科層結構要盡量扁平化、網絡化,設立敞口外聯的部門,時時接觸感知外界的變革并整理導入組織內部。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從設計到運營糅合了博物館、劇場、商業企業等各方元素,形成了一個多物種的生態場所,成為多種專業組織協調運轉的范例。
4.人才結構創新。以上的所有創新歸根結底要依賴人才。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需要具有融合戰略觀、跨行業駕馭能力、多業務水平的人才隊伍,當面對多樣、不確定的需求時,可以進行跳躍性思考、整合跨領域信息,激發出創新點子。
博物館擁有獨特的專業型人才,不過單純擁有歷史、考古、文物研究等人文學科人才顯然已經不能回應社會大眾對體驗的高要求,一定要打破陳陳相因的人才套路,大膽引進、靈活考核。在保證傳統博物館人才專業精進的基礎上,引入市場型人才,不僅能透徹洞察博物館受眾的內在變化,還具有較廣的跨界視域,堅持融合創新,不斷為博物館注入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楊穎.產業融合:旅游業發展趨勢的新視角[J].旅游科學,2008,(4):6-10.
[2] 宋愛珍.以博物館文化推動旅游產業發展[J].探求,2011,(3):54-57.
[3] 華征豪.我國博物館旅游創新開發模式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2,(11):269.
[4] 李瑛.我國博物館旅游產品的開發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4):30-32,90.
[5] 申軍波,等.基于文化旅游融合的博物館創新發展路徑[EB/OL].中國經濟網,2018-08-21.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and then extends it to the specific form of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museum.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tourism needs many innovations,such as concept innovation,service innovation,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nd talent innov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gration;museum tourism;tourism innovation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4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