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經營出路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提要] 傳統小規模農戶存在經營方式分散、信息獲取不對稱、技術支持缺乏、經營成本高、風險大、合作化程度低等困境。造成小農戶經營困境,一方面在于政府的“缺位”以及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小農戶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導致獲取銷售渠道不多、市場信息不暢。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成為迫切的現實需要。積極為小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并發展成新型經營主體,多措并舉,為小農戶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關鍵詞:小農戶;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出路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常態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與政策研究”(15BJY092);通訊作者:徐輝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4月10日
   一、引言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特別強調“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大國小農”是我國基本國情,也是我國在今后長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的基本現狀。據統計,我國土地經營規模在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占農業經營戶的98.1%,且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70%以上。那么,如何對待小規模農戶,小農戶如何在傳統經營方式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受到各界關注。因此,深入研究小農戶經營的現狀和困境,探索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未來發展新出路,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二、江漢平原小農戶生產經營主要問題調查
   近年來,隨著“三權分置”政策的推行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我國農業規?;潭扔兴岣?。但受制于基本國情,分散化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格局總體上并沒有太大變化。經營規模小、耕地細碎化依舊是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問題?;诖?,筆者通過對江漢平原小農戶2018年5月至7月的實地調查,分析小農戶的經營現狀。
   (一)樣本農戶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從文化程度上看,被調研農戶中,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為71%,初中占29%。被訪者的教育程度多在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從農戶年齡層次上看,被訪者年齡主要在50歲以上,從事農業勞動的大部分為中老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導致婦女和老人成為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二)小農戶農業收入影響因素
   1、農產品銷售方式。調查結果顯示,直接到市場銷售是小農戶主要銷售方式,占有效樣本37%。其次是賣給當地收購商,占20%。直接賣給超市與賣給加工企業的均占1%。另外,仍有41%的農戶生產農產品用于“自給自足”,說明農民從農產品銷售中獲取的收入依然有限。農戶選擇將農產品銷往市場或周邊地區的銷售方式,較為靈活,同時能夠避免中間商盤剝,使農戶獲得切實利益。但農戶依靠自身力量銷售農產品,難成規模,會出現銷量不穩定的狀況。農戶將農產品賣給收購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2、農業技術培訓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江漢平原小農戶的日常農業經營技術主要由農戶購買農藥的商家提供指導,占樣本農戶的43%。其次是鄉鎮農技人員,占32%,之后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占26%,農業龍頭企業為農民日常經營提供指導的比例僅占1%。這一結果說明販賣種子、農藥的商戶成為小農戶農業技術推廣主力。
   2017~2018年,“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班”的農戶,占被調查農戶的14%;“接受過科技人員入戶技術指導”的農戶,占6%;而43%的農戶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農戶沒有接受培訓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參加(31%)”、“沒人提供所需求的培訓(24.5%)”、“培訓地點遠,交通不方便(17%)”等。近43%的農戶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說明江漢平原對小農戶的農業科技推廣覆蓋面還是很有限,現實中小農運用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比例還比較少。
   3、農戶生產資金來源。從農業生產資金來源看,當農戶生產資金不足時,大部分農戶(91%)通過向親朋好友借款來籌措資金。而向農業信用社等銀行貸款的農戶僅占9%。農戶沒有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的原因有多種,主要是“貸款門檻太高(75%)”;其次是“有其他籌款方式(55%)”、“貸款程序繁瑣(39%)”、“審查未通過(15%)”、“不知道如何辦理(30%)”。有近39%的農戶因在金融機構貸款程序復雜而放棄貸款,說明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在服務“三農”方面做的還不夠。另外,近91%的農戶選擇向親朋好友借款,說明小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迫切需要金融機構扶持。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經營現狀及困境
   在進行了深入的訪談和充分的問卷調查后,總結了江漢平原小農戶農業經營的現狀與困境。
   (一)小農戶農業生產的高投入、低產出。小農戶經營規模小且地塊分散,缺乏先進的生產工具,很難滿足先進生產力的要求。隨著物價的上漲,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投入也相應的“水漲船高”,農忙時期雇工費用也不斷上漲。這些無形中都加重了小農戶的經濟負擔。小農生產因生產資料投入大,務農凈收入減少,使得農業成為家庭總收入的補充,農業被邊緣化。農民對種地失去了信心,不愿改善農業技術,地只能“湊合”著種。也就出現很多農戶寧愿去城里打工,將家中農地閑置,也不愿投入資本和勞力從事農業勞動。
   (二)小農戶抗風險能力弱。傳統的小農生產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若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的保護,各種自然災害都可能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另外,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戶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小農戶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市場信息的獲取較為封閉,所以掌握的市場信息十分有限。此外,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與周期性,而市場反映的卻是即時信息,小農戶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相對滯后。從獲得市場信息到農產品的生產時間較長,在此期間市場又可能產生其他變化,這就容易對小農戶產生誤導。    (三)小農戶知識水平、信息獲取與市場需求不對稱。首先,小農戶知識水平較低,思想認識程度不高,與市場需求不對稱。小農戶適應市場變化能力較弱。在信息獲取的敏感性以及對先進技術的認知與接受能力方面,往往處于劣勢。農技培訓方面,有80%以上的農戶表示沒有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他們的生產活動大多靠自己多年經驗所得。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等待和觀望的現象較為嚴重。另外,小農戶缺乏市場意識,也直接導致其生產經營的銷售渠道狹隘。其次,小農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與獲取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其自身難以對市場需求變化做出快速響應,無法與市場進行有效銜接,生產出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四)小農戶缺少政策支持。雖然近年來政府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但落實到地方,存在“親大戶、遠小農”等傾向,往往是對大戶愛護有加,對小農缺少支持。農技、農機服務青睞農業大戶,而忽略交易成本相對較高的小農戶。在服務供給方面,雖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所發展,但針對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較為缺乏,尤其是金融保險服務相對滯后。由于信貸門檻較高,小農戶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解決燃眉之急。目前,我國一些地區開展了糧食直補抵押貸款與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貸款方式,小農戶因可抵押物的規模太小而無法獲取需要的貸款。然而,農業大戶卻很容易就可以獲得信貸資金來擴大經營規模。
   (五)小農戶合作與組織化程度低,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小農戶與農業合作社之間合作程度低。據商務部調查,在我國約有45%的農戶將生產的農產品賣給商販,有42%的農戶自己銷售農產品。雖有部分小農戶加入了合作社,但由于合作社自身存在經營規模小、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使小農戶所分得的經濟利益低于預期收入。另外,小農戶與部分農業合作社之間缺乏最基本的誠信。根據調查,有農戶反映部分農業合作社是私人承辦,以營利為目的,收購農產品壓低價格。小農戶逐漸對農業合作社失去信心。小農戶組織化程度低不僅使小農戶在市場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還會產生過高的市場交易成本,加重小農戶經濟負擔,因而難以加入現代農產品供應鏈。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小農戶經營出路探究
   在中國土地流轉“三權分置”的背景下,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該如何引導和幫助小農戶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一)完善農業生產災害保障制度,增強小農戶抗災能力。在增強小農戶抗災能力方面,日本政府頒布《農業自然災害補償法》,農民繳納公積金作為災害準備金,在發生災害時拿出來彌補受災損失。日本中央財政對農民參保承擔50%的補貼,并按投保金額補貼各級農業災害聯合會。另外,日本政府建立了災害救助基金、大災基金等制度,分散農業災害對農民造成的損失,部分地方政府和基層農協根據自身情況對受災成員提供低息、無息貸款,幫助災民恢復生產,防止因災致貧。我國政府可以借鑒日本政府實施的相關措施,出臺相應的農業自然災害補償法,逐步完善農業自然災害保險制度,作為破解小農戶抗災困境的有效舉措。
   (二)以政策為支撐,加大對小農戶農村金融信貸支持。資金缺乏是當前制約小農戶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應大力推進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通過相關的政策扶持和風險分擔機制,引導正規金融機構扎根農村,創新金融服務,提高信貸供給效率;地方政府部門可考慮降低對小農戶貸款門檻,加大對小農戶的政策扶持,解決小農戶后顧之憂;農業銀行和各級農村信用合作社在逐步降低小農戶貸款門檻的同時,提高貸款額度,滿足小農戶生產經營購買生產資料以及擴大經營規模的資金需求,從而為小農戶解決貸款難的難題。
   (三)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提高小農戶綜合素質。重視小農戶的職業教育,創立“農業大學”制度,培養農民農業經營理念、組織管理、信息搜集及農業技術等實操能力。政府設立“專項基金”鼓勵農民去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研修,并給予財政補貼。對小農戶開展綜合素質培訓,適應新的科技潮流,既要“懂技術”又要“會經營”,逐步提升小農戶對先進技術的認知與接受能力,盡快開啟網絡宣傳與電商營銷新時代,使“互聯網+農業”深入農村,惠及小農戶。
   (四)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完善生產服務體系。小農生產的穩健運行需要特定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與之配套。為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政府應為小農戶開展農產品經營提供相關政策支持,降低小農戶農產品經營成本;優化農產品物流管理體制,增加農產品流通服務,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節約流通費用;建立相對應的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拓寬信息平臺傳播途徑,強化與小農戶的信息溝通;大力推進“農超對接”,避免農戶與傳統流通商“殺價”,提升農戶銷售凈收入。同時,“農超對接”還可以使農戶獲得具有一定規模、持續的銷售路徑,發揮農業產業化規模經濟優勢,推動農業現代化。
   (五)引導小農戶發展新型合作經濟。一部分小農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經營規模等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在短期內并不具備轉變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條件,應鼓勵他們建立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走合作化之路。首先,促進小農自愿聯合。借鑒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法》,小農戶可以自發組成類似農地股份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政府對該組織法人土地流轉、購買農機具等給予扶持。其次,鼓勵小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只要依托農業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就能改善自身實力弱、應對市場風險大、與中間商談判處于劣勢等不利局面,規避勢單力薄的風險。
  主要參考文獻:
  [1]郭慶海.小農戶:屬性、類型、經營狀態及其與現代農業銜接[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8.
  [2]郭欣旺,李瑩,周云鳳.小農戶加入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思考[J].農村經濟,2011(2).
  [3]曹斌.小農生產的出路:日本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農村經濟,2017(12).
  [4]張曉琳,董繼剛.農戶借貸行為及潛在需求的實證分析——基于762份山東省農戶的調查問卷[J].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17(9).
  [5]張明月,鄭軍,薛興利.農戶參與“農超對接”供應鏈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全國15省591個農戶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148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