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價值重塑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時期,基于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需要進一步提升鄉村地位,凸顯鄉村價值,于是我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根據后生產主義理論,鄉村必須進行多功能轉型發展。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鄉村價值的重塑,鄉村價值可以從社會價值、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4個角度進行塑造?;诖?,本文基于鄉村價值的演變過程、鄉村價值重塑的實現機制,從社會價值、生產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方面探究如何塑造多元的鄉村價值。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價值;后生產主義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7-08-3
  我國的農業文明源遠流長,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幾千年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一個重要的農業大國。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雖然在短期內使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也產生了許多問題,不僅惡化了城市生活條件,還加速了農村的衰落,主要表現為農村居住人口過度減少而導致的農村地區“空心化”及農業從業人口“老齡化”。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的發展擴大了城鄉之間的經濟、文化差距,造成了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
  如何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大難題,如何縮小城鄉差距,解決城鄉差距擴大導致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農業從增產轉向提質。因此,基于這樣的現實需求,我國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決策。
  1 鄉村價值的演變過程
  鄉村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價值,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根據不同時期鄉村價值的不同,鄉村價值的演變過程主要可以分為自然經濟時期、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后的快速城鎮化時期及新型城鎮化時期。
  1.1 自然經濟時期
  此時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收入完全依賴于農業,農業是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農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鄉村的價值就在于為整個社會提供物質及人力的輸出。在這一時期,統治者出于自身統治的需要不允許農民進行自由遷徙,這使得鄉村逐步形成“熟人社會”?!笆烊松鐣钡泥l土邏輯包括4個基本原則:情面原則、不走極端原則、歧視(外人)原則、鄉情原則[1]。這使得在傳統鄉村聚居的群體在這一時期相當穩固,農村及農業在這一時期穩步發展。
  農民的主要任務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沒有戰爭的和平時期進行農業生產,為整個城市和農村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資;另一方面是發生戰爭時為戰爭提供軍事物資及戰斗兵源。這兩方面的任務都完全依賴于農村的物質及人力輸出。因此,在這一時期,鄉村價值主要體現在農業的生產價值上。
  1.2 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濟時期
  由于當時我國處在非常特殊的國際政治環境當中,為了鞏固政權,需要大力發展重工業,初步建立國民經濟體系。因此,農村不得不為城市供給物質資源積累,農業不得不為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服務。此外,農村還為城市提供了勞動力、土地、資金三大生產要素。
  這一階段,農業生產依然以傳統的農耕為主。由于社會生產的需要,農民的自由遷徙依然受到了限制,鄉村價值在這一時期并無太大的轉變,工農及城鄉之間不平等的利益交換格局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
  1.3 改革開放后的快速城鎮化時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資本的大量涌入使得城市具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城市的地位日益突出,勞動力等物質資源不斷涌向城市。這種受市場機制驅動的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前通過行政手段將農村生產要素支援城市發展。這種發展模式促使農村勞動力和資本不斷地向城市涌入。
  1.4 新型城鎮化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進一步加速了農村的衰落。由于農村居住人口急劇減少,農村“空心化”及農業從業人口 “老齡化”現象愈加嚴重。與此同時,農村的生態環境因為缺乏有效保護而日益惡化。因此,我國必須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開辟資源節約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節能、節地、節水,進而提高綜合性的城鎮化經濟與社會環境效益,走低碳化城市發展之路[2]。新型城鎮化戰略在為城市開拓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村地區的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
  在這一時期,基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城鄉統籌發展理念,農村的地位重新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這一時期的鄉村價值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生產功能,農村的作用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生產,而是具備了生態、社會等多重作用。
  從以上4個發展時期可以看出,鄉村的地位呈現出一種U型變化趨勢,從高到低再到高。農業從自然經濟時期國家的支柱產業,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所邊緣化。因此,基于此背景,需要重新塑造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鄉村價值,使鄉村在經濟、文化、生態各個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 鄉村價值重塑的實現機制
  當前的鄉村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特定人群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包括鄉村政府、普通農民、鄉村精英、企業家等,因此,鄉村是一個地域概念的同時也是一個組織。根據組織環境分析的內容,鄉村的發展必須依托于由政治體制、公共政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構成的外部環境以及由不同物質文化資源所構成的內部環境。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以及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重塑鄉村價值提供了外部條件。近年來,為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的現狀,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投入。例如,鄉村公路建設、電網改造、廁所改造、廣播電視的和公交的貫通等[3]。同時,進行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農村在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和便利性上與城市處在同一水平。通過這些手段對鄉村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優化了鄉村的內部條件。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除了要具備有利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之外,還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的引導。傳統鄉村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沖擊下,其功能逐漸發生了變化,表現為鄉村生產性功能的消解及其向非生產性功能的轉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生產主義”的鄉村發展認識開始在西方國家出現。這一時期社會對鄉村的認知逐漸與農業分離[4],對鄉村的需求從農業生產轉而向鄉村消費[5]。后生產主義強調鄉村所供應的產品的多元化特質,而不是專業化特質。消費休閑導向下的鄉村農業發展及郊區化現象也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們對于鄉村田園生活的向往。鄉村與農業的概念產生了分離,農業只是多功能鄉村的一部分。
  3 塑造多元的鄉村價值
  基于后生產主義,政府應出臺相應的鄉村政策去塑造多元的鄉村價值。根據我國農村的現狀,鄉村的多元價值應包括4個基本方面:生態價值、生產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3.1 生態價值
  鄉村的生態環境既包含鄉村田園風光,也包括詩意山水。生態環境正越來越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要想充分發揮鄉村生態價值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到鄉村生態環境相較于城市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鄉村的生態環境是村落自然與人工的統一,既包含了村舍農田這樣的人工生態環境,也有綠水青山這樣的自然生態環境。
  鄉村的生態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擁有城市所沒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上,而且還擁有城市所沒有的干凈的水源及肥沃的土壤。要想發揮鄉村的生態價值,首先要提倡農業生產的綠色與環保,通過提倡廢除對于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使用,鼓勵采用環境友好型的耕作方式。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把化學物質對土壤和河流污染程度降至最低,而且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的農產品。此外,還要提倡“源頭治理”,在源頭采取凈化措施或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和其他環境負效應的發生。
  3.2 生產價值
  傳統意義上,鄉村的生產價值即通過農業生產產出的社會資源。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與農業的概念產生了分離,農業生產只是多功能鄉村的一部分?,F如今,鄉村涵蓋了農業、手工業及旅游業等多種功能,正逐步成為實現產業融合的有效平臺。
  一方面,應充分依托信息技術與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生產信息化,進而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應推動產業之間的融合,促進農業、手工業、旅游業的專業化、規?;l展,形成三大產業相融合的田園綜合體。
  3.3 社會價值
  農村家庭不僅是基本的生產單位,也是消費單位,還是居住單位。我國擁有廣袤的農村土地,具有龐大的人口容納能力。
  首先,鄉村特有的生活方式能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生活需求。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城市生活的許多弊端展現出來,尤以交通擁擠和城市污染問題最為突出。在這一現實背景下,人們開始追求低碳、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隨著鄉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開始向往鄉村生活。鄉村逐步成為那些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們的理想居住地,并發展成為滿足現代人的生活和社交需求的新農村。其次,鄉村社會價值還體現在其對于失業農民工的吸納作用,具備社會穩定和安全保障的意義。賀雪峰曾用“穩定器”與“蓄水池”合理闡釋了鄉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保障作用[6]。此外,參照許多西方國家,在城市務工的工人失去工作后往往不得不聚集在貧民窟,易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在我國,鄉村可以吸納那些在城市中失去工作后返鄉的農民工,使其依然能繼續從事農業勞作,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3.4 文化價值
  鄉村既是農業文明發源地,又是農業文明延續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價值。中國的民俗文化從根源上發端于農耕社會,無論是農業生產經驗,還是各種傳統民俗文化慶典,都在鄉村這一空間中得以延續發展,展現出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因此,保護傳承好鄉村文化遺產,對于深挖鄉村文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促使人們形成相互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增進彼此認同感和誠信度,重塑鄉村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陳柏峰.熟人社會:村莊秩序機制的理想型探究[J].社會,2011(1):234-236.
  [2]姚士謀,張平宇,余成,等.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問題[J].地理科學,2014(6):641.
  [3]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5.
  [4]Cloke P,Goodwin M. Conceptualizing countryside change: From post-Fordism to rural structured coherenc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2(3):321-336.
  [5]Marsden T,Murdoch J,Lowe P,et al. Constructing the Countryside[M].London:UCL Press,1993.
  [6]賀雪峰.農村:中國現代化穩定器與蓄水池[C]//農村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3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