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供給側優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將引領鄉村的復興與繁榮,在此戰略背景下,根據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加強鄉村旅游供給側的優化將會促進農村產業的融合興旺、營造環境優美的宜居氛圍、促進鄉村文明建設、完善基層的有效治理體系、滿足人們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增強鄉村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助力戰略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村旅游;供給側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09-56-2
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旅游以鄉村風光、鄉村民俗、鄉村生活、鄉村生態等為旅游資源,吸引旅游者,其發展能促進農業多元融合、農村生態繁榮、農民增加收入,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和重要引擎[1]。在鄉村旅游規劃開發過程中,需要重視供給側的創新和優化,運用新理念、新制度、新技術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旅游服務的滿意度。
1 以鄉村旅游吸引力的提升助力產業興旺
鄉村旅游吸引力的提升需要豐富旅游產品的設計。旅游產品包含吃、住、行、游、購和娛等要素,涉及多領域的資源整合。鄉村旅游產品的豐富,主要是加強兩方面的建設:一是注重產品的趣味性和體驗性,二是提升服務的舒適度。打造集趣味性、體驗性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產品,需要將旅游休閑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充分運用農村產業成果開展旅游活動。例如,騎馬、捉雞、養花、摘果、溯溪和捕魚等都是深受游客青睞的活動,能有效提升游客的重游率,值得做成鄉村旅游中的品牌項目。而在提升服務舒適度方面,需要實現鄉村旅游服務現代化。傳統鄉村旅游模式傾向于挖掘鄉村的“土味”,以“鄉景、鄉情、鄉韻”吸引旅游者,但是存在基礎服務的短板,導致旅游者在當地的體驗產生遺憾。旅游者在追求新奇的同時,也會追求舒適的享受,否則就會降低其重游率。而鄉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附近城市的居民,因而鄉村旅游的產品設計應充分考慮旅游者的需求,結合農村產業的附加價值,打造鄉村旅游的新模式。例如,建設休閑型農莊,升級“吃農家菜、住農家房”的服務模式,讓游客既能體味具有鄉村特色的農家生活,又能供應“色香味形”俱全的美食和“整潔、衛生、舒適”的住宿條件,滿足游客高享受型的需求。唯有挖掘當地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形成穩定的客流來源,才能激活農村產業潛力,拓展產業鏈條,完善農村產業體系,促進農村產業興旺[2]。
2 以鄉村環境的美化打造生態宜居鄉村
青山綠水、鳥鳴林幽的美麗鄉景是吸引游客接踵而至的鄉村旅游資源優勢,鄉村旅游的開發既要借助于天生的自然資源,更要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向“宜居鄉村”方向發展。鄉村旅游的成果源自于鄉村,更要服務于鄉村。便利發達的道路系統有利于游客進入鄉村,也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條件;高速流暢的網絡系統符合游客的生活習慣,也有利于村民建立與外界的聯系;核心景區的服務設施建設有利于提高游客體驗的舒適度,也有利于村民共同分享旅游發展的成果,提高村民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3]??傊?,設施更完善,環境更優美,鄉村更宜居,能實現旅游企業、游客、當地居民的多方共贏。
3 以鄉土文化傳承服務于鄉風文明建設
文化是旅游產品的靈魂,鄉村旅游以鄉土文化為核心資源,挖掘當地的“鄉風、鄉韻、鄉情、鄉魂”,傳承農耕、民俗、服飾、建筑、餐飲、宗祠、村規和民約等物質及非物質鄉土文化。鄉村旅游因獨特的鄉土文化而精彩,擁有獨特鄉土文化的旅游目的地能吸引旅游者絡繹前來,旅游者感受、學習這種文化并進行傳播。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為當地保護和發揚這種文化創造了條件,當地的居民會更加珍惜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斷促進鄉村地區的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文化繁榮昌盛。
4 以旅游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完善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治理必須立足國情、農情,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有效、多元共治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旅游企業將有效承擔鄉村治理的社會責任。例如,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居民的經濟收入,形成利益關聯。公司制企業化的管理體系能有效規范員工的行為,讓員工對企業產生依附性和歸屬感;企業對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能提升員工技能,有效改善我國農村教育資源不足、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的現實問題,從而在整體上提高當地居民教育水平和綜合素養,有利于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4]。
5 以共建共享的利益機制實現鄉村居民生活富裕
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利益,不僅要創造就業機會,吸納當地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共同建設,更要有合理的分配機制,確保當地居民共享鄉村旅游的發展成果。尤其是貧困地區、貧困家庭,鄉村旅游的發展要體現精準扶貧的作用和效能。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可以改善農村居民的社會、物質、金融、人文等民生條件,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就業經營、工程建設、銷售經商等多種非農業生產,增加當地居民的技能培訓和管理培訓的機會,全面提升其綜合能力,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實現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目標[5]。
參考文獻
[1]譚莉.農村旅游休閑經濟發展與鄉村經濟振興的關聯性研究[J].農業經濟,2019(3):21-23.
[2]何成軍,李曉琴,曾誠.鄉村振興戰略下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耦合發展機制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109.
[3]張莉,邵儉福.精準扶貧視角下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困境及路徑探究[J].農業經濟,2019(3):30-32.
[4]林曉娜,王浩,李華忠.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休閑旅游研究:村民參與、影響感知及社區歸屬感[J].東南學術,2019(2):108-116.
[5]陸林,任以勝,朱道才,等.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的研究框架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9(1):102-1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5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