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價格競爭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企業之間的競爭越發重要,尤其是價格競爭。企業價格競爭的研究,雖然有多種方法,但是目前主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兩種,即博弈論及一般均衡。本質上這兩種方法都是求出最終的價格均衡點,只是分析的對象和方法不同。對于博弈論來說在分析兩個企業之間競爭時,用簡單的博弈圖就能分析,有很大的便利。但是在三個企業或者更多企業的情況下,就變得不容易分析,因此利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可以分析清楚多個企業之間的聯系。因此正是利用這兩種方法全面的分析企業價格競爭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價格競爭;博弈論;一般均衡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48
1前言
20世紀改革開放,尤其是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得益于市場經濟與改革開放的改革,經濟發展實現了較快增長。同時隨著2002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企業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噴涌而出。在市場化條件下,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企業的競爭,無論是經濟學中的完全市場競爭,還是寡頭壟斷,其本質都是價格的競爭。無論是行業之間的競爭,還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或者是國家之間企業的競爭,都離不開對價格的調控。
對于企業之間的競爭來說,其本質都可以歸于價格競爭。因為無論是企業的工藝水平,服務水平或者是產品質量來說,其本質都是和產品的價格掛鉤,因此在研究企業競爭的時候,關注企業價格競爭是重要的。一般企業產品價格主要和幾個因素有關:其一與企業的工藝水平有比較大的關系;其二與一國的稅收水平有關;其三與一國的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有關。因此本文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影響價格競爭的上述關鍵點上。
2基準模型
2.1博弈論——囚徒困境
假設有甲、乙兩名嫌疑犯,現給出二者以下兩個選擇:
一是若甲乙中有一個人坦白并指出對方的犯罪行為,而對方沒有坦白,那么這個人將獲得0年的監禁,而另一人將有7年監禁。
二是若二人都選擇不坦白,則二人將同時面臨2年監禁。
三是若二人都選擇坦白,則二人將同時面臨4年的監禁。
用表格概述如下:
甲不坦白甲坦白
乙不坦白甲乙2年甲0年,乙7年
乙坦白甲7年,乙0年甲乙4年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即每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的,那么很容易可以從上述表格中看出,甲乙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簡單的選擇不坦白,因為他們選擇坦白的時候,都會使得自身實現最大的效用,即0年的監禁。但是當兩者都選擇坦白的時候,他們又都會面臨4年的監禁,而此時他們的效用又都小于不坦白的時候,因此這就是囚徒困境,即在均衡的條件下,二者的效用是要低于非均衡時候的情況。
通過上述描述,將其應用到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可以按照下述方式:
假設現在有甲乙兩企業,相互之間價格展開競爭,初始價格假設二者價格相同。現在甲乙兩個企業有以下行為:
一是甲乙只有一個企業調動價格,則此時調低價格企業的效用水平(即利潤)為7,不降價的企業效用水平為0。
二是企業都選擇降價,企業效用水平(即利潤)均為2。
三是兩企業都選擇不降價,企業效用水平均為4。
甲不降價甲降價
乙不降價甲乙4 甲7,乙0
乙降價甲0,乙7 甲乙2
在這個企業價格競爭的結果就是甲乙兩企業都選擇降價,即兩個企業的效用水平都低于不降價時企業的效用水平。
2.2一般均衡模型
2.2.1兩個主體的一般均衡模型
(1)同質企業價格競爭。
甲乙兩個企業為同質企業(即甲乙兩個企業之間產品質量一樣),假設甲乙產品價格為P,其利潤為U,其成本和銷售量n關于X的函數:(a,b,c為已知常數)
其中甲乙產品成本為a
其銷售量為:b-cP
則甲乙的效用函數(即利潤函數)為:
U=(P-a)(b-cP)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b+ac)/2c時,效用最大?,F在假設定價較低的企業,能將所有的市場份額全部壟斷。顯然,壟斷市場的企業能夠獲取整個市場的收入,而另外一個企業將獲得0。在這種情況下,二者就會開始進行價格戰,一直降低自己的價格,直到最后出現價格降到成本線,二者效用均為0的情況。這與上述描述的囚徒困境一樣。但在實際情況下,甲乙兩個企業可以進行合約的簽訂,即不惡性競爭,這就是寡頭壟斷,而現實中也有相應的法律用于企業的規定。
?。?)異質企業價格競爭。
現在假設甲乙兩個企業為異質企業(即兩個企業之間產品的成本存在不同)。假設甲乙產品價格為P,其利潤為U,其成本和銷售量n關于X的函數 (a1,a2,b,c為常數,其中a1<a2,c1<c2)
甲乙每件產品成本 a1 a2
銷售量為:b1-c1X, b2-c2X
甲的效用函數為:
甲:U1=(P1- a1)( b1-c1P1)
可以計算出當P1=(b1+a1c1)/2c1時,甲企業的利潤最大。
乙的效用函數為:
B:U2=(P2- a2)( b2-c2P2)
可以計算出當P2=(b2+a2c2)/2c2時,乙企業的利潤最大。
當甲乙都追求效用最大話,及采取各自的價格策略時候。由于甲企業成本較低,即價格較低,那么甲企業獲得了全部的市場份額,而乙企業只能降價到低于甲企業的價格以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但由于乙企業成本較高,因此在降到成本時候,甲企業依舊可以降價,因此甲企業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 2.2.2多主體之間價格競爭(三個主體及三個以上)
(1)同質企業價格競爭。
現在有甲乙丙三家同質企業,假設甲乙丙產品價格為P,其效用(即利潤)為U,其成本和銷售量n關于X的函數:(a,b,c為已知常數)。三個企業成本為a,銷售量為:b-cX。
則甲乙丙的效用函數為:
U=(P-a)(b-cP)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b+ac)/2c時,效用最大?,F在假設定價較低的企業,能將所有的市場份額全部壟斷。顯然,壟斷市場的企業能夠獲取整個市場的收入,而另外兩個企業將獲得0。在這種情況下,三者就會開始進行價格戰,一直降低自己的價格,直到最后出現價格降到成本線,三者效用均為0的情況。這與上述描述的囚徒困境一樣。但在實際情況下,甲乙丙三個企業可以進行合約的簽訂,即不惡性競爭,這就是寡頭壟斷,而現實中也有相應的法律用于企業的規定。
?。?)異質企業價格競爭。
現在假設甲乙丙三個企業為異質企業(即三個企業之間產品的成本存在不同,其中乙丙兩家企業相同)。假設同上,其中 a1,a2,b,c1,c2為已知常數,且滿足a1<a2,c1<c2。
企業每件產品成本 a1 ,a2
銷售量為:b-c1P1 b-c2P2
則甲乙丙的效用函數為:
甲:U1=(P1-a1)( b-c1P1)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1=(b+a1c1)/2時,甲企業的效用最大。
乙丙:U2=(P2-a2)( b-c2P2)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2=(b+a2c2)/2時,乙丙企業的效用最大。
當甲乙丙都追求效用最大話,及采取各自的價格策略時候。由于甲企業成本較低,即價格較低,那么甲企業獲得了全部的市場份額,而乙丙企業只能降價到低于甲企業的價格以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但由于乙丙企業成本較高,因此在降到成本時候,甲企業依舊可以降價,因此甲企業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
但在實際情況下,因為乙丙知道甲企業為龍頭企業,從而可能會進行聯盟,以降低成本而加強乙丙企業與甲企業的競爭力。
則甲乙丙的效用函數為:
U=(P-a)( b-cP)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b+ac)/2時,甲與乙丙企業的效用最大。
但也可能為另一種情況,(a1,a2,b,c1,c2為已知常數,a1<a2,c1<c2)
企業每件產品成本 a1 ,a2
銷售量為:b-c1P1 b-c2P2
則甲乙丙的效用函數為
甲:U1=(P1-a1)( b-c1P1)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1=(b+a1c1)/2時,甲企業的效用最大。
乙丙:U2=(P2-a2)( b-c2P2)
當甲乙丙都追求效用最大話,及采取各自的價格策略時候。由于甲企業成本較低,能將所有的市場份額全部壟斷。顯然,壟斷市場的企業能夠獲取整個市場的收入,而甲企業只能降價到低于乙丙企業的價格以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但由于甲企業成本較高,因此在降到成本時候,乙丙企業依舊可以降價,因此乙丙企業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
?。?)異質企業競爭(三家企業均不同)。
現有甲乙丙三家企業,甲企業是此行業的龍頭企業,乙丙為實力有差距的兩個小企業。
假設甲乙丙企業的產品的價格為P,其利潤為U:
?。╝1,a2,a3,b,c1,c2,c3為已知常數,a1<a2<a3,c1<c2<c3)
每件產品成本 a1 a2 a3
銷售量 b-c1P1 b-c2P2 b-c3P3
則甲乙丙的效用函數為:
甲:U1=(P1-a1)(b-c1P1)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1=(b+a1c1)/2時,甲企業的效用最大。
乙:U2=(P2-a2)(b-c2P2)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2=(b+a2c2)/2時,乙企業的效用最大。
丙:U3=(P3-a3)(b-c3P3)
根據一階條件可以計算得出P3=(b+a3c3)/2時,丙企業的效用最大。
當甲乙丙都追求效用最大話,及采取各自的價格策略時候。由于甲企業成本較低,即價格較低,那么甲企業獲得了全部的市場份額,而乙丙企業只能降價到低于甲企業的價格以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但由于乙丙企業成本較高,因此在降到成本時候,甲企業依舊可以降價,因此甲企業獲得全部的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乙丙可能會出現結盟,上面已經討論過的各種情況。
3結論與不足
本文通過對兩家企業,多家企業,同質企業,異質企業之間多種情況下價格競爭的分析研究,得出目前對于不同情況下企業價格機競爭的最佳策略,較好的解釋了目前市場上企業的定價情況。但在利用博弈論分析多主體相互競爭時,本文并沒有涉及,因此這也是下一步需要重點涉及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唐仕寬.關于價格競爭若干問題的認識與探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2]李顯君.產業價值轉移與企業競爭優勢[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02).
[3]陳豫浩.針鋒相對式競爭策略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2,(22).
[4]夏清華.從資源到能力:競爭優勢戰略的一個理論綜述[J].管理世界,2002,(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3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