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無序變量的數字貨幣投資態度差異調查與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自誕生伊始就被冠以顛覆現有貨幣與金融系統的美名。但自2018年以來,數字貨幣價格的暴跌使得數字貨幣泡沫成為業界主要討論的話題,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多國政府明確表明對數字貨幣的發展進行嚴格管控。即便如此依然有大批的中國投資者跨境投資數字貨幣,這部分投資者如何看待數字貨幣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對未來中國數字貨幣市場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通過數字貨幣投資者交流社區進行調研,得出以下結論:中國數字貨幣投資者存在普遍的專業知識欠缺且對未來市場前景普遍抱有觀望態度,總體表現出非理性投資特點?;诖?,建議政府應繼續禁止數字貨幣的公開市場交易,嚴控跨境數字貨幣交易。如未來需要放開數字貨幣市場應做好數字貨幣投資者風控能力評估系統的建設。
關鍵詞:數字貨幣;比特幣;態度差異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9.048
隨著ICO(首次幣發行)的不斷涌現,數字貨幣種類也是“水漲船高”。市值排前五的數字貨幣分別為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瑞波幣(Ripple)、柚子(EOS)以及萊特幣(Litecoin)。數字貨幣市場兩極分化嚴重,比特幣及以太坊價格相對來說較穩定,也最為著名,市值居前兩位。同時也有近半數字貨幣可謂一文不值(任津萱,2018)。
作為數字貨幣的突出代表,比特幣在近年的漲跌更是讓人“刻骨銘心”。比特幣首次以0.3美元于2011年初交易成功;2012年4月,比特幣價格升至1美元,直至30美元后突然暴跌,低迷的價格一直持續到2013年,這時比特幣的價格已突破1000美元大關(李虹含,袁麗琪,2018);隨后又進入下一輪暴跌,2015年初跌至197美元;2016年再次迎來春天,價格直逼1000美元;2017年12月17日更是漲至19414美元,達到歷史頂峰;2018年末跌落神壇,僅剩3229美元;時至2019年2月6日,以3468美元收盤(數據來源:比特社區)。
比特幣漲跌幅度之大,風險之高,數字貨幣投資者對其態度究竟如何,筆者就此展開相關調查。
1 數字貨幣及比特幣介紹
數字貨幣,是指因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而衍生出的以虛擬數據為表現形式的非真實的貨幣。目前,人們聲稱的數字貨幣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由特定算法產生。這種數字貨幣源于密碼學網絡支付體系假設,該假設由David Chaum于1982年提出。這種假設從1990年開始,由密碼學現金體系逐漸發展成e-cash。
近年來,由多種因素導致價格戲劇性震蕩的比特幣就是數字貨幣的突出代表?,F如今,數字貨幣得以快速發展,與其自身所持有的特性關系密切,例如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費用低;應用方便;公開透明;有利于提高交易或投資率等。數字貨幣為大眾所熟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特幣的火爆。
比特幣最早由密碼學家中本聰提出,其概念源于《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書中。中本聰在書中詳細闡述了比特幣所依靠的運行機制,該機制的突出特點就是無需第三方的介入(衣豐,2017)。
比特幣自身是一個復雜化的算法加密與解密系統,率先成功解鎖區域的用戶即可獲得該區域的比特幣,這行為被形象的稱為“挖礦”。各區域的賞金每四年就會減少一半,照此速度,至2140年所有的比特幣可能被“挖”完。除了通過“挖礦”,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平臺交易、贈送的方式獲得比特幣。
比特幣的全球流通特性,使其在用戶間的交易流通不受任何個人、機構、國家的限制,每位用戶地位平等,沒有管理者、特權用戶等。比特幣與傳統貨幣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其去中心化特性,它不受任何個人、組織控制,也不由中央銀行發行,甚至不受任何國家及政府的控制。比特的交易十分簡單,用戶只需在聯網的計算機上輸入網址,待點對點系統確認后即告結束。
比特幣通過P2P 網絡節點的分布式數據庫來記錄交易,以用戶自己的公鑰和私鑰來保證交易的安全性。在交易中,預計接收者的公鑰將被加密以進行支付,相關的私鑰將被接受用于支付,而發送方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私鑰來查詢交易是否成功(劉泓杉,2017)。
2 數據調查
為調查投資者對數字貨幣投資態度差異,筆者借鑒了薛強(2017)關于國人數字貨幣認知情況調查問卷的問題,并在朋友圈進行試填,確認無誤后,通過數字貨幣QQ群、微信群等傳播媒介進行問卷的發放。本次調查共有480人填寫,有效問卷383份。問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受訪者基本信息、受訪者對數字貨幣相關內容的態度、受訪者對數字貨幣的前景展望。
2.1 受訪者基本信息
調查結果顯示,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年齡方面,18歲及以下占11.49%;19-30歲占78.59%;31-45歲占8.09%;46-60歲占1.83%;無60歲以上人員填寫。學歷方面,高中及以下占9.14%;??普?.66%;本科占77.02%;碩士及以上占4.18%。收入方面,工資低于3500元占79.63%;8000元以上的僅占6.53%;其他收入段合占13.84%。
2.2 受訪者對數字貨幣相關內容的態度
從公眾對數字貨幣認知調查的結果來看,多數人只停留在聽說過的層面。縱觀數字貨幣的發展歷程——以比特幣為例,2017年比特幣的價格漲到歷史最高點19414美元,隨后價格暴跌,2019年2月6日的價格已降至3468美元。如此之大的漲跌幅度,使得比特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聽說或了解比特幣、區塊鏈、萊特幣、ICO和以太坊幣的受訪者分別占85.12%、44.13%、30.29%、29.24%和27.68%。
2.2.1 對風險的態度 隨著數字貨幣的不斷發展,現已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這也引起了大眾對數字貨幣的關注。那么大眾對數字貨幣風險性的看法究竟如何?調查結果顯示,認為“風險很小,可跑步入場”的受訪者占7.31%;認為“風險可控,無需驚慌”的受訪者占4.96%;高達59.53%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10.7%的受訪者認為“風險一般,逢低參與”;其余17.49%受訪者則認為“風險很高,高度警惕”。
2.2.2 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整治的態度
比特幣以其戲劇性的漲跌,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重視。2017年9月4日,據《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報告》稱,本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關于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的整治,受訪者對此持不同態度。6.01%的受訪者“完全不支持,數字貨幣存在即合理”;22.72%的受訪者認為“清除少數存在詐騙現象的數字貨幣”;45.43%的受訪者認為“不好判斷”;20.37%的受訪者認為“保留少數優質貨幣”;5.48%的受訪者“完全支持,不應該存在數字貨幣”。
2.2.3 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監管難點的態度
面對數字貨幣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國政府為何采取關停交易平臺的極端措施而不以監管手段代替呢?監管難點在哪?根據調查結果,認為“網絡安全本身存在問題”的受訪者最多,占69.97%;“行業內經營者良莠不齊,經營秩序混亂”次之,占63.97%;“行業發展和風險可控之間難平衡”與“相關監管單位業務能力和監管水平不足”分別占54.05%和56.66%。
2.3 受訪者對數字貨幣的前景展望
經過嚴格監管后,投資者對數字貨幣的未來有何看法呢?調查結果顯示,5.74%的受訪者認為“沒有任何發展前景”;12.01%的受訪者認為“民間數字貨幣發展前景有限”;16.19%的受訪者認為“公營數字貨幣有發展前景”;17.23%的受訪者認為“不論是民間數字貨幣還是公營數字貨幣,市場前景都不可限量”;高達48.83%的受訪者認為“變數太大,不好說”。
3 調查結果及建議
作為數字貨幣的突出代表,比特幣在近幾年以其戲劇性的漲跌使得部分投資者“一夜暴富”,這讓更多投資者躍躍欲試。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工資低于3500元的受訪者占79.63%。比特幣價格如此之高,卻受到了平民投資者的追捧,這也反映出投資者盲目跟風的不理性投資行為。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認知上的局限。對數字貨幣的認知只停留在聽說或了解其意義而對其原理及運行機制知之甚少,這使得受訪者對數字貨幣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近一年來,比特幣價格的暴跌以及我國采取關停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的強硬措施,使得眾多投資者難以把握數字貨幣的發展方向,48.83%的受訪者尚在觀望。對比特幣風險的態度, 59.53%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整治的態度,45.43%的受訪者認為“不好判斷”;對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監管難點的態度,63.97% 的受訪者表示“行業內經營者良莠不齊,經營秩序混亂”。
由于數字貨幣存在風險性、不確定性、混亂性,筆者建議我國應繼續禁止數字貨幣交易。如果未來條件成熟時需要放開數字貨幣交易,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在投資者進入數字貨幣投資領域前,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及資產狀況進行評估,以降低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對民間投資者的沖擊。
筆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國內依然存在跨境投資數字貨幣的交易平臺且有大量投資者通過該平臺投資境外數字貨幣。對此,相關監管部門應繼續加強對中國數字貨幣市場的監管力度以凈化國內數字貨幣市場。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考慮適時發展公營數字貨幣,豐富國內金融市場以對沖由境外數字貨幣帶來的金融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任津萱.比特幣投資報告[J].現代經濟信息,2018,(16):295+297.
[2]李虹含,袁麗琪.區塊鏈投資淺析[J].中國信用卡,2018,(11):66-68.
[3]衣豐.中國數字貨幣發展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
[4]劉泓杉.比特幣出現、發展及趨勢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7,(30):72-73.
[5]薛強.國人數字貨幣認知情況調查[J].金融博覽(財富),2017(10):24-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6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