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 中華文化使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國園林從古至今都聞名世界。它的美,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藝術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講述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深厚歷史。
2018年12月6日,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在南寧開幕(以下簡稱“園博會”),共有44個國內城市、東盟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9個城市參展,展會從2018年12月持續至2019年5月。園博會結束后,園博園將作為城市公園永久保留,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的公共文化設施。
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是我國園林綠化行業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盛會,是展示城市園林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本屆園博會以“生態宜居 園林圓夢”為主題,創下“六個第一”:第一次在少數民族首府城市舉辦,第一次在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舉辦,第一次在園博會設城市建設發展主題展,第一次面向東盟國家舉辦,第一次在冬季建成開放,第一次與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周年大慶同期舉辦。
園林,是人們用雙手創造風景的一門藝術,由于各民族、各地區的人們對風景的不同理解和偏愛,也就出現了不同風格的園林。世界上的園林大致可分為3個系統——歐洲園林、西亞園林和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原則,那熔傳統建筑、文學、書畫、雕刻和工藝等藝術于一爐的綜合特性,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享有很高的地位。
聽,歷史的聲音
中國園林,是古人在時光的飛逝中,不斷在一個空間內加入文明的因子和歷史的印記,最終成為一個有形的物質的園和無形的精神的場。中國園林里寫滿了中國人有形與無形的心靈密碼,凝聚提純成中國藝術、中國文化的結晶。
中國園林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當時的國勢強大,經濟發展較快,帝王、奴隸主盛行狩獵游樂,并在甲骨文中出現了園、囿、圃等字?!妒酚洝分杏杏涊d,銀洲王“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蠻鳥置其中……樂戲于沙丘”。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局面,繪畫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們思想領域的開拓,使得神話內容不斷加以豐富,園林的藝術性獲得了較大的提升,模擬東海仙境成為后世帝王苑囿的主要內容。
但此時,中國園林也只是處于萌芽階段,并未形成后世的鮮明風格。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封建帝國,開始以空前的規模興建離宮別苑。這些宮室營建活動中也有園林建設,如《阿房宮賦》中描述的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長橋臥渡,未云何龍,復道形空,不霽何虹”。
漢代則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園林形式——苑,其中分布著官室建筑。苑中養百獸,供帝王狩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有觀、有宮,成為建筑組群為主體的建筑宮苑。
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才進入發展和轉折期。園林形式從粗略的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園林植物由欣賞奇花異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野致;園林建筑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于上下,點綴成景。
中國園林在隋、唐時期達到成熟,這個時期的園林主要有隋代山水建筑官苑、唐代宮苑和游樂地、唐代自然園林式別業山居和唐宋寫意山水園、北宋山水宮苑。
到了元、明、清時期,園林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出現了許多著名園林,如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達到園林建設的高潮。
至此,中國園林逐漸形成了地方風格特色,如北方以北京為中心的皇家園林,南方蘇州、揚州、南京、杭州等地的私家園林,如蘇州拙政園。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事業,把它視為現代文明城市的標志之一。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批優秀園林作品。如北京的雙秀園、雕塑公園、陶然亭公園中的華夏名亭園、紫竹院公園中的筠石園,上海的大觀園,南京的藥物園,洛陽的牡丹園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毫無疑問,中國園林從古至今都聞名世界。它的美,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藝術成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講述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深厚歷史。
中國園林在國外
中國園林的美不僅征服了中國文人墨客,同樣也被其他國家所贊譽。公元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把杭州西湖的園林稱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從而使杭州的園林藝術名揚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心中向往的游覽勝地。
事實上,早在唐、宋時期,中國的造園技術就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并對這些國家的園林建造理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明末的造園理論專著——《園冶》(抄本題名為《奪天工》)流入日本后,至今日本許多園林建筑的題名都還在沿用古典漢語。
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也曾刮起一陣“中國熱”的旋風,當時在歐洲建造了許多中國風格的園林和建筑,它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造園藝術,使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1730年在倫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園(即今天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其設計意境除模仿中國園林的自然式布局外,還大量采用了中國式的寶塔和橋等園林建筑的藝術形式。清初英國傳教士李明所著的《中國現勢新志》一書,對我國園林藝術也有所介紹。后來英國人錢伯斯到廣州,看了我國的園林藝術,回英國后著了《東方園林論述》。在法國不僅出現了“英華園庭”一詞,而且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國式風景園林約20處。從此以后,中國的園林藝術在歐洲廣為傳播。
1980年5月,以蘇州網師園中的“殿春”為藍本設計的“明軒”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成。這是蘇州園林走出國門的第一項成果,而此次海外造園也是中國第一次出口園林工程。此后的30多年中,中國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具備一定規模的中式園林達68個。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鳳凰公園是歐洲最大的城市公園之一,揚州古典園林“誼園”位于其中; 2006年的世界園藝展覽會在泰國清邁舉辦,揚州承建的“中國唐園”是國內唯一應邀參展作品,園藝展覽會結束后“中國唐園”被評為一等獎;德國“多景園”為2001年在德國曼海姆市建造的古典江南園林群,園內設計了牌樓、小橋、水榭、水臺、戲臺、花廳、假山等,總建筑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德國“清音園”于1993年德國斯圖加特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時建設,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以揚州“靜香書屋”為藍本,融和揚州園林的山水花木元素精巧打造,榮獲該次園博會“金杯獎”…… 中國園林在海外的佳作不勝枚舉,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賀風春認為,“在海外造園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方式,容易讓人身臨其境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了解中國人對世界、對自然的看法。我們講究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還有中國人熱愛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實際行動,都體現在園林中?!?
“從表面上看,我們只是做了個造園過程,卻引發了關于中國園林和中國文化的研究熱潮,這種研究熱潮再通過新建的園林反饋出來后,永久地留在美國當地,成為一個永久的中國文化宣傳的前沿陣地?!辟R風春說。
傳播的使者
中國園林“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以“乘物以游心”的方式,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它將建筑、山水、詩歌、繪畫、雕刻等多種表現形式融為一體,以其悠遠的意境,使人的心靈與自然相忘相化。它融合了時間空間因素,讓人“咫尺之內,覺萬里之遙”。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美國洛杉磯圣瑪利諾市亨廷頓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及植物園內,有一個名為“流芳園”的中式花園,它以蘇州園林為藍本建設,是亨廷頓莊園內15座不同國籍和風格的花園中面積最大的一座。2003年,蘇州園林設計院正式接受了設計“流芳園”的委托。這座北美最大的中式公園于2008年2月23日正式向游客敞開大門。
如今,江蘇幾乎每年都會在“流芳園”舉辦文化交流、招商引資等活動,“流芳園”已經成為一個經濟文化宣傳基地,并贏得“長駐文化使者”的美名。
“我們在海外造園的過程中,會結合外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需求等,加入可以作為婚慶禮堂、研究室、茶聚場所、企業年會舉辦地、音樂演出場地的空間。這就突破了原來蘇州園林只是私家宅園的功能,展開了又一次深刻的造園活動。像‘蘭蘇園’‘流芳園’這樣新建的蘇州園林,已經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中華文化傳播和教育的功能?!辟R風春認為,這種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持續深入進行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從國家層面來說,要重視中國傳統園林的海外建設,把它納入文化傳播戰略,做好規劃,建立國家促進機制?!辟R風春建議,依托我國駐外機構、中資企業,還有與我國友好合作機構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館等,爭取在海外建更多的中國園林,讓中國園林精湛的造園藝術、優美的園林形象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廣泛傳播?!巴ㄟ^制定3年、5年、10年乃至更長期的量化目標,讓中國園林落戶到我們的友好城市,落戶世界百城,真正使經濟和文化得以雙發展。”賀風春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園林在海外建成落地,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出現。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上升,傳統文化的復興顯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的園林藝術必將大放異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5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