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石 玻纖行業的中國實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毓強非常簡練地總結中國巨石25年的發展歷程:“在一個小產業上做了一篇大文章,在一個小地方開了一家大工廠?!?
2018年12月9日,被譽為中國工業界“奧斯卡”的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揭曉。中國建材集團成員企業之一,巨石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下屬企業)等12家企業榮獲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這也是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第一次獲得該項大獎。
中國工業大獎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被譽為中國工業的“奧斯卡”。中國工業大獎從技術、質量、品牌、管理、安全生產等多角度對企業進行綜合評估,此前全國共有32家企業獲企業類“中國工業大獎”殊榮。
“1993年巨石成立伊始,我們就以振興民族玻纖工業為己任,通過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經過不懈的探索與實踐,最終實現了從追跑,到并跑,再到領跑世界玻纖工業的蛻變。”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巨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毓強在領獎時如是說。
起點 一臺拉絲機
玻璃纖維行業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個聽起來熟悉,卻又不知道具體用處的產業。
玻璃纖維作為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其優點是絕緣性好、耐熱性強、抗腐蝕性好、機械強度高等。
玻璃纖維之于新材料,就如水泥之于鋼筋,起到骨架支撐作用,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節能環保、電子電器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玻璃纖維行業取得了初步發展,有一批玻璃廠紛紛進入玻纖領域。中國巨石的玻纖歷程,應該從1972年張毓強帶回第一臺拉絲機開始。1973年,張毓強所在的主營染布的集體企業石門東風布廠決定轉行,并正式更名為石門玻纖織品廠。之所以如此決定,是因為張毓強出差時聽到了玻纖的信息,相信這是一個能賺錢的朝陽產業。的確,幾十年以來,玻璃纖維在材料中的分量越來越重,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豪華的內飾、锃亮的引擎蓋,這些汽車的配件都是用玻璃纖維為原材料制成的。沒有玻璃纖維,大飛機、高鐵、汽車等交通工具會變得非常笨重;風力發電機組無法聳立;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產品的電子線路板無法生產。
1993年,張毓強將玻纖廠從石門鎮搬到桐鄉經濟開發區,中國巨石正式成立。這時中國巨石的年產能只有5000噸,銷售收入僅有3200萬元,利稅總額不足500萬元,在我國眾多的玻纖企業中著實是一個小企業,更談不上大規模工業生產和國際化了。規模雖小,中國巨石的眼界卻是開闊的,從成立伊始,公司就定下了瞄準國際先進技術,建設池窯拉絲生產線的目標。1994年,中國巨石建成當時國內最大的8000噸級池窯;1999年,中國巨石成功上市,有了資金支持,公司開始籌建當時國內最大的年產1.6萬噸無堿池窯生產線,并于2000年底建成投產。
之后,中國巨石大力提升科技實力,建設世界規模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的池窯拉絲生產線。6萬噸、10萬噸、12萬噸、14萬噸、16萬噸,超大型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一條接一條問世,中國巨石以“裂變”的速度成長,“亞洲第一、世界五強”的目標于2005年成功實現。2008年7月,一個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年產60萬噸玻纖生產基地在浙江桐鄉落成,中國巨石正式問鼎世界第一。
中國巨石從一個小廠成長為行業冠軍企業,張毓強把25年的發展歷程總結得非常簡練:“在一個小產業上做了一篇大文章,在一個小地方開了一家大工廠?!?
技術與管理并舉 全方位發展
作為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國巨石堅持在技術上刻苦鉆研,力求保持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技術水平。張毓強一直把科技和創新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科技就是力量,科技永遠需要激情??萍歼M步無極限,必須研究應用新興科技;創新能力無極限,必須系統啟發創新能力;追求卓越無極限,必須永無止境追求卓越?!?
玻璃配方技術是生產玻璃纖維的核心技術之一,中國巨石研發的E6玻璃配方無氟無硼,強度高、耐高溫、耐腐蝕、抗疲勞,適用于耐高壓、耐高溫等特殊領域,已在行業內全面推廣,是目前的主流玻璃配方。中國巨石的E6配方研制成功之后,E6S、E7配方相繼登場,2016年中國巨石研發出E8玻璃配方,模量超過95GPa,并且實現穩定高效的池窯化生產,同時兼有以往產品的優勢,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和市場競爭力。
目前,中國巨石已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術,如大規模玻纖池窯技術、全自動物流輸送技術、大漏板技術、專有浸潤劑技術、純氧燃燒技術,企業形成了較強的核心競爭力,站在了玻纖技術的制高點上。目前中國巨石已經擁有有效專利560件,其中發明專利121項,包括國外發明專利17項,保有量居國內行業第一,構建了核心技術專利池,以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為重點,近2年共申請國際發明專利近200件,取得授權17件。
2017年,中國巨石主導制定了《玻璃纖維短切原絲流動性的測定》《玻璃纖維無捻粗紗抗靜電性能的測定》兩項國家標準,實現了企業標準提升為國家標準的零的突破。
從1993年至今,中國的玻纖總產能增長了30倍,產品性能提升了50%,生產成本下降了50%,終端產品從約5000種拓寬到目前的約50000種,中國市場年玻纖使用量從15萬噸增加到300萬噸。
在中國玻纖產業取得的成績之中,有中國巨石的一份功勞。目前,中國巨石的玻纖總產能超160萬噸,約占世界總產能的22%、中國玻纖總產能的40%,產能規模居世界第一。在窯爐技術方面,巨石實現了“三個第一”。1993年中國巨石成立,成功建成了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池窯,實現了中國玻纖工業歷史上零的突破,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縮短到30年左右;2005年,自主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10萬噸池窯生產線,技術水平趕超世界;2017年,中國巨石埃及三期年產4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正式投產,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示范項目;2018年,建成了全球唯一、規模最大的第一條15萬噸智能生產線,引領世界玻纖工業的發展。 在這樣的成績面前,張毓強對企業的要求提高了:“產量、規模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標。我們今天講的中國巨石全球第一,這其中的內涵無論從技術層面、管理層面,還是管理質量層面、產品成本層面,都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闭f到這里,張毓強用3個反問進行強調:“比如說去美國投資,如果自身環保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敢到美國嗎?如果巨石生產效率低下,我們能走出去嗎?如果我們的產品質量無法適應客戶的需求,可以扎根在美國嗎?”
除了依靠技術之外,精細管理也是中國巨石的特色。精是質量,細是成本,精細管理是企業經營的基本功。中國巨石持之以恒抓管理,成為我國建材行業乃至全球玻纖行業管理一流的企業。“增節降”說起來簡單,就是增加收入、節約支出、降低消耗,但是貴在常抓不懈。這套方法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沉淀,不斷提煉優化,現在已成為企業精細管理的特色工具和市場競爭的殺手锏,為企業多年成本的降低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濟危機時期這項管理制度帶著“向科技創新要效益”的理念,發揮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增收節支降耗工作法有如一條通衢,將上至公司管理層,下達生產一線員工的關于降本增效的方法匯聚在一起,進而反作用于生產、管理的各個領域。通過推行增節降工作法,中國巨石在500多個工作節點上開展成本控制和技術創新,使玻纖生產成本進一步下降。
布局全球 加速國際化步伐
從一個石門鎮小廠到國內第一梯隊的企業,從總資產不足20萬元的小廠到資產過200億元的大企業,中國巨石從沒停止逐夢。當中國巨石在國內站穩腳跟之后,其全球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張毓強堅信,在國際化的進程上,一要態度堅決,二要步子穩健,三要考慮周到,四要加快推進。
中國巨石于2012年在非洲大陸落子,2018年埃及年產20萬噸玻纖生產基地建成。這個總投資超6億美元的國際項目,已成為目前中國在埃及實體投資金額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建設速度最快的工業制造類項目。作為中國巨石全面實施全球化戰略的標志性工程,它既填補了整個中東、北非地區玻璃纖維制造業的空白,又對中國玻璃纖維工業的國際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既是中埃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非產能合作的典范,已經發展成為“一帶一路”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2016年5月28日,中國巨石投資3億美元在美國建設8萬噸玻纖生產線項目簽約。這不僅是為加快企業全球布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建材行業成功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的一次重大跨越。
巨石美國項目在2016年年底開工建造,一期項目總投資3億美元,采用年產8萬噸無堿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線。
2018年10月18日,巨石美國生產線窯爐成功鎖磚。窯爐砌筑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巨石美國項目正朝著投產的目標有序推進。
其實,在選擇投資美國之前,中國巨石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工作。美國是玻璃纖維的發源地,也曾是全球最大的玻纖生產國和消費國,更是中國巨石最大的海外市場。美國玻纖產業發達,無論是技術水平、市場潛力、配套資源,各方面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選擇在美國建廠,對于中國巨石而言首先是一個考驗,一個對技術、管理、營銷等多方面企業能力的考驗。更重要的是,敢于在美國建廠,證明中國巨石已經具備了世界一流的企業實力。
現在中國巨石擁有浙江桐鄉、江西九江、四川成都、埃及蘇伊士、美國南卡5個生產基地,并設立了巨石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貿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營銷網絡。這些努力足以證明中國巨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規模第一”的企業,而是追求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張毓強對于中國巨石的國際化充滿信心,“相信通過實踐的檢驗,最終會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搶占智能制造先機
面對現在的國際地位,中國巨石并沒有滿足。張毓強把智能制造稱為企業的第四次創業。
1993年,剛剛成立的巨石定下目標,立志成為全國最大的玻纖企業,開啟第一次創業;2004年,中國巨石整廠搬遷,顯露出玻纖王者的雄心,2008年全球最大玻纖生產基地建成,中國第一變身全球第一,這是中國巨石的第二次創業;2012年面對經濟危機和貿易壁壘帶來的陣痛,日趨成熟的中國巨石在經濟寒冬中吹響轉型升級的號角——以“產品高端化、產業一體化、布局國際化、市場全球化”為戰略導向,邁出第三次創業的破冰步伐。而這一次,中國巨石選擇以智能升級作為撬動下一輪發展的新抓手。
“智能制造項目是繼國際化之后,公司的第四次創業,是決定公司未來保持持久領先、全方位領先的一項重要工作?!睆堌箯姺治稣f,發展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既是應對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挑戰的內在要求,也是重塑巨石新優勢、實現轉型升級、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對于中國巨石打造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新型競爭優勢、新型創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巨石智能制造基地的現場,智能元素隨處可見。卸筒機器人完成自動稱量、智能分析、精準搬運;浸潤劑系統實現自動上料、精準配制;自動擺托機器人和取紗機器人運行高效精準;成品包裝線集成整套包裝工序,實現無人車間管理,智能入庫??梢哉f,新基地的首條生產線已實現了張毓強提出的“智能制造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目標。
巨石集團六分廠副廠長顧建定表示,巨石的發展一直在追尋著工藝的改進和效率的提高:“首先是信息化,現在我們把生產工藝上的技術全部整合在一起,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這樣就能針對我們工藝上的一些調整,提供一些有效的實施依據。第二個就是機器換人,自動化程度上的提高,在一些相對來講勞動比較密集的,或者說搬運強度比較高的崗位上,我們基本上都實現了自動化的運輸。第三,在質量控制和工藝控制方面,智能傳感器、智能感應裝置、自動監測裝置在我們生產分廠里都可以得到大范圍的應用。一個是為了精準度,第二是監測的頻度以及調整的及時性都有很大程度提高?!? 目前該生產線各項運行數據顯示其效率、成本、質量等各方面情況均符合設計預期,并明顯領先于傳統生產線,實現了玻璃纖維的智能制造,體現了智能制造強勁的競爭力。以一個參數為例,窯爐點火之后,傳統生產線往往需要1個月時間逐步達產達標,而中國巨石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僅用3天時間就實現達產達標。這是公司在長期進行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積累的基礎上,在智慧工廠建設方面進行的有效探索和實踐,為玻纖智能制造時代的開啟奠定了基礎。同時,公司緊跟國家腳步,通過制造體系、質量管控、溝通協作、運營決策的智能化,讓巨石轉型升級成為一家制造業自動化、規模化、標準化的企業。
當然,智能制造,在中國巨石絕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工廠或某一個生產流程的智能化。對中國巨石來說,智能制造是一次全新的頂層設計,更是開啟未來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對中國巨石的期望是:“通過建設智能制造基地進一步提升玻纖生產技術,轉變玻纖生產方式,繼續引領玻纖工業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做行業和時代的弄潮兒?!?
為了讓智能制造切實深入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實現公司轉型升級,巨石美國生產基地嚴格按照工業4.0的要求進行設計,從玻纖制造的縱向信息物理系統的集成和產品生命周期端到端(C2M)的整合,以及企業內外橫向協同三個維度,全方位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玻纖智能化、精益化生產。
其實,中國巨石對于智能制造布局已久。2006年,建成全球最大的第一條池窯拉絲生產線之時,中國巨石就在生產線上采用了全自動物流輸送技術,大大減輕了工作的勞動強度,顯著提升了勞動效率。目前,中國巨石已經建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管控一體化為核心,以生產制造智能化、IT服務智慧化為基礎的“一核兩基”信息化體系。2016年4月,中國巨石通過工信部評審,獲得“高效集中采購能力”“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認證證書。
站在新的時代潮頭,中國巨石制定了新的五年發展戰略規劃:以“創新引領智能制造,為復合材料發展作貢獻”為使命,以“保持全球玻璃纖維工業的領導者”為愿景,以“制造智能化、產銷全球化、管控精準化、發展和諧化”為戰略舉措,在繼續實施以國際化為重點的第三次創業的同時,重點推進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創業,實現由大到強大的轉變、由強大到偉大的跨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05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