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當代大學生是運用網絡媒介的龐大群體。網絡媒介作為網絡內容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論證了微時代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狀況的現實,分析網絡話語影響大學生思想行為狀況的特征與原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提出運用網絡媒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微時代;網絡媒介;大學生思想行為;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71
  1 “微時代”大學生社交的特征
  微時代,大學生的生活對手機的依賴性增強,滲透到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學生交流的特征表現為廣泛性,隨意性,豐富性,個性化。(1)廣泛性:大學生的社交圈子擴大,包括現實中和虛擬世界的。(2)隨意性:交流的時間和地點不受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發信息接收信息。(3)豐富性:交流的形勢和內容更加豐富,可以通過視頻、短信、微信朋友圈、刷微博等。(4)個性化:學生可以更加大膽的把自己的個性充分展現出來,通過不同的交流平臺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習。
  2 “微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2.1 “微時代”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方式面臨挑戰
  傳統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們在固定的場所接收信息,大學生與教育工作者在課上的互動模式也比較單一,課堂比較枯燥。而網絡時代,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對教學方式的要求增高,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如果教學方式還是停留在過去,就會影響教學時效性。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學方式需要結合時代和學生的需求進行改革,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2.2 微時代,師生關系不和諧因素增加
  學生上課時不時看下手機,無法集中精力跟隨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思路走,師生之間不能形成良性互動,教學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另外,教師對于學生的不專注,得不到及時的回應,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網絡時代,學生在課上遇到的問題可以網上查找,錯過或者跳過向老師請教的時機,不利于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減少,師生關系的親密度也隨之降低。
  2.3 “微時代”下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正確思想的形成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在網絡平臺上,大家可以隨時發布和接收信息,為傳播一些不良信息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容易觸及這些不良信息,這阻礙了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正確分析判斷力的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
  3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分析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中強調指出:“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應對“微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難,緊跟“微時代”發展步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時加強當代大學生正確政治思想信念的培養。
  3.1 緊跟“微時代”發展步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取其精華將它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為教育工作者服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必須加入到學生群體,結合比如,微博,微信互相關注,有助于加強和學生的溝通。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結合到政治教育內容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強自身教學修養,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對微媒介的關注、了解、利用,善用微語言,從而豐富課堂內容。第三,思想教育工作者成立一支教育隊伍,相互交流學習、探討新的政治教育方式。
  3.2 加強當代大學生正確政治思想信念的培養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微時代,社交廣泛、豐富、隨意、個性化,影響大學生正確政治思想的形成,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難度。因此,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政治思想信念的培養迫在眉睫,可以從以下方面切入:(1)要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培養,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是非辨別能力,學會辯證理性地對待微媒介。(2)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微媒介的利與弊,可通過組織辯論賽的形式來強化學生對網絡的認識與合理的利用。(3)建立微平臺,通過現實生活中有關微媒介的案例,讓學生對微媒介有更深刻的認識。
  4 結語
  面對微時代提出的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緊跟時代步伐,了解學生的需求,積極應對,改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途徑,充分利用微媒介,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正確政治思想的培養,提高自身的是非辨別能力,正確看待和利用微媒介。由此有助于政治思想教育者和當代大學生形成良性互動,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秋慧.新時期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實踐路徑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9.
  [2]李月榮,王綱.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9,(12):106-107.
  [3]呂艷華.探“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參與引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3):113-118.
  [4]黃珍.“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理論觀察,2016,(12):164-166.
  [5]徐海楠.論新媒體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話語的轉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1):41-43+53.
  [6]李偉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重構與突破[J].西北人文科學評論,2017,10(00):91-98.
  [7]陳科均.微信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1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