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孝文化融入獨立學院思政課的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孝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孝文化教育能夠為大學生成人成才打牢軟實力的基礎,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良好的代際關系的形成。中華孝文化融入獨立學院思政課的具體實踐有: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增添孝文化內容,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加入孝文化元素,創新方式方法以促進孝文化的深度融入和有效傳播。
關鍵詞:孝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76
中華孝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孝”是我國社會一個重要的文化觀念和精神符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孝”被廣為傳頌,甚至影響到異域外邦。即使到了今天,“孝”依舊是我們所遵從的道德準則。孝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與我國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在我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上脫離孝文化發展的社會往往是雜亂無序的社會,可以說我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孝文化的渲染與鋪墊。在當前形勢下,以思政課為載體,在思政課中融入中華孝文化,可以有效加強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承,能夠進一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1 中華孝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高琛將孝文化的基本內容概括為:敬養父母;減少父母的憂愁;保全自身;承志立身;諫諍;慎終追遠;繁衍族群,繼承血脈;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中華孝文化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其文化影響力不言而喻。當然,中華孝文化也有狹義、廣義之別。從狹義方面來講,中華孝文化指的是家庭倫理道德中的孝道,即對長輩的尊重、崇敬、贍養,是人的一種樸素的情感表現,這種情感表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系家庭的安定和諧;從廣義方面來講,中華孝文化既包括孝親敬老的意識、行為,又通過不斷的演變與傳承,進而延伸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發展層面,是孝的歷史延續、政治融合和社會滲透的總和。根據人們的研究,孝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長久性、繼承性、普遍性、現實性與發展性。至于孝文化的時代蘊涵,我們要認識到:只有把握時代脈搏、適應社會需求,實現傳統孝文化與我國發展使命相結合,才能真正展現中華孝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使其在時代前行中不斷得到傳承發展。同時,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克服傳統孝文化的不足,對中華孝文化進行正確的理解與科學的審視,比如摒棄傳統家庭倫理中的愚孝和“父為子綱”的管理服從關系,協調處理好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充分以人為本,切實尊重、滿足人的需要,實現家庭與個人、集體與個人的有機統一。
2 當代大學生加強孝文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以孝文化教育為抓手,傳承弘揚中華孝文化精髓,有利于個人品德、美德、公德的提升,也有利于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繁榮興盛。孝文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加強孝文化教育有利于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能夠為大學生成人成才打牢軟實力的基礎。
2.1 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大學生健全人格絕非簡單的高學歷、高顏值,還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修養,而孝文化教育的本質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孝文化教育,有益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鬃釉f:“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梢赃@樣理解: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教化皆由孝衍生而來。人的道德情操、品德修養由孝產生并由其教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大學也非理想的一片凈土,由于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功利主義的影響,有少數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方面逐漸走偏了方向。新時代,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開展孝文化教育,積極倡導和實踐中華孝文化中的誠實守信、仁愛孝義、禮讓謙遜等等,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中華孝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孝文化可以內化為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養,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大學生的人格,促進大學生更好的成人成才。
2.2 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培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一般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個人極其重要的素養。長期以來,我國孝文化中的“小孝”與“大孝”其實是相連相通的,為父母盡孝、為人民盡職、為祖國盡忠是人的思想道德的不斷升級與升華?!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國一以貫之的傳統,強調人們要有博愛思想,應該推己及人多觀照他人與社會。當代大學生要培養和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這不僅是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這也是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孝文化的視角來看,其實就是要將孝發揚光大,培養每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以孝治天下的理想目標。孝文化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強當代大學生對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的認知,可以讓孝德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涵養,培養與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自己的使命擔當,珍惜大學時光,自覺的奮發向上。
2.3 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代際關系
目前,現實中的代溝問題比較嚴重,人們的思想觀念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較之以往變化很大,即人們所講的子輩的思想觀念與父輩迥異。家庭的和諧、社會裂痕的消弭都需要構建良好的代際關系,而代溝的消除需要兩代人進行多渠道、多方位的溝通。中華孝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其實是解決代溝問題的一味良方,因為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一種規則。父輩的“慈”、子輩的“孝”,其本身所展現的就是一種良性的親情互動與代際關系。發自本心的自然的愛,一般會主動了解對方的想法,在平等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緩和代際矛盾,構建良好的代際關系。對于目前大家詬病較多的啃老族、中國式巨嬰,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消解他們變相的不孝行為。有的大學生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習慣于依賴自己的父母親人,獨立自理的意識與能力較為缺乏,甚至形成了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習性,究其根源還是自身缺少孝德觀念及責任意識。孝文化教育及時有效的推進,可以在大學生中很好的消除此類問題的發生,形成良好的代際關系、家庭環境。 3 中華孝文化融入獨立學院思政課的具體實踐
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我國獨立學院辦學規模穩定,人才培養質量經受了檢驗,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同。獨立學院的思政課與其它大學一樣,同樣肩負著神圣而光榮的使命,在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華孝文化融入獨立學院思政課的具體實踐如下。
3.1 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增添孝文化內容
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政課課堂教學充分發揮了主渠道作用。獨立學院要充分利用思政課課堂教學這個重要的渠道和載體,將中華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深入研究探索思政課教學與孝文化教育的內在聯系,將“本善”的孝文化滲透在實際教學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孝文化教育。比如,在《毛澤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在講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章節時可以進行有關孝文化的專門解讀,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使大學生對中華孝文有一個較好的了解,進一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在講解“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章節時,也可以結合《憲法》中贍養父母的有關規定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恰當的孝文化教育,使大學生意識到行孝感恩不僅是敬愛父母的本能,還是每個子女晚輩應盡的義務。另外,根據獨立學院學校具體實際情況,在大思政框架下,也可以單獨開設大學生孝文化教育課程,通過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孝文化教育來豐富大學生的孝文化知識,提升大學生的孝文化意識和行為。
3.2 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加入孝文化元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當代大學生良好品德修養形成的有效途徑,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開展相關的孝文化實踐活動,亦是獨立學院進行孝文化教育的有效辦法。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獨立學院思政課教學必須深入社會現實,加大實踐環節的教學力度,在解釋規律中傳道,在強化教育中授業,在理論聯系實際中解惑,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學生分析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湖北某獨立學院為例,學校非常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此前,該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一個主題是“身邊孝心孝行記”,通過實踐活動,很多同學知道了介子推的故事,知道了寒食節,記住了一些與清明有關的古詩詞,很好地知曉了傳統文化,也促進了中華孝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傳播;很多同學甚至把“小孝”升華為了“大孝”,在清明節期間不僅僅隨家人上墳掃墓,祭拜自己的先祖、悼念自己的親人、追思祖宗的功德,還瞻仰了烈士陵園、參觀了歷史博物館、走訪了革命前輩,從中他們感受到了今天的發展面貌來之不易,感嘆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還有一個實踐教學的主題是“快樂勞動 服務社會——職業體驗”,絕大多數同學在勞動節期間或在以前進行過職業體驗,很多同學的實踐活動非常真實,實踐報告寫得很實事求是,在進行反思總結的時候,甚至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明白了要尊重勞動者、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把握大學時光,好好學習。
3.3 創新方式方法以促進孝文化的深度融入和有效傳播
在進行孝文化的教育中,思政課教師對孝文化知識進行簡單的羅列論述是不可取的,應該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梢越Y合社會上行孝感恩的先進事跡進行講授,讓當代大學生深切感受到社會流傳的孝心孝行事跡是真實可信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踐行的。也可以創新方式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講授,提升孝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在思政課教學中,任課教師可以名正言順的倡導現代孝德,運用多媒體立體化、情景化的教學方式,用生動的語言、生活的語言,幽默的、形象的加以表達,多途徑、多角度的激發當代大學生對父母長輩、當今社會、國家民族的情感。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在講解“遵守公民道德準則”章節中的“家庭美德”時,可以結合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道德模范、當代孝子的先進事跡播放相關教學視頻,進行適宜的情景教學。通過正反兩方面典型案例的比較分析,使大學生清晰的意識到孝不僅是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內容,也是法律法規的必然要求。同時,在思政課教學中要突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創新方式方法用好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現代網絡手段、通訊手段開展輔助教學?!盎ヂ摼W+”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學教育應該適應當前形勢,思政課教學也可以開展“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當代大學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手機上可以便捷高效的獲取想要的知識。獨立學院可以開發專門的中華孝文化學習APP,學生在開放的校園網絡中用手機進行下載,可以隨時隨地的開展學習。這樣拉近了孝文化傳播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讓當代大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孝文化知識,也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增強了孝文化教育的實效性。當然,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還只是教育手段,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易于接受的教學形式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的認識孝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影響,能在自己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努力傳承孝文化。
參考文獻
[1]楊子昊,馮云龍,張鵬.孝文化融入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4):75.
[2]高琛.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4.
[3]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