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永銀同城化趨勢下的永寧縣發展戰略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對永銀同城化趨勢下銀川和永寧經濟社會、空間演化以及未來發展需求進行研究,提出未來永寧城鄉統籌規劃的永銀同城化戰略目標,研究永寧城鄉統籌規劃中的城市定位、空間發展方向等與銀川市融合的重大問題,為今后的產業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發等同城化合作提供指導依據。
   關鍵詞:永寧,銀川,同城化,戰略,定位,目標
  1 引言
   所謂同城化,一般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鄰、經濟和社會發展要素緊密聯系,具有空間接近、功能關聯、交通便利、認同感強的特性,通過城市間經濟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間在產業定位、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發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協調和統一的機制,使市民弱化屬地意識,共享城市化所帶來的發展成果的現象?!巴腔钡淖罱K目標是形成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的區域經濟,從而參與激勵的全球競爭并對相鄰地區或更大范圍產生更重要的作用和聯動效應。
   2008年寧夏自治區提出加快建設沿黃城市帶(群),按照“六個一體化”要求,以銀川為中心,推進同城化戰略,奮力打造“黃金河岸”,首次明確了以銀川為中心的同城化戰略構想。永寧隸屬于銀川,地域相連,永寧最北端望遠工業區距離銀川中心城區3公里,縣城距離銀川中心城區僅20公里,是沿黃城市帶核心區與中心銀川最近城市,與銀川產業關聯度強、地理人文要素得天獨厚,具有“山同脈、水同源、文同俗、城相連”的關系。加快永銀同城化,是銀川和永寧城市化發展的客觀選擇,是寧夏同城化戰略和沿黃城市帶(群)戰略起點,也是我國西部地區區域協作方面的新探索,將對西部地區區域協作產生積極的示范效應。
  
  2 永銀 “同城化”特征分析
   2.1銀川城市發展階段分析
   2.1.1銀川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銀川承擔著西北地區東部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中心以及能源化工等職能。2009年底銀川市全市實現GDP578.15億元;產業結構為5.6:49.4:45.0,其中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85.97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3.45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89元。
   與全國省會城市中相比,作為西部一個狹小區域的中心城市,銀川的城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水平相對較低,受區域地形地貌的制約,銀川的直接經濟腹地范圍目前局限于寧夏自治區內。2009年底銀川城市常住人口105.8萬人,同年全市總人口170.18萬人,占全市人口的62.2%,全自治區總人口622.69萬人,占全區人口比重為17%,區內人口和市域人口有向中心城區集中的趨勢。
   2.1.2銀川城市發展空間軌跡
   根據銀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從銀川城市空間的演變來看,從1980年代最初的三個相對獨立的城鎮群發展為1990年代的“一城兩區”雙核結構,到90年代后期變為雙城三核結構,城市形態呈現“T”字形演變趨勢。其中興慶、金鳳、西夏三區呈東西向展開形成東西軸,興慶區與賀蘭縣城、德勝工業園以及南部的望遠鎮和望遠工業園建設用地有連在一起的趨勢,形成南北軸。2006年現狀城市建設總用地99.66km2。
   從功能分布來看,受經濟水平及發展能力的影響,銀川市并沒有足夠能力職稱“雙核”的均衡發展,近年來優先對舊城進行改造,同時選擇距離舊城較近的原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新的城市增長點,實行從東到西穩步推進的發展策略。興慶區和金鳳區的公共服務、商貿、居住等職能不斷加強,其中行政辦公和居住職能也由舊城區向金鳳區疏解。新城區(西夏區)并沒有得以較好的發展,公共服務設施較為缺乏。
   2.2永寧城市發展階段分析
   2.2.1永寧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2009年永寧縣實現47.86億元,增長17.5%,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6:61:23,其中工業增加值23.27億元, GDP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速快于銀川全市水平。按戶籍人口計算,永寧人均GDP達2341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8萬元,農民純收入達到5127元,低于銀川平均水平。
   2009年永寧縣城鎮人口8.2萬人,城市化水平38.7%,形成以縣城為核心、望遠鎮為次中心、建制鎮區為補充的城鎮體系。縣城人口3.89萬人,規模較小,吸引和集聚能力較弱,職能較為單一,以行政中心職能為主,兼有文化、衛生、商業等公共服務職能,但配套水平欠佳,工業就業崗位少,難以拉動和吸引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望遠鎮近年來在工業、物流業和銀川居住功能外溢的帶動下,城鎮人口增長加快,2009年達到2.13萬人。其他小城鎮規模小,基本都不足3000人,發展條件有限,特色不鮮明,難以帶動縣域城市化的發展。
   2.2.2永寧城市發展空間軌跡
   根據永寧縣城總體規劃(1996-2010)和永寧縣城總體規劃(2004-2020),2003年以前永寧城鎮體系特點是城鎮規模普遍較小,縣城人口由1994年的2.5萬人增長到超過4萬人,其余城鎮鎮區人口均不足1萬人。2003年以后,望遠鎮發展較快,城鎮建設用地總量超過縣城,并沿109國道向南迅速伸長,縣域城鎮體系由單核心向縣城為核心,望遠為次核、其余城鎮依然較弱的方向發展。
  
   2.3永銀區域功能與空間聯系的演變
   市場經濟以前,銀川和永寧在指令性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背景下,資源配置缺乏流通性,功能聯系十分有限;有限的城市規模和落后的交通連接,也使得永銀處于空間分離的狀態,總體呈現各自發展的態勢。
   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加快和交通運輸體系的現代化,自治區以銀川為核心的全面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開始啟動,銀川城市空間由中心區沿“北京路”和109國道快速拓展;與此同時,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永寧經濟發展的能量也進一步釋放,永銀兩地空間聯系明顯加強。就業生活方面,形成互動頻繁的永銀生活圈,大量永寧居民到銀川中心購物、消費、求學、看病,居住在銀川、就業在永寧,生活在銀川,旅游在永寧。隨著兩地功能聯系日益密切,由于能夠共享銀川城市外圍優越的交通條件,位于永銀交匯地區的望遠發展較快,已成為功能擴散和承接的主要區域,依托中心區良好的公共配套服務,望遠的產業迅速發展,形成總部、辦公、研發、售前售后在銀川、生產在望遠,生活在銀川的關系,以望遠工業園區為主要形式的城鎮空間迅速增長。
   2.3.1永銀城市空間存在問題
   2.3.1.1對永寧的影響
   永寧和銀川社會經濟聯系頻繁的區域,主要集中在109國道沿線、南至永寧縣城南端地區距離銀川中心城區20公里、通勤時間半小時以內的區域內;勝利鄉、農場等區域緊鄰銀川,但由于人口稀少,社會經濟交流活動相對較少,對空間變化影響不大。
   由于永寧和銀川人口規模和經濟水平差距較大,銀川對永寧縣城的影響更多地表現為負面影響,消費外流、居住人口外流、產業發展緩慢,導致縣城發育緩慢,建設需求量小,造成大城市邊緣小城市的“陰影”效應;另一方面,由于望遠鎮產業迅速發展并具備了集聚效應,導致全縣發展重點向北傾斜,進一步削弱了縣城的吸引力,形成“大城鎮、小縣城”的縣域發展格局。
   2.3.1.2對銀川中心城區的影響
   由于缺乏有效的空間統籌布局,望遠工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生物發酵型工業布置在銀川中心城區的上風向,降低了南部地區的生活環境質量,對銀川城市功能進一步向南拓展形成了人為的障礙,同時也反過來造成市區南部望遠鎮和北部賀蘭德勝工業區在土地成本上的差異。另外,由于產業協作不足,在物流園區建設等方面存在重復投資和浪費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區域產業的不良競爭。由于城市空間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最重要資源,如果空間功能的順利拓展受到限制,將會對銀川中心城區的區域競爭力造成一定的遏制作用。

   總之,目前永銀之間的同城化聯系主要集中在消費、旅游、通勤等功能上,產業經濟缺乏密切聯系;永銀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交接地區的空間布局尚不協調,銀川對縣城造成陰影效應等,從各種特征來看永銀同城化聯系尚處于初期階段。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空間的不斷擴展,同城化將不斷深入,縣域空間的協調范圍更廣,功能定位、規模、產業為龍頭的協調內容更復雜,并決定著未來交通、市政、生態等一系列具體設施的協調。因此,首先需要通過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引導合理布局,提供政策導向。
  
  3“同城化”格局下銀川城市未來發展構想
   3.1大銀川建設
   與全國26個省會城市相比,銀川無論是經濟總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仍存在一定差距,綜合功能不夠突出,對周邊縣市小城鎮的龍頭帶動作用不強。從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和自治區加大生態移民安置力度的角度,也需要加強銀川中心城區的建設。因此,寧夏確定了銀川市建設成為西隴海,經濟帶核心城市之一的“大銀川”發展藍圖,重點發展區域中心城市,形成帶動經濟增長的要素集聚點和區域增長極,并加大城市建設力度。
   在今后的20年中,我們國家對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也進入到沖刺階段,將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銀川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與國家東西向的聯系進一步加強,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這些都對銀川城市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廣闊的前景。
   3. 2銀川中心城區功能變化
   “大銀川”建設必須加快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化是人口集中、 積累、技術發展、第三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高新技術開發區、良田工業園區、望遠工業園區、德勝工業園區是銀川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其次,大銀川建設將產生較大的消費市場,帶動周邊縣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形成大農業圈。同時,大銀川建設將不斷提升商貿金融、旅游、科教等功能,從而進一步提高銀川的區域輻射力。
  3. 3銀川中心城區空間構想
   根據銀川城市總體規劃預測,至2010年銀川城市人口達到100萬人,2020年達到13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總量為152km2,集中在銀川環城高速路以內的用地,城市空間按照“南進、北拓、西優、東控”的思路,拉大城市框架;強化沿黃城市帶中心地位,推動沿黃城市群同城化發展,著重打造“黃河金岸“特色產業集群。從長遠發展來看,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銀川必然要在市域范圍內特別是與沿黃城市帶其他城市在空間發展、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利用等方面取得高度統一和協調,銀川城市空間的戰略部署將由現有的“一城兩片”向特大城市的“走廊式、軸帶狀、組團式”結構方向調整,與之相鄰的城市將納入到都市區成為銀川的城市組團,至2030年大銀川的城市人口必將突破130萬人的規模。
  4 同城化格局下永寧功能定位、戰略目標及空間構想
  4.1永寧發展條件分析
  4.1.1交通一體
   永寧既有地理區位又有交通區位優勢,109國道、京藏高速縱貫南北,將永寧縣域東部納入沿黃城市帶對外聯系的主要方向上,隨著中銀太鐵路、G6高速、跨黃河大橋的建設,永寧與機場、靈武、寧東工業園以及太原經濟圈的聯系更加便捷,有助于更好的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系,接受東部地區的經濟輻射。
  4.1.2產業基礎較強
   永寧已經建立了相對較強的產業發展基礎。借黃河灌溉和賀蘭山光照之利,發展了面向國內大中城市乃至香港的設施農業、有機農業、養殖業、優質糧食,建設了國內著名品牌葡萄酒的葡萄種植基地,被譽為“中國西部四季鮮果之鄉”。通過發揮農業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發酵及生物醫藥、造紙、食品加工等第二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銀川“十二五”期間除了能源化工產業以外重點強化發展的工業門類。另外,望遠商貿物流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城鎮規模的擴張,也為第二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生產性服務。
  4.1.3生態優越
   由于工業布局較為集中,永寧縣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優于沿黃城市帶和我國東部地區的大多數城市,也正因為此而成為部分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基地??h城城市規模較小,河、湖、文化資源豐富,民族特色濃郁,鶴泉湖天然自成、風光秀麗,田園風光環繞四周,居住生活的生態環境基礎相對較好,在大銀川的各個城市組團中獨具特色。隨著污染性重工業的改造,望遠鎮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將有質的提升。
  4.2同城化格局下永寧功能定位
   根據前述對現狀和永銀同城化背景下的永寧發展條件分析,未來的永寧,其功能定位是銀川都市區南部新城、寧夏沿黃城市帶的特色產業基地、銀川南部商貿物流中心。
  4.2.1銀川都市區南部新城
   隨著大銀川的不斷建設,周邊城市在接受銀川輻射的同時,利用銀川的人才技術資金以及對外開放的通道積極參與國內外競爭,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隨著銀川城市規模的擴張,永寧可以利用緊鄰主城區的區位優勢和充足的土地資源,積極發展現代工業、現代物流,利用銀川的商業金融、信息技術、交通中心等優勢,提升生物醫藥、機械裝備、新材料和商貿物流等產業能級,鼓勵永寧建設銀川先進技術的產業化基地,加強與銀川其他工業園的合作,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隨著銀川中心城區向外拓展,永寧以承接產業功能為主向全面承接銀川城市居住、生產、商業等功能的轉移轉變,加快以望遠和楊和縣城為核心的集聚,強化城市現代化服務功能,深化永銀商貿旅游、金融保險、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合作,吸引銀川現代服務業外延,促進互動發展,將促進生產生活要素市場一體化。在功能上由銀川的衛星城和提供農副產品的郊縣向銀川都市區南部新城轉變。
  4.2.2寧夏沿黃城市帶的特色產業基地
   永寧是沿黃城市帶銀川至吳忠城鎮發展主軸上的主要城鎮,其區位優勢決定了其在核心區空間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未來的發展應發揮永寧的產業基礎優勢,充分利用銀川的技術、服務水平和吳忠的資源、能源優勢,在永寧形成產業細分工的基地和物流基地,促進核心區城鎮的聯系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4.2.3銀川南部商貿物流中心
   作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第三利潤源泉”,商貿物流業是永寧縣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將區位優勢進一步發揮和擴大的必然選擇。未來應以建設銀川南部商貿物流中心為目標,做優做強商貿物流業,促進城市經濟協調發展。
  4.3同城化格局下永寧發展戰略目標
   根據永銀同城化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確定同城化戰略格局下永寧近期、中期和遠景的發展戰略目標。
   近期目標(至2015年):以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為抓手,大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實現永寧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重點發展永和街以東、珍珠湖以北、鶴泉湖景區;重點完善開發區、舊城區;重點培育濱河大道沿線生態景觀。
   中期目標(至2020年):初步實現同城化,形成與銀川一體化發展態勢,帶動銀川都市區和攜領沿黃城市帶一體化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遠景目標(至X年):全面實現同城化,率先在西北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永寧成為開放融合的文化之城、多彩旅游的休閑之城、生態宜居的田園之城、文明先進的大河之城、高效運作的低碳之城。實現區域空間布局及功能分工合理,基礎設施體系聯網,產業聯動融合發展,社會事業發達,公共服務均等,城鄉環境優美,人民生活殷實,優質生活圈全面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經濟社會全面融合和科學發展,科技創新能力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綜合經濟實力強大,躋身中西部較發達地區,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具文化魅力和生態特色的大都市區,攜領沿黃城市帶地區建成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生態城市群。

  
  4.4同城化格局下的永寧空間構想
   在空間功能方面,望遠和楊和將成為銀川特大城市“走廊式、軸帶狀、組團式”結構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銀川半小時的城市生活半徑內,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式空間布局模式,構建與銀川空間緊密呼應的開放式空間結構,居住空間延續,產業空間跳躍式,商業空間分層次,形成同城效應。永寧首先應發揮毗鄰銀川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現代工業、現代物流,利用銀川的商業金融、信息技術、交通中心等優勢,提升生物醫藥、機械裝備、新材料和商貿物流等產業能級,鼓勵永寧建設銀川先進技術的產業化基地,加強與銀川其他工業園的合作,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發揮永寧縣域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優勢,積極開拓銀川消費市場,完善城鄉農產品流通市場網絡;深化永銀商貿旅游、金融保險、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合作,吸引銀川現代服務業外延,促進互動發展。
   在空間特色方面,銀川是既有城市現代化文明,又具有“塞上湖城、回鄉風情、西夏古都”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同時,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融合較好。永寧應在空間布局中,提高望遠的建設檔次,打造成為與銀川城區風貌相協調的集生活生產一體的綜合性新城區;楊和縣城應打造與銀川中心城區有一定區別,宜商宜具有鮮明特色的小城市。同時,還應審視陽光、湖泊、沙石、溝渠、蘆葦、鳥類等人工因素難以再造的寶貴資源,用人與自然融合親近的理念指導空間布局。實現永銀同城化的空間特色。
   在交通建設方面,銀川石中高速、109國道和城際鐵路等對外交通通道以及銀川主干路的延伸將使永寧縣城和望遠快速接入銀川內部道路交通網絡體系,縮短永寧縣城、望遠到達銀川重要節點區域時間,引導人口和貨流在兩者之間的快速流動,支撐起永寧與銀川的產業對接以及永寧對銀川國內外市場的利用,也使永寧的貨物通過銀川機場直接進入國際國內市場。未來還應實現望遠與銀川城市公交的一體化建設;加強縣城納家戶、回鄉文化園等旅游景區、公路客運站、中太銀鐵路客運站和等大型交通樞紐與銀川人流密集區的對接,高發車頻率,提高永銀城鄉公交的服務水平,強化永寧與銀川的同城效應。
  5 小結
   本文在我國西部地區城市與區域之間聯系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把永寧放在永銀同城化的視角下,對永寧的目標、定位和空間發展進行研究,改變了傳統的就永寧論永寧的做法,為永寧城鄉統籌規劃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化研究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思路,有利于提高永銀整體競爭力,促進形成板塊經濟。
   參考文獻
   [1]王德,宋煜,沈遲,朱查松,同城化發展戰略的實施進展回顧[J],城市規劃匯刊,2009,4
   [2]芮利紅,“大銀川”建設對寧夏縣域經濟發展拉動的關照[J],區域經濟,2004,4:23-24
   [33朱鐵臻,“同城化“:城市現代化的新趨勢[N],中國經濟時報,2007-10-9(005)
   [4]李紅,董超,對同城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7032-7036
   [5]李霞,提升銀川城市功能的再思考[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9,10:36-39
   [6]謝俊貴,劉麗敏,同城化的社會功能分析及社會規劃試點[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2009,8:24-28
   [7]張超,銀川:區域化中信城市崛起――訪銀川市建設局局長徐慶[J],中國經濟信息,2010,15:70-71
   [8] 周蕊,銀川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J],山西建筑,2008,11:40-41
   [9]陳莉,燕寧娜,馬冬梅,銀川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因素分析[J],寧夏工程技術,2008,12:382-385
   [10]臧衛強,段漢明,劉菊梅,銀川平原城市發展動力因素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7):9310-93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4265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