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當代城市環境雕塑的生態化趨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現如今“生態學”成為了21世紀的最強音,生態學的研究貫穿于各個學科之中。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們的生態環境出現了嚴重危機,另一方面也表現出我們對生態環境的高度關注。本文從生態學的角度來闡釋生態文明對雕塑設計的影響,突破傳統的雕塑創作的章法,進而創作了生態雕塑,以此來喚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意識與關注,最終使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和諧的關系,同時也使我們生存在一個生態優美的環境之中。
關鍵詞:生態;環境;雕塑;和諧
一、生態雕塑不同于以往雕塑的表現
樹立生態觀念的雕塑我們可稱為“生態雕塑”,生態雕塑同傳統的雕塑設計思維和價值觀念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雕塑突破以往單一的思維設計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多維的、復合的思維方法,生態雕塑具有多元綜合的雕塑理念。生態雕塑包括多方面的含義,它不斷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不斷滿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無論是在雕塑觀念還是在雕塑材料和雕塑技術方面都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多維性。生態雕塑從觀念、材料到制作都具有更加明顯的多元性,它的創作者也從個人行為轉變為群體行為。生態雕塑在審美觀念上注重不同地區、民族的獨特文化審美差別,強調不同文化、設計觀念應交流和互動。第二,生態雕塑強調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雕塑家和創作對象之間不再是對抗性的關系,而是平等的對話式關系。生態雕塑家把雕塑不再看作是個人的創作行為,而是作為實施生態行為的一個載體,生態雕塑設計的任務就是為生態的改善服務。生態雕塑應從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角度為出發點,從根本上降低資源和能量消耗,防止和減少廢棄物和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在材料的選用上和對資源材料合理運用的態度上,充分體現生態觀念,和諧發展,運用環保的、無污染的材料,旨在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生態環境。生態觀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設計理念和切入點。第三,在評價生態雕塑方面也改變了以往傳統純粹的形式問題和自律性問題,而是看這個生態雕塑與它周圍的環境或者情境的相適應,生態雕塑好壞的判斷標準在于生態文化觀念和他律性上。換句話說,生態雕塑放在公共環境當中,它必須要和周圍的建筑、環境和地域文化等相互協調彼此共生。第四,生態雕塑不再是以往單純的雕塑創作和雕塑藝術,它突破了傳統規范的禁錮,不斷地與大地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建筑藝術等相互滲透和共融。第五,生態雕塑不同以往的雕塑,它具有很強的公共性,生態雕塑作為一種公共空間的形式而存在。這種公共性在于強調藝術的共享,它和藝術的大眾化緊密相連。生態雕塑的公共性不同以往的雕塑,它不是一種藝術風格、派別,而是一種社會公眾意識和理念在雕塑領域的反映。
二、生態雕塑的注重點
生態雕塑它改變創作思考的程序,雕塑家的思考重點從雕塑的體量、色彩、空間、尺度及與背景的適應性轉到建成后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入手,考慮材料的廢棄、重復利用和再生使用,考慮制作使用時如何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對人體、環境的侵害等。這些新的生態審美價值取向為雕塑家開辟了一個新的創造領域。如今出現一種“垃圾雕塑”,把生產、生活的廢棄物經過藝術家的構思、整理和組合創作為現代雕塑,既創造了美,同時又用環境觀念警示公眾,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生態雕塑它著重研究雕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它不同于以往傳統的雕塑的風格論,強調雕塑的生態功能。
三、生態雕塑對人心靈的關懷
生態雕塑作為一門公共藝術、生態行為和社會行為,它不僅要不斷滿足生態雕塑審美主體的物質生活方面,還要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也就是說,物質方面生態雕塑要與自然環境生態成為共生關系;而精神方面生態雕塑要注重分析現代人的生理心理感受,重視信息適度和適應性原則,緩解不良環境給人的精神造成的生態失衡。生態雕塑應從人體工程學考慮,考慮人的生理特點,充分體現人性化特征,使雕塑欣賞符合人的生態特征,深入細微地考慮公共環境中人的欣賞活動和欣賞方式,這要求生態雕塑家要充分認識、理解和尊重公共環境的生態雕塑的空間環境,關照人的觀賞角度和對雕塑的觀賞尺度適應。尤其是細部的處理,更要體現出對人生理、心理的關懷,體現雕塑與人的溝通,這是物質與生命之間關系的超越。非凡的細節體現出的正是雕塑家對藝術人性化的特殊感悟力和對人的細微關照。同時,雕塑家不能忽視人心理上的生態健康。許多城市中現代主義建筑泛濫,其單調死板的外觀造成人的視覺饑渴和心情煩躁;建筑的彼此相似,街道模式的重復,封閉無窗的建筑內部空間,令人厭煩、單調和缺乏刺激的環境,造成人們無聊和尋求刺激的心態。這些需要雕塑家不能只表現個人的藝術理想和生活體驗,而要重視生態知覺原理和人的視覺心理,加強雕塑造型與環境形成的軼序感和韻律感,符合了人的視覺需求,有利于安撫調適都市人的心理緊張。再者,生態雕塑的創作主題和藝術造型的核心之一是接近自然。自然是藝術永恒的主題之一,因此好的雕塑家會善于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把握創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識和自然氣息進行創作,尤其在嘈雜的現代都市,使人心理上靠近大自然的單純、安詳、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給予疲勞的都市人以心靈關懷。
四、生態雕塑的實例
生態雕塑在內容和理念上以生態和諧為目標,它更像是一次生態倡導行為,它一方面具備一定的審美形式,給人以審美享受和審美愉悅,另一方面它又要具有生態效應,對環境和生態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有益于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下面針對國內外的生態雕塑實例來說明一下生態雕塑所體現的環保觀念和生態保護思想。生態“社會雕塑”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他在1982年第七屆卡塞爾根據當代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7000棵橡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波伊斯在6月19日畫展開幕那天,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館前的弗里德里希廣場上種下了第一棵橡樹,5年后他要在第八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作品展的第一天親手種下7000棵橡樹的最后一課。波伊斯當時的計劃就是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生態活動,在卡塞爾市區種植7000棵橡樹,并且在每棵杏樹旁邊放置一個高1.2米的玄武巖石柱。1987年7月12日,第八屆卡塞爾國際當代美術作品展開幕時,波伊斯的兒子索恩·文策爾在波伊斯的夫人愛娃·波伊斯在場的情況下,種下了第7000棵橡樹。
五、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環境生態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不斷認識,雕塑的設計越來越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雕塑和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從生態雕塑中我們看到了人們更加尊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雕塑的設計不僅從觀念還是從選材以及制作等方面都有別于以往雕塑。生態雕塑是雕塑家把握時代觀念為人們創作出的美麗作品,它體現出藝術家對人們的發展和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深層次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廣林茂著.生態雕塑.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1.
[2] 劉湘溶,朱翔等著.生態文明.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3] 溫洋主編.公共雕塑.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3.
作者簡介:
張俊帥(1992.5—),男,滿族,籍貫:遼寧本溪人,大連工業大學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環境雕塑
?。ㄗ髡邌挝唬捍筮B工業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2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