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對環境雕塑的要素及環境雕塑數字化發展的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環境雕塑在生活中很常見,它們會不會給人帶來好的感受收到許多要素的影響。環境雕塑在未來的發展中是否會突破某些限制。
  關鍵詞:環境雕塑;數字化雕塑
  環境雕塑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見到各類環境雕塑的,小到店家門口和公園草地上的環境雕塑,大到一個廣場中心的大型環境雕塑,甚至一座建筑奇特的外部造型也視為巨大的環境雕塑。
  經過對環境雕塑的學習和練習,以及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類環境雕塑,對環境雕塑的認識和感觸首先就是環境雕塑是與雕塑主體周圍的環境空間相適應的。比如:常見的公園草地上的各類動植物雕塑,大多是牛、羊、松鼠以及蘑菇。這類本身在自然中常見的形象可以與環境很好的結合,而他們的大小則是和周圍空間適應的,實際上這是涉及到人類心理的因素和空間功能劃分等諸多問題。在人類的心理因素上,可以試想一個十字路口或者一條路上的環境雕塑如果太高或者太過龐大,巨大的體量對周圍空間產生了壓迫感,那么當人們走在路上時,等車、堵車時會感到如不安,恐懼,暴躁等心理狀態。那么這類環境雕塑是帶來負面情緒,難以滿足人們對空間審美的感官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環境雕塑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一些地標性的雕塑,位于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的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除了具有紀念美國獨立以及象征美國人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這類精神性的功能之外,它的基座則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這是它的實用功能,并且作為紐約這座城市的地標和象征。由于它位于進出紐約港口的航線附近,人們乘船進入紐約首先看到的就是舉起手臂的自由女神,離去是最后見到的也是自由女神,對進出的人們起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提示和互動。這是我對實體環境雕塑的特點的認識,接下來將對這些點進行展開理解,以得到更深入的認知,以此為基礎原理對未來虛擬環境雕塑的可能性作出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環境中環境雕塑的對人類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這個問題里有非常多的因素,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以下是學習雕塑、美術學科后我的認識。藝術和設計類的學科中,形態構成是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實際上它是來自于人類審美心理的經驗總結,是符合大多數人的視覺審美規律的。環境雕塑在關于人類審美心理上也可以從它去進行分析,主要是形態,形式,色彩。有的環境雕塑是動態的具有很強張力的,例如克拉斯·奧登伯格放大的保齡球和冰淇淋等等。巨大的保齡球瓶被保齡球撞飛的一瞬間被表現出來,讓人能在視覺上感受到沖擊力。大連星海廣場的雕塑《路》是一個由1000個人踩出的腳印構成的,它通向大海,上面按照年齡排列著從1899至1999年的大連人的腳印,通過腳印錯落的排列產生有趣的光影,具有形式感和深刻寓意。色彩和圖案除了可以使環境雕塑更有吸引力和表現力的同時,還可以更好的表現主題和想法。比如意大利的雕塑家法比奧·維爾,通過給古典雕塑紋身,使基督教文化與極反叛的黑道文化相沖撞,同時表現兩種文化的張力。色彩對人們心理的影響是一直被廣泛運用和研究的。搭配不當的色彩以及與環境不相符的色彩會使人感到不適。
  材料對環境雕塑的影響也很大,可以影響雕塑的效果,人們的感受,同時它也是一種語言。阿尼什·卡普爾的雕塑《云門》,位于美國芝加哥格蘭特公園,它的形象是一個巨大的銀色“豆子”,它的材質是反射能力非常好的不銹鋼材料。由于這種材料和它特殊的結構結合,周圍的人、建筑物和天在它上面產生了像哈哈鏡一樣的映像,非常有趣。而且這種材質和結構也使巨大的雕塑看上去很輕盈,和它的名字相適應。
  環境雕塑的主題也是一個需要考慮很多因素的部分,需要考慮地區政治,文化,宗教,生活,本地區人的一些習俗等等。許多古代的環境雕塑都是歌頌王權的,例如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等。他們上面所雕刻的內容和形象都會體現出君權神授等觀點。宗教對環境雕塑的影響要更大,薩滿時期的各種圖騰,古埃及的各種貓、胡狼等神靈的雕塑,古希臘神話人物的雕塑與神廟,文藝復興及之后基督教文化的各種雕塑和教堂等都受到宗教的影響。在中國,很多室內的小型環境雕塑的用途是為了風水的考量,例如各種葫蘆形的擺件,招財的貔貅,象征一帆風順的船等等。這是基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對人們的心理有著特殊的作用。在現在更民主和開放的時代,雕塑的主題也變得更多元,但依然需要考慮這些因素。由此可見環境雕塑也是時代和文化的載體。
  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雕塑也產生了巨大的發展。數字技術發展的非常迅猛。3d技術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發展,對雕塑的影響也日益顯著。這些技術先是大量應用于設計、影視、游戲等方面,屬于一種實用性的工具。但是隨著這一技術與相關設備的進步,藝術在將會在這一領域取得發展。比如目前正廣泛出現在商場,各種娛樂場所,甚至是開設有專門體驗店的vr(虛擬現實)體驗,通過一個頭盔讓人看到一個電腦制作的空間,可以在這個空間中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可以制作陶藝,在完成后可以通過3d打印來得到實物。這和過去的虛擬技術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更多的互動以及虛擬與現實之間更強的聯系。AR(增強現實)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可以使虛擬的影像出現在現實中。比如初音未來的全息投影演唱會,這個人物本身是由電腦建模制作的虛擬人物,將它投射在舞臺中央其實也可以看作以演唱會為環境的虛擬影像雕塑。這類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環境雕塑這一形式會不斷變化并與各種新事物結合。這個變化對于雕塑領域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展示空間,實體雕塑占據著三維的空間,而現實世界中的空間是有限的,想要把雕塑做大也并不是每一個藝術家都能去做的事。因此虛擬技術的進步,從展示空間上對藝術家進行了解放。這也是關于雕塑觀念的轉變,以往的雕塑都是占據“實”的空間,但如果一個全息影像雕塑放在那里,觀者卻可以從它所處的空間走過去,則可以理解為雕塑像“鬼魂”一樣處于“虛”的空間。另外,在材料上也是,因為現實中的資源也是有限并且個別材料與人力的價格使得某些作品無法實現,在虛擬空間中這種問題則不會成為困擾某些藝術家的問題,可以盡情發揮想法與可能性。作為展示,一個不受現實物理法則控制的環境也必然帶來更多可能性。傳統雕塑畢竟是物質性的,受到到重力,光等環境的限制,而現實的環境是不能夠輕易改變的,但是虛擬空間則可以完全根據藝術家所想來完成展示,不僅雕塑本身,也將包含空間,這可能會改變雕塑的概念。
  用3d打印技術來改變雕塑行業生產的方式也是目前正在經歷的事情,就如同照相機的出現改變了圖像的生產方式一樣,雖然對傳統模式造成影響,但同時也迫使這一領域去尋找新的方式,可能性,推動思考與觀念的進步。在未來生產迅速,展示空間和展示方式眾多的條件下,藝術家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與呈現上。
  作者簡介:
  陳鐸(1994.2—),男,滿族,籍貫:內蒙古赤峰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095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