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的“趣味性”表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公共雕塑藝術是公共藝術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公共藝術無法脫離所處的廣大社會文化背景,公共藝術所呈現的復雜性和特征性與多元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中起到了視覺焦點和標志的作用,是公共藝術中重要的創作手段,公共雕塑從我們最親近的角度去尋找生存的根基。
關鍵詞:雕塑 公共藝術 趣味性
現代設計與制造技術公共藝術不等于城市雕塑,公共藝術的核心的藝術的公共性。公共性意味著交往、溝通、強調共同的社會秩序和個人的社會責任。公共藝術的出現不是一種藝術樣式,事實上,它可以采用豐富的藝術形式來實現,如建筑、雕塑、壁畫、攝影、書法、景觀、小品、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表演藝術、公共設施等。
一、公共雕塑藝術的發展歷程
雕塑在公共藝術中特別是在公共環境中起到了視覺焦點和標志的作用,是公共藝術中重要的創作手段,公共雕塑是一個展示靈魂、靈魂交流的平臺。它以獨有的空間語言破譯著從人類心靈深處發出的聲音。公共雕塑能使欣賞者真正融入到一種令人愉快的公共關系中,公共雕塑成為構成整體公共關系有機的一部分。[1]
公共雕塑的發展與人們為文化生活方式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公共藝術無法脫離所處的廣大社會文化背景,公共藝術所呈現的復雜性和特征性與多元的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從古埃及到17世紀,雕塑作為強權的御用工具和對宗教的服務,在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教堂和陵墓雕塑僅是人們精神的一種依托,是神或鬼觀念的一種表現或象征。
二、關于公共藝術概念的重新解讀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公共藝術眼下在中國是一個應用頻率較高的名詞。但現當代意義上的公共藝術畢竟是舶來品,它的起源、發展、過去、現在、未來及其涵義需要我們認真去探討和研究,這對我國的公共藝術的健康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引用書本上的定義,公共藝術(Public Art),是對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開放空間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如果僅僅將公共環境的改造作為一種藝術手段,不把人的因素考慮進去,那么,藝術就會喪失它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功能。將藝術、公共空間、公眾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更加開放、無邊界的、互動的精神空間,是公共藝術的價值所在。此概念是從一定的美學高度概括公共藝術的精神內涵的,但是對于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真正價值及其表現形式,似乎很難從中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2]
公共藝術涵蓋很廣。它是存在于公共空間,并能夠在當代文化的意義。上與社會公眾發生關系的一種思想方式的藝術,體現的是公共空間與民主、開放、交流、共享的人文主義精神。從這個意義上看,公共藝術的內容從狹義上應該包括城市雕塑、壁畫、室內外環境藝術完善設計以及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設施、導向設計等,都屬于永久性的立體公共藝術。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公共藝術正以一種越來越多樣化、包容性的形式發展起來在城市的建設中城市文化的精神內涵也在通過公眾的一些行為活動展示出來,這又促成了行為藝術的誕生。由此可見,公共藝術從物質到非物質的層面,都與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探索新的公共藝術形式語言對于城市文化的建設有著切實可行的作用,而雕塑在此時代或者以往時代都是與城市密不可分的城市標志。[3]
三、公共雕塑在歷史風格所體現的文化
即使有些紀念性或作為建筑裝飾的雕塑,也大多是在冷冰冰的高度上向下俯視而凌駕于市民頭上。17世紀以后,雕塑藝術已形成一套僵硬的枷鎖,無法拉近與市民的距離,因而逐漸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國,公共藝術的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意味著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中國具有的良好素質的公民開始從新的角度考慮自己在公共空間的中的權利問題。人們的自我意識加強,公共雕塑不得不調整自身的坐標,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設計部門早已認識到建筑國際風標標準化的致命弱點。風格統一、干篇一律的建筑風格正向富有個性特征和風格多樣化轉變。富有特色的生活小區已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空間。公共雕塑的發展也將隨著環境和公眾意識的變化走向個性化。國外的許多優秀城市雕塑就是將雕塑家個性化風格的作品放置在公共場所。摩爾、考爾德、馬里尼等雕塑家的作品已廣泛融于城市建設中。公共雕塑已成為雕塑家的主要表現舞臺,而這種富于個性的作品給城市建筑環境帶來了溫馨。它中和“了水泥、鋼鐵、玻璃等建筑材料不擺脫和冷漠感。拉近建筑、街道與此同時之間的關系。同時使人的生存環境具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梢哉f,“個性化”的雕塑作品在公共雕塑中的出現,是與時代的脈搏跳動相對應的。[4]
我國的公共雕塑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較深,雖然近十年的公共雕塑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部門和城市雕塑職能的認識過于片面,使城市雕塑的建設單調、重復,雕塑紀念物和固定模式的翻版在公共雕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許多雕塑被冷冰冰、孤零零地座落在高高的基座上,與普通市民有著很大的距離感。我們應該認識到公共雕塑不僅僅是一種紀念性和對公共場所“被白”的藝術,它應該賦予環境更強烈的文化氣氛,以適應人的審美需求。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出現了深刻的生態危機,打破了生存空間與自然演進的平衡,使人類遠離了自然。這時候,人類需要一個載體,把積淀在心靈深處的希冀吶喊出來,公共藝術接受了這個使命。公共雕塑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與肯定,許許多多的雕塑家引用公共雕塑來闡述著自己的理想與渴望。
沒有人會懷疑藝術創作與個人的生存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所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都希望通過個人的造型語言來洞析生活的表象,在豐富的想象和智性的表現中,以體悟的方式表達創作主體對存在境域的思索與追問。[5]
四、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多種表現形式
公共藝術與建筑相結合一建筑中的公共藝術語言卡斯帕爾。昆尼悉說過,最好的公共藝術是雪人,人人都喜歡堆雪人,人人都能與此有所關聯,然后又消失在大自然的背后。日本的“物派”代表藝術家關根伸夫說過環境藝術的重要性在干藝術的宗旨并非完全是白我表現的主觀藝術行為,包括地域、居民與環境的特殊關系,是客觀的藝術。所以,我們應該在公共藝術中強調使人的理念融入自然,而不是與自然對抗。因此,在城市環境中,我們也理應強調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的和諧共融,提高城市公共藝術的格調,開發公共藝術更多的存在方式,使公共藝術作品在城市中形成獨特的一個公共藝術空間,加強與大眾的交流,起到連接大眾與藝術之間紐帶的關鍵作用。 五、公共雕塑在城市中的美感體現
美的事物具有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性,給人以親和力,藝術品給人的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是一種潤物無聲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語言,發揮著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作用。公共雕塑藝術作為人的一種生命本真的藝術活動,不僅能滿足都市人的審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素質,關注心理健康,而且能深入公眾生活,調節公眾心態,協調公眾關系,引導公眾文化,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F代公共雕塑作為時代、社會、文化和藝術的綜合體,賦予城市環境空間以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質量。在如今發達的科技社會,要著重加強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化,潛移默化地加強都市人在生活中對美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人對自然、以自身的認識和反省。[6]
結語
新的時代應該追求的是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經濟與文化的平衡、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雕塑家應面向這樣的一個新的生態學時代,加強生態價值觀強化城市生態文明,為大眾雕塑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態空間,使人的精神生態與自然生態同樣和諧,引導人去追求一種美的人生境界,獲得一種詩意的都市棲居,實現公共雕塑藝術對人的終極關懷,并且真正達到城市設計的互動。通過探索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新的表現方式,對公共藝術與城市建構、公共空間、公眾之間的關系稍作了一些分析,肯定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應做到能夠恰當地反映市民情感與城市精神,彰顯城市的文化特質,體現城市的精神形象與性格,并承載公眾的理想與需求,做到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的相融相生。希望這些探索能對我國未來城市建設中的公共藝術設計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溫洋.公共雕塑[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3]鮑詩度,王淮梁,黃更.城市公共藝術景觀[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4]翁劍青.城市公共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5]郝衛國.公共藝術與公眾參與[J].雕塑,2004(06).
[6]崔軒成.街頭公共裝置新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作者簡介
陽昊辰(1979.9—),男,籍貫:廣西桂林,本科,助教,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雕塑藝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7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