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高盛的生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興軍
金磚國家的出現,無論是創造了這個概念的經濟學家與投行,還是概念中的成員國本身,取得共贏的結局都不值得懷疑。
2011年4月14日,“金磚五國”的第三次峰會于美麗的海南三亞舉行。在“展望未來、共享繁榮”的主題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以及去年主動加入的南非的主要領導人發表了聯合聲明《三亞宣言》。至此,“金磚國家”的概念已正式走過了十年歷程。
也許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十年前不會想到,他的一個《全球需要更好的經濟之磚》報告會在十年里受到非比尋常的關注。在他2001年的這個報告里,曾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構成的單詞BRICK(意指磚頭)形象地描述四國為金磚國家。
根據吉姆•奧尼爾的這份報告,高盛公司在題為《與BRICKs一起夢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報告中預言:BRICKs將于2050年統領世界經濟風騷,其中:巴西將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經濟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于2027年超越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中國很可能會在2041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樣具有前瞻性的預測,在今天回顧起來仍感石破天驚,但也略顯保守。分析人士皆稱,高盛的上述預測,大都會實現,而且會提前。隨著金磚國家在國際事物所起的作用日益明顯,吉姆•奧尼爾與高盛的名字也逐漸叫得更加響亮。
實際上,對于第三世界國家的稱呼,曾經很令發達國家頭疼。從欠發達國家(LDC)到發展中國家,從新興市場國家到金磚國家,發達國家以及跨國的投資公司可謂頗費腦筋地給第三世界國家冠名。通過這種形式,除了兜售一種能被第三世界欣然接受的概念之外,對于前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推銷他們的“產品”――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等在內的一切可以從第三世界崛起中獲益的產品。
顯然,高盛成功了,摩根士丹利成功了,發達國家也成功了。這種成功比把肯塔基炸雞改為KFC還要高明,金磚國家通過自身的發展甚至讓高盛看似遙不可及的預言顯得保守。
從金磚國家的生產要素與國情來看,高盛的預測只是具有一些前瞻性的判斷,并無太多獨到之處。但其炮制的金磚國家的概念,卻為各國的合作共贏創造了一個合適的由頭。如果說高盛最初只是想打開新興市場國家的一扇窗口的話,那么金磚國家則是在這個窗口的基礎上覓到了各自發展的捷徑。
全球化的時代,已經不再是冷戰時期的合縱連橫,而是源自不同土壤的共贏籌謀。高盛在特定時期恰好充當了實現這種共贏的催化劑。
金磚國家雖然在方方面面存在差異,但其成功也絕非偶然。成員國皆有著不可替代的共同之處:人口眾多,國土遼闊,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而在相對漫長的發展初期,速度均不盡如人意。而當自由市場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來臨,金磚國家的潛力轉化為發展的契機就不難想象。
近期中國社科院預測,到2015年,金磚國家(不含南非)的GDP總量將從2008年占世界的15%增長到22%,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同時四國的GDP增量也將占世界增量的三分之一。作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也是發達國家兜售的概念)的結合,金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有很多相似之處,對許多國際議題立場相近,對改革現有世界政治經濟體制、建立更為平衡的全球治理體系有共同的要求。這些共同的利益和相近的立場被各國認為是凝聚在一起的向心因素。
看看歐盟,看看東盟,看看種種因共同利益與訴求的聯盟,世界發展的趨勢正逐漸向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過度。金磚國家的出現,無論是創造了這個概念的經濟學家與投行,還是概念中的成員國本身,取得共贏的結局都不值得懷疑。
作者系本刊編輯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53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