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境催生新視點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近年來,在我們黑龍江省電視新聞媒體中“關注民生”系列的電視節目占據了很大比例,例如《新聞夜航》、《幫忙》等欄目。民生新聞也成了媒體和百姓的關注焦點。本文主要論述這一新的社會環境下催生出來的媒體新視點。
關鍵詞:新聞媒體,社會環境,選擇,民生新聞,新視點。
嚴格來說,民生新聞并不能算是一種新聞種類,它只是電視媒體在新聞關注中產生的一個新的觀察視點。原來的新聞媒體主要是作為國家輿論導向的傳播,關注目光更多的是停留在上層,對國家方針政策的報道,對地方行政規劃的宣傳,而很少將新聞鏡頭直接對準生活的最基層,或者說是底層百姓。
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新聞傳播及民主政治建設各方面得以明顯改善,新聞傳播新媒介大量增加,并且不斷向國外同行學習,新聞媒體因而獲得了較以前更多的自由和經驗。適時的選擇對于新聞事件報道的最恰當的視點,以期對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做一個全方位的深入報道。許多新的新聞價值觀念、新的新聞報道題材、新的新聞報道形式開始逐漸出現,其中也包括民生新聞的出現和興起。在民生新聞的采編過程中,記者和編輯們的新聞價值觀開始回歸“民生”和“百姓”,強調新聞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去選擇和解讀新聞事實。
民生新聞之含義、作用及反映對象
所謂民生新聞一般是指與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態緊密相關的社會新聞。但從學術角度上,有的傳播學者并不認為民生新聞是一個嚴格意義上具有獨立內涵的新聞學概念,因為廣義地說,所有的新聞都是為了民眾和民眾關心的,因此,都應該是民生新聞。也可以說,民生新聞的視點選擇是時代的產物,更是“受眾為主導”的市場的必然選擇。民生新聞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固有的新聞價值觀,也使得媒介的新聞選擇視點出現了很大的突破和改變。
“民生新聞的增加,體現了黨和國家政府“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國家發展政策,這也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保?)民生,關注民情、民意,聚焦社會熱點,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可以說,充分體現了新聞媒體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和時代風貌。新聞媒體在當代一改往日的“高高在上”,把鏡頭對準百姓的日常生活,積極發揮了媒體在國家與人民之間的紐帶作用。
黑龍江省的許多電視新聞媒體在溝通國家與百姓關系、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像《新聞夜航》、《幫忙》等欄目,還有許多電視頻道的其他節目,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及時為百姓解決了難題,也以此提高了百姓自身對于媒體的關注,可謂雙贏。
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性上來看,民生新聞更多的關注在普通居民上。普通百姓作為話語權上的弱勢群體,在生存、生活、生計等方面遇到的問題自然不會少。有時求助于政府不如求助于媒體,一些機構在許多問題上相互推諉,致使百姓有苦無處訴,有難無處求。而機構最怕的就是媒體曝光這種事,所以一聽說媒體要來,馬上和顏悅色,解決問題。從這種現象,一方面能看到媒體對于職能單位的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的官僚現象和瀆職現象的存在??梢哉f,民生新聞已經成了百姓最愿意看的節目之一,成了反應民聲、讓政府了解民情的一個絕佳的窗口。
民生新聞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1.民生新聞題材的庸俗化、低質量。
民生新聞經過幾年的不斷發展,在取得了相對穩定和固定的模式之后,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對民生問題的報道涉及了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之當代傳媒對于娛樂性、收視率的一味追求,個別的民生欄目在實際運作中大放噱頭,肆意炒作,主觀上迎合了觀眾的娛樂需求,“片面追求媒體效應從而忽視了新聞本身的質量和價值”(2)。這種媚俗和趨同導致了民生新聞的質量和內容逐步“走低”。
2.民生節目的“撞衫”現象嚴重。
我們在反映民生問題時,常會遇到相似的問題和雷同的情況,但是很多反映家庭問題的節目的出發點不是在報道事實,解決問題,而似乎是在“炒作”。更離奇的的是,內容類似的節目出現在許多不同的相似欄目中,讓觀眾有被看的疲憊不堪。這種節目制作上的“撞衫”現象,帶來的后果就是欄目缺少新意,乏善可陳,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
我們要看到,民生新聞目前畢竟是處在一個視覺娛樂至上的時代,在此新的社會環境下,有娛樂可以,但關鍵要看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娛樂品位。“新聞媒介本身具有專屬引導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人們對現實的關注視角。”(3)民生新聞要真正走進百姓,走進百姓的喜怒哀樂,把話筒真正的交到百姓手里,讓百姓說自己要說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還原事實的真實面目,給真相一個交待。
對民生新聞的報道還要注重新視點的選擇。民生類新聞可以是瑣碎小事、鄰里糾紛,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引導??梢远鄰拿裆嵌冉庾x國家政策法規,關注經濟發展形勢,擴大通俗類民生節目的空間,將法制、社科等欄目民生化、通俗化、特色化,從小民生中看到大民生,從小趨勢中看到大思路。同時,要把民生新聞的報道放眼全局,又要讓深植本土,找到構建和諧社會與民生共同的接入點。圍繞教育、醫療、住房等相關視點選擇好切入的角度,深入報道相關民生問題的由來、現象、體制原因等內容,從根本上探討民生問題的根源,以謀求下一步的解決方案,使民生新聞的報道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
當然,對民生新聞的報道還要積極探索并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從發散角度展開思考,開辟新戰場。同時充分發揮客觀公正的傳播職能與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同時,肩負起社會監督與維護社會正義的職能,真正讓新環境下的新視點成為媒體的新武器,造福于民。
參考文獻:
(1)程瑤 李麗梅《民生新聞的魅力“三要素”》
?。?)柳志華 《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空間》
?。?)李學東 《試談如何做好電視民生新聞 》
作者簡介:孫金瑩,女,1977年6月出生,黑龍江省北安市人,現任佳木斯電視臺編輯、記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64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