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發展中國家海外投資研究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曦

 ?。壅?要]傳統的跨國公司理論范式的核心是建立在壟斷優勢理論基礎之上的,但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形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陸續走上了海外并購的道路,導致了傳統理論的解釋乏力。理論界開始關注以尋求創造性資產為目標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理論勢必對今后跨國公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坳P鍵詞]創造性資產;跨國公司;發展中國家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3-0074-02
  
  根據投資的動機,約翰•鄧寧將對外直接投資分為4種類型:自然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效率尋求型和創造性資產尋求型。其中前三種是資產利用型投資,以傳統的直接投資理論為代表,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全球擴張已有壟斷優勢。最后一種投資是資產擴大型投資,其目的是通過直接投資來獲得創造性資產,維持原有的競爭優勢的同時獲得新的優勢。在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下,創造性資產取代了自然資源和勞動力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創造性資產尋求型投資成為了跨國公司主要的對外投資類型。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說,創造性資產的獲得更加有利于他們迅速的成長,并占據產業內的優勢地位,所以他們越來越傾向于投資能提供創造性資產的區位,在全球范圍內利用、獲取和配置創造性資產。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創造性資產尋求型的投資越來越多,本文將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對創造性資產在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現狀做一概述。
  1 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理論的發展
  經典的跨國公司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對外投資的企業必須要擁有壟斷優勢,對外投資的過程即是利用壟斷優勢,獲取國際市場利潤的過程。但這種分析范式顯然很難解釋發展中國家的逆向投資行為。因為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從來不曾有過壟斷優勢,甚至不具備寡占優勢。面對發展中國家FDI迅猛發展的現實,學者提出了種種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理論。
  (1)小規模技術理論。哈佛大學的威爾斯教授提出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小規模技術理論。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來源于適合小規模生產的技術。這些小規模技術包括小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種族和文化相似性優勢,低價格和接近市場的優勢。該理論很好的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往往投資在地理位置相近、生產條件相似的國家的原因。
  (2)技術地方化理論。英國經濟學家拉奧在對印度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和投資動機進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關于發展中國家技術地方化理論。他認為,即便第三世界跨國公司的技術特征表現在小規模標準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等方面,但這種技術的形成卻包含著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動。企業的技術吸收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不可逆的創新活動,這種創新往往受當地的生產供給、需求條件和企業特殊的學習活動的直接影響。與前人相比,拉奧更強調企業技術引進的再生過程,即欠發達國家對外國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種被動的模仿和復制,而是對技術的消化、改進和創新。正是這種創新活動給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
  (3)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英國的坎特威爾教授和他的學生托蘭剔諾提出了第三世界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并沒有很強的研究與開發能力,主要是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掌握和開發現有的生產技術。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受其國內產業結構和內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在產業分布上,發展中國家由自然資源開發型的縱向一體化逐步過渡到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為主的橫向一體化。該理論較為符合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狀況,如我國臺灣的跨國公司在半導體、計算機領域,韓國、中國香港企業在軟件開發、電信技術等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國家和地區對發達國家的投資也表現出良好的競爭力。
  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動機。這些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解釋具有競爭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到更窮的國家投資比較有說服力。但是現階段,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最明顯特征是大量的FDI流向了發達國家的市場,即通常所說的逆向流動。上述理論對這種行為的解釋就難以繼續。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創造性資產的跨國公司理論引起了學界的重視。
  2 創造性資產的概念的提出
  創造性資產概念最早是鄧寧1993 年在《跨國企業和全球經濟》一書中提出的。鄧寧將資產分為兩種類型:自然資產和創造性資產。自然資產是自然界產業的結果,包括自然資源和未經培訓的勞動力。創造性資產是在自然資源基礎上,經過后天努力而創造出來的基于知識的資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創造性資產可以是有形資產,也可以是無形資產(包括信息存量、商標、商譽、技能、態度、才能、組織能力、制度文化等)。這些資產體現在個人和公司之中,并且有時由于公司和經營活動的聚集而得到加強。UNCTAD(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定義與鄧寧的相似,創造性資產是公司創造財富和形成競爭力的關鍵資產,所有的創造性資產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基礎:知識。
  回顧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可以看到,從斯蒂芬•海默1960年提出壟斷優勢理論以來,一個被廣為接受的理論核心就是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優勢是知識和技能資產,對外直接投資就是轉移中間產品,即包含在企業競爭優勢中的知識,不論這種知識是技術,還是生產、營銷及其他形式。如約翰遜強調技術本身的優勢,提出了知識資本的概念,認為壟斷優勢主要來自于對知識資本的占有和使用。凱夫斯提出核心資產優勢,核心資產在內容上包括了工藝設計或設計專利、技術訣竅、商標和品牌、營銷能力和產品差異能力等,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下,這正是企業對外進行投資的真正優勢所在。斯塔福得、威爾士等學者將組織管理優勢從核心資產中獨立出來,主張跨國管理和組織能力是最重要的壟斷優勢。從這些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創造性資產的影子:以知識為基礎的后天開發的資產是競爭優勢的來源。
  3 從創造性資產角度的研究進展
  鄧寧在1998年發表的《區位和跨國企業:一個被忽視的因素》一文中指出,在過去的10年中,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動機的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創造性資產尋求型FDI的快速增長,這時FDI較少地強調利用既有的所有權特定優勢,而更加關注通過并購新的資產,或與外國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來擴展自身優勢。這種FDI與早期的自然資源尋求型FDI有相似之處,但它們在區位選擇上卻有很大的不同。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可以利用的創造性資產,如技術知識、學習經驗等能力主要集中在先進的工業國家或較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作為FDI形式的兼并收購不斷增強很好的證明了創造性資產尋求型FDI的增長。根據UNCTAD1997 年的統計,在1985―1995年,有55%~60%的FDI流量是以并購形式完成的。這些并購大部分集中于北美、歐洲和日本,主要集中于知識和信息密集部門。2006年對中國FDI研究發現,將近半額的FDI流出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戰略性資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創造性資產尋求型FDI的研究,出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4 基于發展中國家的理論
  基于發達國家的創造性資產理論并不具有典型的意義。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處于優勢地位的公司最起碼具備兩種選擇:一是向發展中國家投資,二是向發達國家投資。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并繼續利用他們的優勢地位無疑是首選。所以創造性資產的尋求動機對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說并不是十分迫切,但對于發展中國家卻不同。

  Kumar在《全球化,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轉移:發展中國家的沖擊與展望》一文對正在興起的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創造性資產尋求型FDI進行研究,發現在過去的10年中,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跨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的FDI增長迅猛,而且這些來自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跨國公司通常利用對發達國家的FDI來增強它們的非價格競爭力。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公司對欠發達國家的FDI則主要是為了增強它們的價格競爭力。這些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跨國企業將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作為建立品牌,獲得新的生產技術和更大分銷網絡的捷徑。這種意圖典型地表現在它們對發達國家公司的建設性并購及與當地供應商和顧客之間建立的“關系網絡”方面。
  Ping Deng在《為什么中國企鵝在國際擴張中趨向于獲得戰略性資產》一文中,利用了制度的角度,并以中國為例,具體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國際擴張的國內制度因素。他把制度因素分為國家層面和組織層面,并構建了一個分析框架?;谶@個框架,提出了四種假設條件,并認為這些條件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國際擴張的行為呈正相關關系。①跨國公司對政府制定的國家發展戰略反映積極程度,對利用政策優勢的積極程度。②國內的制度環境限制程度,在國內獲得特定優勢的困難程度。③企業制定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目標的明確程度。④國內公司從流入的FDI學習積累經驗的多少。
  以制度的角度來研究跨國公司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視角,但這篇文章中,作者把制度的視角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相結合,就顯得比較有新意。以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來做實例,也比較具有說服力。
  Tai-Ning Yang 和Chuan-Lin Kang兩位臺灣學者同樣以一個比較新穎的角度來研究了戰略性資產的問題。他們主要是通過了臺灣當地的跨國公司,研究了尋求創造性資產的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互動關系,并且研究了子公司與當地制度的嵌入程度與這種互動關系之間的影響程度。在文章中,他們發現尋求戰略性資產的子公司的自主程度和子公司所擁有的戰略資產的數量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子公司和東道國環境的嵌入關系是一個影響變量。他們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意義,對于有意尋求創造性資產的跨國公司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如何布局各個子公司的關系,如何協調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間的關系,他們給出了有益的探索。
  5 研究局限及啟示
  從總體上來說,尋求創造性資產的跨國公司理論是對壟斷優勢理論、產品周期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一種發展和延續。但是通過上述的文獻回顧,我們不難發現,現有的相關理論并不是很全面。
  文獻大量集中于研究跨國公司尋求創造性資產的動機,很少研究這種尋求活動的效果如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比如為了獲得知識外溢效應的戰略布局是否切實的獲得了技術。這方面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從動力和效果兩方面充分的論證,才能切實對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有指導意義。
  隨著知識和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大型跨國公司并不只是局限于制造業,服務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相對于制造業更加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如何尋求服務業方面的創造性資產,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將是一個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吳先明.跨國公司理論范式之變:從壟斷優勢到尋求創造性資產[J].世界經濟研究,2007(5):64-68.
  [2]吳先明.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創造性資產的分析視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9):52-57.
 ?。?]劉杰.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與跨國經營[J].中國統計,2005(8):58-59.
 ?。?]王冬.基于企業競爭優勢的國際化方式選擇[J].華東經濟管理,2008(8):102-105.
 ?。?]姚建敏.鄧寧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的最新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9-22.
  
  [作者簡介]陳曦,男,暨南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2008級碩士研究生,國際貿易專業,研究方向:國際投資與產業結構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799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