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如何弄潮跨國并購浪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郭 婧 武心遠 涂 銘
摘要:在最近的跨國并購浪潮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加入了這一滾滾大潮。這次浪潮的現狀是否適合中國國情呢?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的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發人深思.
關鍵詞:跨國并購、風險、整合
一、 跨國并購的含義
并購(Merger & Acquisition),是兼并(Merger)與收購(Acquisition)的總稱。所謂兼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組成一個新公司的產權交易行為。所謂收購(Acquisition),是指一公司以一定條件,取得另一公司的大部分產權,從而處于控制地位的行為,收購包括收購資產及收購股份(參股、控股、全面收購)??鐕①徥瞧髽I國內并購的延伸,是跨越國界的兼并與收購活動。
二、跨國并購的特點
跨國并購行為日益趨向全球化
跨國并購市場資金雄厚,金額龐大
跨國并購中“小魚吃大魚”的現象層出不窮
敵意收購活動保持活躍態勢。
礦業,能源及自然資源企業是當前跨國并購熱潮中的頭號目標。
越來越多的私人直接投資基金從事跨國并購。
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逐步增加。
三、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情況分析
1、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動因分析
英國著名專家坎特威爾教授與他的博士生托蘭惕諾共同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缺乏較強的研發能力,主要利用特有的“學習經驗”和組織能力,具有的競爭優勢在于現有技術與當地市場供求關系、企業學習能力的有效結合,在于對技術的創新性吸收。我國企業在開發新技術方面還比較欠缺,應依靠對現有技術的吸收與創新,以技術差異化和本土化來實現跨國經營。[1]
從市場的角度而言,國際市場對于中國企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中國加入WTO 之后,必須把自己的價值鏈放到全球價值鏈中,與全球資源進行整合,讓自己融入全球化。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可以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并購可以是企業獲得更優秀的自然資源,市場資源和技術支持,在企業內形成一種有力的競爭優勢。
從宏觀層面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資源稟賦條件的逆轉。經過20 多年改革開放,龐大的國家外匯儲備再加上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支持,中國財富增長很快,儲蓄存款大量增長,企業積累的資金也高速增長,可以說中國已具備向國外大量投資的資源條件。[2]
2、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風險
政治法律風險: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國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機構。但管理重點、標準及程序各不相同,給跨國并購帶來麻煩。使并購案耗費時間長,費用大。要受到一些與收購公司有關的相關法律制約。主要有:一是有關反托拉斯法,二是勞工及環保規定。美國、加拿大也先后設立了專門機構來審查外來的收購活動。單寶教授認為,發展中國家一般不太歡迎外國企業收購本國企業,尤其反對收購狀況良好的企業,它們擔心外國公司對當地企業的收購會減少競爭,增強外國公司在本國的壟斷地位或導致本國經濟利益的讓渡。[3]
決策風險:跨國并購是一種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也是公司發展的戰略行為。如果高層決策人對本公司整個發展戰略沒有一個清晰的框架結構和清醒的認識,機會主義心理或出于盲目跟風,在毫無準備之下就卷入并購浪潮,都很容易出現決策上的巨大風險。尤其是我國國有企業在海外進行并購時,往往不只是出于經濟利益的需要,還包含有處于政治方面的考慮,這無疑給跨國并購的成功與否帶來了決策風險。
金融財務風險:跨國并購中最常見的金融財務風險就是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當國際利率發生波動時,目標公司的股票,債券的價值也就發生波動。當目標公司的價值以所在國貨幣標價且該種貨幣利率趨于下降時,其股票、債券的價格就會上漲,這時并購一方就可能遭受支付更多資金的利率風險損失。當目標公司所在國貨幣相對于并購方本幣趨于升值時,并購方也可能要支付更多本幣,如果融資貨幣是目標國貨幣,則會增加融資成本,因而可能遭受目標國貨幣升值帶來的風險損失。[4]
目標企業的資產評估和定價風險: 合理地估計目標企業的價值,作為成交的底價,這是收購成功的基礎。如果不能獲得目標企業實際經營、財務狀況的真實資料,就會形成收購的估價風險。
反并購和被動并購的風險: 有的目標企業會對并購行為抱不合作的態度,采取一切可能的反收購措施。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良好,往往會有數個企業進行競購,抬高收購價格。這些都形成了并購中的風險。
并購整合風險:并購后對企業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整合是并購成功的關鍵。否則就可能出現規模不經濟,甚至并購失敗。因為資產負債和經營管理的整合失敗而出現的風險叫經營管理風險。而對并購后企業的人力資源、企業文化整合不當而產生的風險叫文化整合風險。[1]
技術信息風險:技術風險。如果目標公司是技術潛力很大的公司,并購涉及到專利技術的轉讓及保護問題。信息風險。信息不對稱,往往會使并購盲目進行。如果對目標企業不了解或目標企業故意隱瞞某些信息,往往會導致錯誤的并購。
3、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浪潮中的誤區
不清楚通過并購到底要獲取什么。例如TCL的海外并購,把規模、技術、品牌、市場都作為自己并購的目的,而沒有體現出自己的戰略特色。相比三星成功并購后實現了技術上的飛躍,我國的TCL卻深陷在漫長而痛苦的消化海外并購的過程中。
把低成本收購作為迅速擴大國際化規模的目標??鐕①彶⒉皇侵粸榱俗分鹌髽I規模的增長,更不能只是追逐并購成本的節約,不能因為看到收購成本低就忽略收購的真正價值。而是要考慮該并購是否與企業的戰略目標相一致。
把“一步到位”當作收購的目標。即通過國際化的大企業,迅速提升自己在技術、品牌、市場、渠道等各方面的實力?!耙徊降轿弧钡貙崿F成為國際大企業的夢想。
把占領國際市場作為并購的目標。中國企業往往過于關注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忽略了被收購企業所在市場的競爭難度。收購后在國際市場的長期虧損使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海外并購戰略目標的失誤。并購戰略的不正確使有些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失利。例如海爾,我國家電業巨頭,是進軍國際市場的開拓者,最早在美國建立了自己的工廠,確實是令中國人精神振奮的創舉。卻一直虧損,雖然給海爾帶來了一些名聲,但是真正的品牌是靠盈利來打造的。
四、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應注意的問題
鑒于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存在著諸多風險和問題,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在并購中應注意以下五個問題,以求得各方面資源的有效利用。
1、重視國際化并購中國際市場運作與國內市場運作的差異,集中優勢資源完成整合工作;
2、跨國并購準確把握好內部和外部時機,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爭取最佳經濟效益;
3、學習并運用國際流行金融工具和手段,將現金方式與定向發股、股票支付等方式結合運用,降低并購的風險和成本;
4、提高跨國經營管理能力,掌握生產和經營的核心資源,選拔和培育一批熟練運用國際商業規則、人文環境、法律法規的國際化人才,大力提升企業本地化進程,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5、按照“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方針開展跨國并購,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目標市場拓展,根據自身實際條件,逐步擴大海外并購規模。
作者單位:郭婧 武心遠,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世界經濟系;涂銘,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市場營銷與旅游管理系
參考文獻:
[1]廖運鳳.中國企業海外并購[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6. 165-166.
[2]王艷.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3: 131-132.
[3]單寶.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熱中的風險因素及其規避措施[J]. 生產力研究,2007,3: 121-122.
[4]廖運鳳.中國企業海外并購[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6. 63-65.
?。ň庉?雨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86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