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角度的企業技術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郝麗娟
摘要:企業技術創新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發明成果的商品化,為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承擔一定的責任。政府在企業技術創新中起著重要作用,不但為其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以及培養創新人才,還提供了資金支持,但現在仍然還存在著一些缺陷,這就要求政府在企業技術創新中不僅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還要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政府;企業;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1-0049-02
一、政府在企業技術創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ㄒ唬┱疄槠髽I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政府不僅直接推動制度創新,還通過制度創新來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完善的政策體制環境是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的可行保證。首先,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企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法律基礎和保障。另外,企業的技術創新還需要國家制定鼓勵其財稅等優惠政策。無論是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制定各種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優惠政策,還是進行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這些改革和制度創新都離不開政府。
(二)政府為企業技術創新培養創新人才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都在調整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創新型人才則是我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人才培養新目標,高等教育必須擔負起培育企業家和創新人才的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執行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政府為培養科技人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教育投資。中國政府把教育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事業,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2005年,全國教育經費為8 418.84億元,比上年的7 242.60億元增長16.24%。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5 161.08億元,比上年的4 465.86億元增長15.57%[1]。二是加強科研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理工科大學、科學技術院和科學工業園區的人才基地作用。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規模適當、學科綜合和人才匯聚的高水平大學,要充分發揮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ㄈ┱谝欢ǔ潭壬蠟槠髽I技術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
我國政府為了給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投融資環境,促進中小企業更健康快速地發展,1999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自1999年設立創新基金至今,全國有兩萬多個中小企業申請創新基金,其中近5 000個企業獲得支持,創新基金共投入30多億元[2]。另外,創新基金是非營利性的基金,它不以自身營利為目的,而是通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總量增長做出貢獻以及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作為回報。
二、政府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缺陷
?。ㄒ唬┢髽I技術創新環境不完善
從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看,一是我國尚未形成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系不夠完善,部分企業尤其是部分國有企業依賴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其技術創新的意識不強;二是高技術產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科研基礎薄弱。2001年,我國全部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1%,不足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科技投入的明顯不足,造成了我國高技術含量的科研成果較少,目前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占全部專利申請量的比重不足20%,無法滿足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3]。從高技術產業企業內部環境看,企業還沒有建立良好的技術創新機制,尤其是人員的激勵機制和經費的投入機制。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進行科技開發的財稅政策和信貸政策,但由于貫徹落實沒有完全到位,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并沒有充分調動起來。2001年末,我國大中型高技術產業企業中,有獨立科研開發機構的企業不足1 500家,絕大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組織仍處于一種分散狀態,很難開發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4]。
(二)政府為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而出臺的一些優惠或扶植政策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
中國政府對企業和企業家過度的管理,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是阻礙“自主創新”發展的主要原因。所以說,政府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雖然也出臺過一些優惠或扶植政策,但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例如,政府支持的IC技術開發,以及AVD、EVD技術開發,還有HDTV技術開發等項目,都沒有使這些項目或參與這些項目的企業得到健康發展,政府的支持反而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使人們的思想更加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急激升華,年初招標,年底就可以獲收,只能鼓勵企業弄虛作假,誰的臺詞說得漂亮,誰就勝出擂臺,因此,弄虛作假的行為到處橫流,1999年50周年大慶就宣布試播成功的中國HDTV高清晰度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現在已經時隔七年還在繼續試驗之中[5]。
?。ㄈ┊斍罢蚱髽I科研投入當中存在的逆向悖論
國內知名IT行業媒體《計算機世界》今年3月發表題為《誰在分食中國科技經費》的文章,報道了一些企業采取種種手段“騙取”政府科研投入的做法,其手段五花八門,典型如:一是和地方政府一起游說上級政府,將到手科研經費的相當部分瓜分,剩余小部分用于應付項目驗收;二是企業專門找與項目驗收的評審專家有利害關系的科研院所合作,以求驗收過關;三是虛構最終用戶。顯然,這是一個逆向悖論,政府向企業科研活動進行投入,目標自然是針對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但在實踐當中,由于投入模式的缺陷,使得政府的巨額投入反而流向競爭力偏弱企業的腰包里面,與初衷正好背道而馳[6]。
三、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
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創新,同時也意味著企業要增大技術研發經費的投入。目前,中國很多企業在資金方面基本上只能勉強維持生產,難以拿出更多的錢用于技術開發。并且搞技術開發轉化成商品的過程時間非常漫長,風險很大,沒有人愿意把有限的錢用來搞技術開發。政府必須在政策上,以及財力上給自主創新型企業更多的支持,企業才會有進行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ㄒ唬┻M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步伐
首先,我國政府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確?;A性研究的同時,大力促使更多的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或與企業聯合。鼓勵科技人員依靠科技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鼓勵科技人員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創辦高技術企業,促進高新技術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從而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其次,改革科技評審制度??萍柬椖康脑u審要體現公正、公平、公開和鼓勵創新的原則,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重大項目評審要體現國家目標。完善同行專家評審機制,建立評審專家信用制度,建立國際同行專家參與評議的機制,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擴大評審活動的公開化程度和被評審人的知情范圍。對創新性強的小項目、非共識項目以及學科交叉項目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持,注重對科技人員和團隊素質、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評價,鼓勵原始創新。另外,還要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要根據科技創新活動的不同特點,按照公開公正、科學規范、精簡高效的原則,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改變評價過多過繁的現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
?。ǘ┨岣咂髽I技術創新的能力
第一,我國政府要進一步深化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使企業真正成為投資主體、風險主體和利益主體,充分調動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二,政府要認真落實目前高新技術產業財稅優惠政策和信貸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技術企業加大R&D經費投入力度,使企業真正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第三,各級政府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產業發展重點,選擇有限領域或產品,在科研經費和產業政策上進行重點扶持,集中力量,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率先在高技術產業某些領域或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第四,政府要鼓勵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科研開發與技術創新本地化,調整技術引進的結構,加大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力度,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的能力,盡快改變消化吸收強度嚴重不足的局面,增強自主開發的能力,提高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ㄈ┻M一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識
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意識要求政府大力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風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大力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大力倡導敢于創新、勇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努力營造鼓勵科技人員創新、支持科技人員實現創新的有利條件。在這過程中,政府需要不斷推廣企業技術創新的典型,力爭在全社會創造出有利于企業增強技術創新的濃烈氛圍。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經濟的調解,使企業成為獨立的經濟行為主體,也使企業技術創新成為一個自行組織的過程,即在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內部,是由技術所引導的一個自行組織的演化過程,政府不要干涉也不能干涉。但是我們國家的市場機制還很不健全,因此,企業在技術創新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其外在環境進行規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表現在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政策、財力的支持來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自主意識。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Z].2007-01-02.
[2] 嚴義塤.創新基金路徑之辯[J].經濟,2007,(1):38-39.
[3] 高拓.中外科技投入情況比較(之二)――部分發展中國家科技投入情況及中外比較[J].河南科技,2004,(9):8-9.
[4] 谷文勇,陳勇,等.我國科技創新的現狀與發展對策探討[J].阿壩科技,2003,(2):12-15.
[5] 陶顯芳.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7,(1):61-64.
[6] 王凌峰.提高政府向企業R&D投入的有效度: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技成果,2006,(14):23-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04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