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投資新版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0年,投資中國的外企可能會面對一些挑戰,但更多的是不斷涌現的新機會。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率先復蘇,走出相對獨立的行情。這大大增加了中國市場在外資企業心目中的重要性,很多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縮減生產規模,惟獨在中國加大投資力度。
菲亞特與廣汽合資生產汽車引擎,百事10億美元投資西部,TESCO在日本、美國業務萎縮,卻加碼中國市場,范思哲關閉日本店鋪卻增資中國市場,大眾投資40億歐元擴大在華產能,等等。2010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加快,引進外資下降的局面將全面改觀,可能會出現一個外資涌入的小高潮。
吸引外資前景樂觀的另一個原因是,與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不同,中國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現松動。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汽車補貼均有外資或合資品牌入圍,外資的藥品企業和醫療設備企業也很可能從醫療體制改革配套中受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中國經營的外資企業真正享受到了國民待遇,而實際獲益多少取決于這些企業是否下了功夫,有沒有長期計劃,能不能爭得過中國本土對手。現在看來,大部分經濟刺激計劃至少會延續到2010年,家電下鄉甚至可能成為長期政策。長遠看好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應該有所打算,不再僅限于一線城市,及早布局二三級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配合國家的西部開發戰略、振興東北戰略,重慶、成都、西安、大連、沈陽、合肥等城市有可能成為2010年外資關注的焦點。而東南沿海地區制造業成本提高,也會提高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也許現在說外資制造型企業西部大遷徙還為時尚早,但2010年我們可能會看到些許外資內遷的苗頭。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外資機構對消費品行業的投資力度可能進一步加大。隨著相關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國內市場的放開,外資企業不再滿足于在舶來品如碳酸飲料和深加工產品如化妝品等領域的領先地位,而是沿著產業鏈向縱深發展。例如控股豆制品企業,傾銷外國大豆;布局畜牧養殖,穩定乳制品、肉制品的上游。2010年,肉禽蛋奶、啤酒飲料、個人衛生用品、造紙行業等都有可能成為外資投資熱點。
國家對制藥行業的保護也出現松動跡象,這給國外大型制藥公司提供了一些機會。最近的例子包括瑞士諾華8.5億元收購天元生物85%的股權。與國外相比,中國生物制藥企業仍顯稚嫩,但前景光明。外資機構對這一領域的投資可能在2010年快速升溫。
碳經濟目前在國際上成為吸引投資的熱門領域,混合動力汽車、新能源等板塊在政府鼓勵下在國外已經有了一些產業化實踐。2010年這些行業有可能成為外商投資的另一個熱點。國內新能源領域已經出現產能過剩,而整合低水平的重復投資正是某些外資機構的拿手好戲。
擬議中的國際板,很有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這是中國開放金融服務行業的一個顯著進展,可以看成是中國政府由金融管制逐漸向金融管理過渡的必經步驟。在國際板上市可以給有志于在中國長遠發展的外資企業諸多好處,包括較便宜的資金、長久的媒體關注、較低的溝通成本等等。對跨國公司最好的期待莫過于在中國大眾心里的地位由外來媳婦變成娘家人。
當然,中國反壟斷法的國際影響力逐漸顯現出來,商務部雖然沒有否決英博啤酒收購Anheuser-Busch、松下并購三洋的交易,但是都提出附加條件。中國已經隱隱成為繼美國和歐盟之后又一個世界性的反壟斷中心。2009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兼并數量大幅下滑,反壟斷法的影響并未完全顯現出來。隨著全球經濟復蘇,并購業務重新增長,未來幾年反壟斷法對國際間并購的影響將逐漸顯現。2006、2007年,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出現一股比較明顯的獨資浪潮,很多合資企業的外方傾向甩開中方合作伙伴單干。這一趨勢最近卻出現戲劇性的扭轉。金融危機讓外方重新認識到與中方合作可以合理降低成本,讓自己更具競爭力。以技術換市場在2010年可能再次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主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87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