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重繪普洱茶版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今年的云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云南省省長阮成發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為培育新動能,云南將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形成幾個新的千億元產業。其中,“綠色食品”牌將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圍繞茶葉、花卉、水果等產業,大力打造名優產品,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綠色革命”。
中國是茶的故鄉,云南更是世界茶源。從方向上看,作為“綠色食品”牌首當其沖的產業,茶葉搭載“千億云茶”戰略的順風車,在“三張牌”的未來版圖上,必然前景可期。
在歷史悠久的眾多云茶品類中,普洱茶的品牌影響力更是響當當,它不僅傳承著悠久的茶馬古道歷史文化,還是云南茶產業關鍵的組成部分。隨著“千億云茶”產業發展計劃的啟動,普洱茶產業將乘著綠色發展的東風再上新臺階。
守住普洱茶的“魂”——讓生態古樹茶園更加綠色
普洱茶在近幾十年的時間里開始風靡起來,成為飲茶愛好者的首選佳品,除了戴著“越陳越香”的光環之外,應該還有古樹生態茶園帶來的文化積淀。
一般來說,古樹普洱茶優于一般的普洱茶,源于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時光饋贈予它的豐厚內質。
首先,古茶樹生長環境遠離人類居住的地方,清幽純凈,沒有任何現代文明的污染,周邊地區植物的多樣性、原始性保存較好。古茶樹千百年來與自然和諧共生,自身已經具備了抵抗各類病蟲害的能力,無需使用農藥,沒有農殘的擔憂,更天然健康。
其次,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古茶樹枝干高根莖深,所需水分及營養都是靠樹根的自身去完成。它們生長的地方植被繁茂,枯枝落葉多,地面常年有一層厚厚的覆蓋物,土壤質地疏松、結構良好且有機質含量豐富,古茶樹的根部將這些自然腐殖質和地下深層土壤的養分都轉化為了自身的營養物質,因此古茶內含物質豐富,礦物質也相對較高,香高味濃。
作為云南普洱茶系列產品中的金牌產品,云南茶人自然對古樹普洱茶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格外珍惜。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臘縣易武鎮,是云南古六大茶山的核心區域,這里種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哈尼族等)在易武居住種茶。在清光緒年間,易武茶山曾是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商號、茶莊、店鋪林立,路橋、建房等各行業欣欣向榮。據說在產茶旺季,入山作茶者達數萬人,每天有五六百匹騾馬在易武集散,沿著官馬大道瑞貢進京,沿著滇藏大道進藏,沿著東南亞大道進入老撾、轉越南、走南洋等。
“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萬畝茶山萬擔茶”,就是當下易武古茶山的真實寫照。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逐漸滲入到這片古老文明的茶葉圣地,一些茶農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在古茶樹上噴灑農藥以提高產量,但更多的易武茶農為了守護世世代代與之相伴的古茶樹,自發地組織起來參與到古茶樹綠色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當中。
26歲的李潤,就于2017年9月份在老家易武鎮聯合了十九個90后,自發成立了“守山聯盟”。
“古茶樹是我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資源,如今我們這些年輕人逐漸承擔起了保護古樹的重擔。成立守山聯盟,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讓古茶樹在生態綠色的環境下自然生長。”李潤告訴記者,“只要是在我們聯盟內部的人,自家的茶園要保證不打一點農藥,不破壞古茶園自身的生態環境?!?
據介紹,加入“守山聯盟”的人必須要符合三個標準。第一必須是90后,第二必須是本地人,第三家里必須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
“現在聯盟內部就有2000多畝的古茶樹資源,每年能出產10噸古樹茶毛料,平均能賣到2000元每公斤,可以說古茶樹讓我們各自的家庭富了起來”李潤說。
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是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攸樂古茶山所在地,2018年全鄉共有茶葉面積2.84萬畝,產量1322.09噸,產值4362.89萬元。
在基諾族鄉司土村委會司土老寨村民小組,記者見到了村組長切木拉。2008年,在切木拉的發動下,攜手6個村民成立茶業合作社,目前,茶業合作社輻射全村寨,成員有12名。
為保護當地古茶樹資源,司徒老寨村民小組專門設立了村規民約。
“我們規定村里所有的古茶樹都不能噴灑農藥,嚴格按保護古茶園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的理念重在抓源頭管理,如有發現有村民違規用藥,那他家的茶葉在三年內都不會被收購,現在已有三戶家庭被列入了黑名單?!鼻心纠嬖V記者。
據了解,為了保證茶農經濟效益,村民小組還與當地茶科所、農科院合作以保證古茶產量,經過幾年發展,古樹茶提質增效效果非常好。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綠色食品處處長馮逆光告訴記者,為加快云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云南省人民政府于去年專門下發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云茶產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意見第一條就是嚴格保護古茶樹資源。要求深入開展古茶樹資源普查,全面摸清資源分布情況,建立古茶樹資源檔案庫。以集中連片古茶樹為核心,結合地理氣候、立地條件、產品特性、歷史傳統等因素劃定古茶園 (山)保護區域。由當地縣級政府制定專門的保護辦法,明確管護職責,對保護區進行針對性保護,對代表性植株實行掛牌重點保護。嚴禁對古茶樹進行移植、過度采摘,禁止砍伐茶園中生態樹木,保護古茶樹資源的遺傳多樣性與獨特性。嚴禁保護區內挖沙取土、破壞水源、開發建設、污染排放等行為,保護古茶園 (山)自然生態環境。規范保護區生產生活、產業開發等活動,減少對古茶園(山)的人為破壞。研究制定 《云南省古茶樹保護及開發利用條例》,規范古茶樹資源科學保護及開發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云南普洱茶因古樹茶而興,因古樹茶而揚名,雖然在全省630萬畝的茶樹面積里,只有90多萬畝古樹茶,但我們一定要把古樹茶保護好,用綠色生態的理念讓古樹茶對得起它的價格,讓古樹茶文化繁衍生息。”馮逆光說。 壯大普洱茶的“根”——轉變消費者對臺地茶的認知
古樹茶讓普洱茶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但從總產量來說,云南省90%的普洱茶原料都是來自于臺地茶。
臺地茶難道就不好嗎?顯然不是。
“經過近些年的綠色發展,現在云南的臺地茶大多已改造為生態茶園,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和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古樹茶和老樹茶產量少自然物以稀為貴,但是從理化成分與礦物質含量來看,古樹茶與生態茶各有千秋,不能簡單、武斷地講誰優誰劣、誰好誰差?!瘪T逆光告訴記者。
據介紹,從平均含量上看老樹茶的茶多酚、兒茶素、總糖、寡糖和鐵、銅、錳微量元素含量較臺地茶的高,而臺地茶在灰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黃酮及硼、鋅、硫、磷、鉀、鈣、鎂的含量上則高于古樹茶。
古樹茶收藏潛力勝過臺地茶,但是臺地茶收藏成本會低很多,并且臺地茶經過良好的制茶工藝和倉儲,不論是口感還是增值空間都不見得比古樹茶低多少。并且在全民重視食品安全的今天,現在種植臺地茶的大部分地區都已實施生態茶園改造,不噴灑農藥,不施化學肥料,建立生物多樣性立體復合園林,有一些有機臺地茶園已連續數年獲得歐盟有機認證。
目前,云南省許多五十年代、八十年代開辟的臺地茶園,經過生態化管理、疏林化放養,早已不是當年的灌木臺地茶園了。也就是說,今日的許多臺地茶園,經過幾十年的生長,早已長大了,有的已經接近喬木茶園,這些長大了的臺地茶茶園,品質早已大大提高,有的甚至接近古樹茶,早已不是當年臺地茶園的概念。
比如,景洪市周邊的許多生態化管理臺地茶園,樹齡已經幾十年,樹形接近喬木茶。這些茶園的茶,許多資深老茶人品嘗的結論是和古樹茶已經幾乎沒有差別,口感無限接近古樹茶。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云茶產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到2022年,云南省將實現茶園全部綠色化,并在此基礎上,全省有機茶園面積將達到 150萬畝以上?!瘪T逆光告訴記者,“對于實現茶園全部綠色化,省里以采取‘領證后補’的方式,對面積500畝以上,獲得國內外具有認證資質的機構綠色認證、有機認證的茶園,省財政分別按照每畝100元、200元標準給予茶園經營主體一次性補助。也就是說,未來云南省的臺地茶也將全部綠色化,并且有些茶葉還能達到有機標準!如果說古樹普洱茶讓專業的普洱茶愛好者有了更高的追求,那臺地茶則是推動云南普洱茶走進千家萬戶的基礎?!?
確實,真正支撐起普洱茶產業根基的,是臺地茶而非古樹茶,諸如大益、下關沱茶、陳升茶業等普洱茶企業,其主流產品也不是以古樹茶為標榜,卻被公認為中國茶葉市場上品質優良的產品。也就是說,即使在普洱茶茶類中,真正支撐起普洱茶市場脊梁和品牌價值的,實際上也是臺地茶而非古樹茶。
而我們常說的云南茶葉在歷次品質檢測中是全國農殘最低,品質最為優良的茶,說的也不是古樹茶,而是多次隨機抽檢的臺地茶。當然,要說臺地茶的品質優于古樹茶,那肯定還是不現實的,只不過需要轉變對于臺地茶認知的偏見。對于品質差,農殘高的認知已經不符合現在的臺地茶了,所以不妨做個感覺主義者,選擇好喝、安全、性價比高的茶。
保證普洱茶的“真”——從源頭狠抓普洱茶質量
雖然云南省普洱茶產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同時還面臨著諸如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企業品牌創建能力弱、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健全、三產融合度不高等問題。
記者采訪時發現,云南省許多古茶樹資源大多為農戶所有,大量毛茶茶農自行采制,生產加工不夠規范,省內外有數萬云茶經銷商、門店、網店,加之外省茶人、茶商直接到茶區定制采購,行業進入門檻低。
“現在有少數企業和商家投機取巧,濫用古樹茶、野生茶等概念,涌現大量‘傍名山古樹’的假冒產品,因此出現了質量參差不齊、真偽無法辨別、品牌難以樹立的問題,不但制約了茶葉企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地提升,更阻礙了全省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市場監管?!痹颇鲜∞r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勐海陳升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柳濱告訴記者。
同時,在普洱茶的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方面,陳柳濱還認為政府在種植、生產、流通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存在著一些疏漏,容易導致不合格的茶葉產品在流入市場前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而流入市場茶葉產品更是不能夠及時查明源頭、召回不合格產品以及追究相關責任人,這些都嚴重影響到全省合法茶葉生產企業的信譽以及國內外消費者對于云南茶葉的信心。
“普洱茶質量的關鍵在于生產端。為此,省里專門制定了《云南省茶葉初制所建設規范》,規范茶葉初制所環境衛生、加工工藝、操作規程、采收管理、購銷行為等,確保初制產品質量。推進茶葉初制所配備快速檢測設備,把好鮮葉原料質量安全的準入關。鼓勵茶葉初制所創新工藝,建立自身工藝體系。鼓勵茶葉初制所與專業合作社、茶農建立穩定供貨關系。推進茶葉初制所制定產地初制產品標識,賦標銷售,標明毛茶的鮮葉來源、加工工藝、品質特征等,并對生產銷售的初制產品負責。”馮逆光說,“并且在今年的第14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上,我們還要發布《云茶有機聯盟行動倡議》,搭建統一服務平臺,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統一提供生產管理技術、投入品和市場服務,推動生產和產品標準統一、區域品牌統一、包裝標識統一,以整體形象對外宣傳推廣,提高聯盟成員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綠色有機產品市場增值效應。”
在普洱茶市場流通層面,一直以來,因為普洱茶品牌多而雜,一些產品標注的生產年份、產地等信息,讓消費者真假難辨;個別生產經營者缺乏誠信意識,假冒侵權、以假充真、過度宣傳、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嚴重擾亂了普洱茶市場秩序,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既影響普洱茶品牌形象,也降低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為此,云南省農業農村部門還將聯合云南省市場監管局開展一系列舉措,通過規范普洱茶市場,有效實施全鏈條監管,把這塊“金字招牌”擦得越來越亮。
據了解,今年云南省還將圍繞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擴展品牌市場、創新金融服務、科技創新驅動等開展云茶產業綠色發展工作。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云南省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理念下,在“千億云茶”戰略的驅動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喝普洱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880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