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勇 掌握國際化主動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刊編輯部

  改革開放的30年,國內紡機企業無論從體制變化,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都不斷提高,中國紡機工業和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曲線的重合,二者有著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撐的關系,而紡機設備正是紡織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
  
  開放謀得話語權
  
  說起改革開放30年的變革與成就,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勇立刻提到“7月27日~31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的聯合品牌展會‘2008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會(ITMA ASIA+CITME2008)’,就是一個紡織機械行業發展30年的成就縮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紡機行業國際化的重大標志?!?
  此次展會是目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國際紡織機械專業展覽會。高勇說到:“30多年來,紡織機械行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并擁有了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C1TME)與ITMA亞洲展覽會這個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業內展會品牌的聯合,融合了東西方紡機行業發展的精髓,將中國這個龍頭市場置于全球紡機市場的中心,同時中國這個最大的紡機消費市場正逐步向世界紡機生產基地的角色轉變,我們也通過品牌聯合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這是我們不斷開放的成果之一?!?
  
  企業結構發生變化
  
  30年來,紡織機械行業企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外資企業逐步進入,民營經濟發展迅猛。高勇介紹到,1999年開始,國內改革開放環境利好,很多外資的獨資企業進入國內,獨資企業發展進入高速增長期。從這一年開始,紡機行業保持了8年左右的快速發展期,每年增長額都超過20%以上。這一時期,紡機行業國際化程度提高,需求量大幅增長,也是技術進步最快的時期。從1984年紡織機械工業產品實現貿易出口,到2007年,已經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值達到15.2億美元。2001年后,外商進入明顯增加,我國紡織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目前國際知名的紡織機械制造商幾乎都已到我國投資設廠,外資企業數量增長了60.71%,其比重已達我全部企業的17%,外資企業在我出口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2007年已達47%。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紡織機械生產基地。
  目前國有企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不過30%,目前國外獨資企業所占比例達到17%,產值不斷擴大,如瑞士立達,歐瑞康,特呂茨勒,不斷增加投資,擴大規模和產量,他們開始進入中國時是瞄準了中國市場,現在則是以中國為基地向亞洲市場擴展。
  
  規模不斷擴大
  
  高勇說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業獲得快速發展,產量已超過世界三分之一,出口量已達世界四分之一。擁有世界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規模和最完整的產業鏈,快速進步的技術優勢也逐步顯現。在此期間我國紡織裝備制造業為紡織工業提供大量裝備的同時,行業自我發展也取得史無前例的速度。與30年前相比,各方面都有著驚人變化?!?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218.60億元,發展到了2007年的500多億元。2006年,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統計的748個生產紡織機械的企業中,從業人數為17萬人,產品銷售收入510億元,實現利潤27.9億元。目前,我國紡織機械工業的生產規模、生產能力和產量已具世界生產大國。
  紡織機械工業生產企業按統計口徑遍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就有923家,而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的1978年,全國生產紡織機械產品的企業只有153家,企業數量增長了6倍。1978年,紡織機械工業的總產值只有8.27億元,而2007年紡織機械工業的總產值達到574.99億元,是1978的66倍。1978年,紡織機械工業的利潤總額是1407萬元,而2007年紡織機械工業的利潤總額是28.5億元,是1978年的20倍。計劃經濟時期,紡織機械工業產品出口到境外的途徑只有援外任務,沒有對外貿易的出口和換匯。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指引下,1984年紡織機械工業產品實現貿易出口,到2007年,已經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出口額由2000年的2.78億美元增長到了2007年的15億美元。
  
  新型紡機設備武裝行業
  
  與此同時,紡織機械工業的產品品種從單一到發展全面。紡織機械工業中的纖維生產機械、纖維加工機械、紗線與織物印染和后整理機械、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有3000多個品種,有上萬種規格??梢哉f品種樣樣都有,規格基本齊全。主要產品產量由2001年的34萬噸增長到了2007年的60萬噸;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紡機企業為紡織工業提供了2000多萬噸生產能力的各種化學纖維機械設備,提供了8000多萬枚各種纖維生產紗錠,100多萬臺各種織造機械,提供了近300多億米的印染和后整理機械,還有相應的非織造布機械、針織機械等等。正是有了這些技術裝備使我國化學纖維的2007年產量達到2338萬噸,占世界總量的57%,棉紗、棉布的產量均居世界之首。
  “十五”期間,紡機行業為紡織工業提供各種技術裝備60多萬臺(套),開發紡織機械新產品500多項。紡織機械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5.3%。
  在制造技術方面,全行業機械加工機床的數控化率達到5%,其中重點骨干企業達到8.27%。鑄造、熱處理和表面處理等一批新工藝、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不少企業采用PDM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實現了各種產品、工藝明細表計算機自動匯總和管理,極大地提高了技術管理的工作效率,從產品設計的源頭降低產品成本。
  未來,自主創新仍然是紡織機械行業的關鍵和主要任務之一。高勇補充道,發展的根本是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裝備制造業信息化則是發展的路徑。高勇談到已經設定的紡機行業“十一五”的發展目標:“提高紡織機械產品的技術水平。到2010年,為國內紡織企業提供的主要技術裝備中達到同期世界先進水平的占三分之一以上,并由自主開發的產品占50%以上。繼續擴大紡織機械產品出口。由滿足內需型向擴大出口型轉變,到2010年,爭取紡織機械產品的出口額占同期產值的30%以上,提高紡織機械的制造工藝技術水平。2010年,紡織機械行業裝備的數控化率達到10%以上。按照先進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科學化、綠色化和全球化標準,2010年,我國的紡織機械制造業能進人世界先進行業的行列?!睂Υ?,高勇顯得信心十足,他認為“將來的行業特征將由滿足內需型向擴大出口型轉變,在進口紡機設備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大約30億~40億美元),在保持全球最大紡機消費市場的同時(年均80億~100億美元),到2010年,我國紡機產品銷售額如果達到600億元,出口達到20億美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紡機制造基地?!?
  在技術創新率上,我們的企業仍然需要努力,要形成一個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良性循環。
  目前,國際公認的技術引進費與消化吸收費的合理比例是1:10,我國在1:2.6左右,日本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也引進技術,但只引進一套,消化吸收直至創新,引進和消化吸收的比例為1:12。
  同時,好的紡織機械不僅要有好的產品,好的質量還要創建自己的品牌、名牌,不僅在國內市場還要在國際上上立于不敗之地。高勇提出在新時期紡織裝備制造業的企業應采取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低成本、研發期短、生產柔性、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而將來行業規模的擴展將主要由新增企業為主向企業兼并重組為主轉變:新增企業數量的增長幅度將放緩,行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將加快,這種調整將以企業間的兼并重組為主。
  另外,提高紡織機械工業產品的機電一體化水平,要進行人才的培養使用并調動特別是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要實現政、產、學、研、用的相互結合,從過去的“聚而不合”和“合而不力”發展成為真正的合力。形成有合力的科技力量,變被動為主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435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