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的再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結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最新進展對國內學者在該領域的論述進行梳理,分析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本、收益與風險,并討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貨幣職能 金融體系 政策協調 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屬于國際金融的熱點問題。由構想落地到實踐后,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起步、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以及一段低迷期后觸底反彈的過程。在現階段有必要再度反思,以尋求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的更明朗思路。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
在我國資本項目管制和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達的情形下,人民幣由我國的主權貨幣發展為全球的主要國際貨幣必然是漫長且困難重重的過程。
現階段,人民幣國際化在中國政府的努力推動下已經取得初步進展。在國際貨幣的價值儲備層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開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人民幣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為1228.0億美元,在整體已分配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1.23%。盡管人民幣作為全球外匯儲備的占比還遠遠無法與中國的經濟體量相匹配,但這一數據足以顯示人民幣的國際價值儲備職能從無到有的重要成就。同時,中國政府積極采取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方式推動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的發育,至2018年3月末,協議簽署國家和地區達36個,協議的總金額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在交易與結算方面,截至2017年底,全球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份額為1.79%,而將直接投資、國際債券與票據等內容納入統計后的人民幣計價交易占國際金融交易的綜合占比達到了6.51%,人民幣的跨境結算已經具備相應的市場需求。
而在2010年,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使用還幾乎是空白的起點。現今,人民幣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盡管這一份額很?。?。因此,可以說,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上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所成效的。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評價
從上一部分人民幣國際化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人民幣國際化現階段實際的現實影響是不及人民幣國際化帶給社會的觀念沖擊的。人民幣國際化在現實中是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
我國選擇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整體思路是人民幣使用區域由國內到周邊區域再至國際化使用,人民幣由主要發揮結算職能到計價和價值儲藏以及投資職能,并在國際合作方面重點發力。
這種漸進式的國際化路徑首先將著力點放在了海外,國內的資本項目的管制以及匯率制度的調整與之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對國內金融體系的沖擊較小,有利于維持現有的國內經濟秩序。
但這種國際化路徑存在著相應的問題和矛盾。由政府主導的國際化進程面臨著國際市場預期波動以及市場套利等行為的檢驗。同時盡管人民幣國際化的著眼點在海外,其最根本的發力點還是會回到國內的金融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完善上,人民幣國際化又需要往更深處前行。而人民幣國際化的縱深化發展又會給國內經濟治理帶來更多的壓力。人民幣在國內與國際間更為自由和頻繁地流動,會使得中國人民銀行控制國內貨幣量的難度大幅提升,貨幣政策的效果理論上會被減弱。人民幣在國際上被更為多樣的主體大額持有,將會使得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降低。在監管層面上,人民幣在國際流動頻率的加大理論上將刺激圍繞人民幣的違法犯罪活動增多(諸如走私、制造假幣等),這將增大人民幣的監管成本。人民幣國際化的縱深化發展會給國內的金融體系的穩定帶來更大的壓力。
三、相關的建議
人民幣國際化在實踐中面臨著更為復雜而多變的國際金融環境,且深受具備國際金融話語權國家政治經濟政策的擾動。
本文首先給出的建議是,將人民幣國際化的重點放在國內金融體系的建設上。人民幣的國際化,在根本上還是取決于人民幣對于非居民的價值。而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以及兌換和流通的便利性取決于國內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步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建設。同時,更為健全和成熟的金融市場才能夠面對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制度變革的沖擊。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更為務實的政策調整。穩步推進跨境結算的人民幣化,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并努力發揮國際市場在其中的導向作用。此外,中國政府需要妥善處理同國際貨幣體系既得利益群體的矛盾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人民幣國際化對于降低中國企業的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海外競爭力以及謀求國際金融中的話語權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仍不可將犧牲國內政治經濟的穩定和打亂經濟發展的步伐作為代價。因此,防范國內金融風險,做到我國政治經濟政策的綜合統效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容忽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9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