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研究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面對國際化的趨勢,教育系統需要認真處理與迎接國際化帶來的挑戰。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性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必須充分消化與吸收國際化發展內涵,抓住國際化機遇,把握住國家政策提供的便利。國內職業院校制定的國際化發展計劃應做到有的放矢,迎合國際化需求與多元化需要,重視國外資源的引進,培養能力出眾、素質突出的國際化高質量人才。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國際化教育;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150-02
自步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和生活儀式。與之對應的是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教育系統不再受限于空間、時間的限制,帶給教育系統一輪新的發展挑戰。職業教育需要了解國際化發展前景,將開放性作為基礎原則,培育具備國際化素質、擁有國際化能力的出眾人才,這將成為今后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走向。當然對于國際化教育的定義,目前實際上所用的更多的是奈特的言論,也就是實現國家、教育層面的跨文化、跨國家的全球化教育。教學功能、目的漸漸變成了一個過程。
一、國內職業教育國際化情況
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人們漸漸意識到必須予以教育工作更多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夠凸顯教育國際化地位。因教育本身就有著國際化屬性,所以職業教育需要重視國際化理念的學習,借助成功的國際化合作項目拓寬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視野。優秀的職業教育理念、方法、教育模式能夠顯著提高國內人才培養質量。不過以當前的形勢來看,國內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存在很多的問題,諸如缺少系統規劃、被動國際化、為國際化而國際化、思路不清晰、項目曇花一現之類的情況非常普遍。其意味著國內職業教育國際化實際上仍停留在起步階段。
二、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原因
(一)符合國家發展要求
提高教育開放性實際上體現的是對十八大精神的貫徹。我們必須明確教育發展目標,也就是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才整體水平,步入人才強國之列。人才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與任務[1]。人才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改革開放的基礎性與先導性作用,結合經濟社會、職業教育需求,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能人才,為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提供智力、動力、技術層面的支持。
(二)順應區域經濟建設需要
區域環境對于經濟文化、人才需求的影響是非常突出的。不同地區對于技術人才的需要是完全不同的。舉例來說:我國東北地區以制造業為基礎,因此東北地區人才培養重點需要面向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制造業人才;南方地區則重視商業人才的培訓,因此需要將人才培養重心放在具有國際化商業頭腦人才培養方面。積極使用外資力量,用開放性國際化戰略優化外貿結構,堅持落實走出去戰略,推動國內經濟、文化、教育的和諧發展。
(三)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瓶頸的必要途徑
為了使國際教育能夠推進教育改革,為教育事業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擴大教育開放性。目前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化、增長均體現出了持續性特征[2]。這對高素質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眾多要求。與此同時,國內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職業教育從大生產環節過渡到了特色化發展階段。在骨干校與示范校建設的過程中,職業院校迎來了心理疲勞期,如何定位自己的發展,如何擴大自己的競爭優勢成了富有話題性的問題。因為缺少成功、成熟的模板去借鑒,讓職業教育陷入了瓶頸。對此我們必須打開大門,明確學習定位、學習對象[3]。將職業教育目標定位于國際水平,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能夠努力追趕,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四)契合優勝劣汰的選擇
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職業教育便成了富有開放性特征與服務型特征的領域。國內職業教育和國外職業教育的最大區別便是服務產品,國內職業教育服務產品不具備優勢,故在競爭中時常出現競爭不過的問題。在國內高校國際化交流越發頻繁的今天,國內職業教育還面臨著來自民辦高校、公辦本科的競爭。這一問題進一步凸顯了生源市場搶占的重要性。職業教育是否能夠拔得頭籌,搶占先機,需要做好人才的競爭準備工作。
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路徑
(一)把握機遇主動挑戰
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必須堅持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多層次、寬領域教育的交流與合作[4]。其體現的正是我國教育系統對國際化教育的追求與要求。在國內教育系統不斷增加投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與指標的過程中。留學生標準也獲得了相應調整。國際市場對能力出眾的人才有著旺盛的要求,幾乎全世界都十分欠缺高素質人才。人才培養需要將重心放在教育系統之中。國際化教育是發達國家對外建設、對外發展的基本舉措。近些年我國也在嘗試性地從人力大國轉型為人力強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此外在社會進步、國民經濟發展、國民出國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職業教育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當前國外很多機構與院校都希望能夠和國內的各大高校進行合作,當然這些合作的出發點實際上就是利益。所以我們要杜絕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的想法,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與質量。職業教育需要擴大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深化改革與合作需求,開發相應項目,控制與減少合作所遇到的風險。 (二)明確定位與國際接軌
辦學時職業教育院校需要參照國際教育標準,明確自身定位。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需求、學制發展、教育制度背景,因此在教育分類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從某些角度來說,美國社區院校實際上和國內高職院校有著同樣的模型,不過兩者在功能上卻完全不同。社區院校集合了社區教育、成人教育、高職教育、普通大學的功能,其定位在于終身教育與社區教育。國內職業教育則為??平逃?,面向的是技術性能力培養。找準對接點、契合點才是當前國內職業教育走向國際的重要因素。國內職業教育與國際之間的差距更多的是體現在沒有國際公認質量標準,沒有建立與完善高水平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所以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推進需要主動學習國際經驗,從中找出適合國內教育系統發展的國際化職業認證標準以及與國際可以對接的技能教育標準,打造可以體現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資格認證體系,其對提升我國職業教育質量、水平,幫助職業教育畢業生獲得更多就業能力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三)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精細化道路
首先,必須明確社會需求與經濟發展需求,將國際化管理、國際化師資、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標準、國際化理念,滲透與運用于國際化發展目標,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中。
其次,重視國際教育資源的引進,當然需強調的是這里并不是說國際資源就等于優質資源。很多國際資源實際比不上國內教育資源質量。這里所說的資源引進指的是優質資源,建立可共分享、可供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庫。
最后,充分利用合作機會,尤其是跨國企業。結合跨國企業所提供的國際通用人才標準資料,引進培訓體系,掌握國際規則,培育國際化水準的高端人才。
(四)重視上層設計與重心轉移
職業教育國際化并非個別力量就能夠實現,國際化合作實際上需要成熟的組織、成熟的合作關系才能夠進行。職業教育領導者需要具備國際化思維、發展性理念。職業教育需要在校級領導的組織下確定國際化戰略、使命與愿景。我們需要將國際化看作是一個項目、一件事情、一個戰略、一種理念。面對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國際化教育所帶來的結果與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教師、各院校的國際化執行力、意識都是國際化發展的基礎動力。國際化發展中,領導需要主動、自覺地學習先進教育方法、理論、手段與技術,打開國際視野。職業教育需要將國際化發展作為考評目標,將其整合為合作主體,下移重心,在主動出擊中尋求合作條件、合作機會。
(五)適度發展
職業教育國際化實際上是一種被動、非系統、間斷性行為,其所能獲得的利益實際上并不多。組織機構層面更多的會將國際事務掛靠在辦公室、教務等部門,這些部門有著各自獨立的業務,沒有國際化發展的經歷與意愿。所以職業教育國際化之路需要成立專門的機構,并安排合適的工作人員負責國際事務的操作。此外職業教育需要樹立市場意識,明白職業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盈利意識與競爭意識,明白教育資源的價值,以主動、自信的姿態闖入市場,參與人才競爭環節。當然職業教育國際化也要適度進行,明白自己的需求,合理選擇合作項目與合作對象,而不是參加有求必應的交流與合作。職業教育需要籌辦精品項目,采取先局部后整體的模式帶動全局建設。
對我國發展職業教育來說,走國際化路線的意義非常重大,有著無限廣闊的前景。為了成為世界教育強國,我們不僅要扎實自身的基本功素質,同時也要主動出擊學習與掌握國際化規定,實現與國際化職業教育接軌。職業教育需要大膽探索,在不斷嘗試中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玉萍.職業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職雙語教學的問題和對策[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4):73-75.
[2]梁珺淇,石偉平.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國際化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8(6):1-7.
[3]肖鳳翔,殷航.職業教育國際化信息不對稱治理的現實邏輯[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102-108.
[4]呂婧.“一帶一路”倡議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及路徑[J].高教學刊,2018(21):191-193.
編輯 李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