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的職業教育現狀及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他們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務工,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農民工。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是城市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在進城務工的過程中,農民工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較低、專業技能缺失,阻礙了他們進一步發展。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我國農民工目前的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 職業教育 發展現狀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18-02
引言
社會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術的要求與日俱增。原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紛紛轉型為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給農民工帶來了新的挑戰。作為城市的建設者,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水平不僅關系著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技能的培養,也是整個社會生產、經濟發展不斷向前推進的基本條件之一。提升國民素養,培養專業技能,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培養體系,這不僅需要農民工個人的努力,更需要行業、社會、政府等多方協調處理。
一、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來看,“用工荒”和“就業難”是我國企業和個人發展之間存在的供需矛盾。企業需要有技術、有能力的員工,而農民工的教育水平卻普遍偏低,無法滿足企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這種矛盾迫切要求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下面將從農民工個人、用工單位和相關部門三個不同主體出發,詳細分析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
1.農民工職業教育意識薄弱。作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一般而言這個群體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民工平時忙于勤苦勞作,余下接受職業教育的時間本就不多,再加上對未來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打算,致使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沒有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農民工自身的技術、能力、素養就很難在實踐工作中得到提升。越是沒有專業的技術傍身,越是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越沒有合適的工作,越不會去接受職業教育,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不利于農民工自身的發展[1]。
2.用工單位欠缺完善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用工單位雇傭的農民工一般都是臨時工的性質,具有很大的流動性。由于缺乏長期且穩固的勞務關系,企業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一般而言,企業很難花費大量的時間、費用、精力去培訓農民工的各項素質,最多培訓崗位所需基礎技能,以便農民工能快速上手,開展工作,創造價值。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打著培訓的幌子,用陳舊老套的課件,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實用價值,甚至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的培訓內容來為農民工進行培訓,這就與培訓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培訓時間短,培訓內容舊,培訓經費少,培訓規模小,這是目前用工單位在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時存在的普遍問題。
3.相關部門缺乏健全的職業教育監督機制。相對于其他群體較為完善的教育機制而言,農民工群體的教育機制保障顯而易見的存在問題。沒有明確的責任單位,沒有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沒有大而全面的推廣宣傳,這些都造成了農民工職業教育難的現狀。同時,這也導致了市面上培訓機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象。這些培訓機構單以盈利為目的,視農民工權益如無物,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急需有關部門出臺相應監督條例,以保護農民工的合法受教育權利。
二、優化改進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的策略分析
不斷優化和改進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是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有效保障,也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更為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我國國民綜合素養,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經濟高效增長,從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目標[2]。
1.提升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的自我意識,從自身做起,強化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農民工應該認識到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現狀,過去單純靠出賣體力的勞作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變化,應該意識到接受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夜校、網絡授課等方式,農民工應專門留出時間進行學習。只有了解行業知識,掌握先進技術,提升綜合素質,農民工才能在社會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同時,對農民工的培訓課程設置要先經過一定的社會調研,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統計等方式,了解農民工知識水平,知識需求,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有針對性的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此外,課程講解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理論知識入手,逐漸過渡到實踐操作階段。
2.加強用工單位開展職業教育的軟實力,從企業做起,重視培訓內容和用工素養。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需要通過個人、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圓滿解決。作為用工單位,企業要明白“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加大技能培訓資金投入,在與農民工簽訂合同時,盡量從長遠出發,在穩固合作的基礎上,讓培訓也能分階段隨時跟進。用工單位通過與高校、社會培訓機構聯合,整合課程資源,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從而保證培訓質量,達到預期效果。通過開展職業教育培訓,促使農民工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綜合素養,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3.完善有關部門對職業教育的監督機制,從政府做起,加大宣傳力度、規范教育培訓市場。政府有關部門設立專門行政機構,負責農民工職業教育等相關工作事宜。根據《勞動法》等相關條令條例,制定鼓勵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措施,多渠道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多維度普及職業教育的必要性,讓職業教育真正滲透到農民工群體中去[3]。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減輕用工單位培訓負擔,整合社會培訓機構、職業教育等多種社會資源,向農民工職業教育領域傾斜。建立健全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機制,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保障農民工職業教育服務,讓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朝著健康有效方向發展。
結語
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建設的主力軍,這個群體技術水平和綜合素養的高低影響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慢。作為家庭主要的勞動力,農民工承擔著賺錢養家的責任,相對來說會存在時間不夠用,意識不到位的問題。而放眼社會,用工單位和培訓機構對職業教育的培訓內容略顯陳舊,培訓周期也較短。其主要目的一個是為了快速投入生產,一個是為了充分盈利,都沒有真正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負責。而政府有關部門由于宣傳不到位,相關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也沒跟上,導致農民工職業教育陷入困境。
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應該由個人、用工單位、政府有關部門以及社會培訓機構等多方進行協調,各司其責,共同保障農民工的職業教育順利進行。這不僅有助于農民工職業素質的提升,也推動了我國國民素養的整體提升,對于社會穩定繁榮,經濟加速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肖稱萍,徐文新.新時期農民工職業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策略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7(11):55-62.
[2]郜攀峰.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7(15):154-157.
[3]李群山等.代際更迭與教育培訓出路——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研究綜述[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2(04):138-139.
作者簡介:
魏超(1978- ),女,漢族,四川廣漢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生涯規劃、職業輔導、思想政治教育。
??祖茫?994-),女,漢族,河南商城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1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