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困境與管理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村教育問題引起人們重視。職業教育作為農村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經濟,改進農業發展現狀,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根據現階段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引起原因,分析提出一系列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管理
深化改革的推進影響中國各行各業各個方面的同時,也引起了教育界對教育理念的重新思考,現階段對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提倡給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機會,農村職業教育更是振興鄉村經濟的關鍵。2011年《關于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出臺后,在各個省份推進農村教育改革的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有了一定發展,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提供了機會與平臺。但在農村教育體系落實完成工作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多矛盾,農民子弟的職業教育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要完善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還需不斷創新理念,針對性地采取措施。[1]
一、現階段農村職業教育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1.農村職業教育成本高、機會少
新形勢下的農村家庭收入有了明顯增長,但這些增長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也只能滿足農民家庭的生活所需,在高額的教育成本之下顯得微不足道,財政收入少、承擔稅務重,是目前農民的生存現狀,而農村職業院校的學費、食宿費、再加上其他費用,每年支出大概要5000-6000元左右,據統計,一般的農民家庭年均收入在12000-15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的農村學生每年的支出占家庭的近三分之一。在很多把改善家庭條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農村父母眼中,高額的職業教育學費支出不僅是對孩子的完人教育,也是一種投資,但三年職業教育所花費的近8000元機會成本換來的卻是不對等的就業機會。由于農村的交通限制、條件限制和信息部隊稱等原因,在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中,農村職業院校提供的就業機會顯得偏少,就業崗位與培養目標出現錯位。[2]
2.民眾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認同度低
調查研究顯示,近十多年來,愿意去中等職業院校就學的農村學生越來越少,只有少數學生自愿選擇上中等職業院校,大部分學生都是考試失利,在教育分流的過程中進入中等職業院校的。這就證明農村中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主動性低、難以管理等問題,反作用影響學校聲譽,進一步影響民眾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知,形成惡性循環。從我國目前農村的職業需求結構來看,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難以提供農村人口實際所需要的職業培訓,職業教育難以滿足就業目的,并且在農業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的過程中缺乏向上的通道,完成職業教育后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農村民眾來說缺乏吸引力。
3.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有待提高
在宏觀環境中,中國農村處于弱勢地位,與發達城市經濟相比,農村所獲的經費支持和設備分配都較少,地理位置對教學活動開展的影響以及師資的流失等原因都造成了農村職業教育質量不足。在各種學習條件的限制之下,在農村職業教育院校學習的學生往往難以達到培養目標。而課程專業選擇與農村實際需要的脫節,又造成農民對職業教育產生消極態度,在農村職業教育院校的培養方案中,大多對農村實際情況了解度不夠,不清楚農村和農民的實際需求,涉農專業不多,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難以體現其改善農民生活、為農業發展服務的目標。
二、克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困境的相關對策
1.創新農村教育服務模式
一般情況下,在對農村職業教育院校的調查中,總是容易看到成功典型而忽視部分薄弱學下,用經濟發達地區學校的成功辦學經驗知道農村學校,容易出現脫離實際的問題。在創新改革農村教育服務模式的過程中,應當深入基層調查,先對現有農村職業院校現行模式進行摸底調查,再對當地農業發展特色和農民實際需求密切了解,針對性給予指導意見。再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在一兩所職業院校進行教育體質和機制的創新探索,摸索出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職業教育的道路,培養出一批新型成功的農村職業教育成功者。
2.縮小城鄉差距,轉變群眾理念
轉變民眾對農村職業教育的錯誤認識,是擴大農村職業院校招生,提高職業受教育者學習主動性的重要前提,也更利于提高職業院校自身管理水平。在農村職業教育中,最重要的應當是農民極其子女的利益,學校應該從學生出發,以人為本,視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農村的未來發展為最終目標,注重學生的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就業率等具體指標,重點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不用簡單化一的辦學模式和一刀切的評價標準否定農村職業教育,政府和學校應當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機會,縮小城鄉職業教育的差距,在資金投入、學業資助和師資配置上適當幫扶農村職業教育。
3.完善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體系
部分人群對現有的農村職業教育存在誤解,在招生時注重初升高失敗分流而來的初中畢業生,采用各種方式吸引這一部分生源,忽視了對自身實力的提高。要完善農村職業教育管理體系,首先應當從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功能入手,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服務,提高勞動力轉移水平和效率;其次為農村適齡人口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最后,為留守農民提供相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服務,擴展職業教育內容,用科學化、體系化的職業職業教育體系建構完善職業教育。
4.擴展農村職業院校辦學經費來源
經濟是根本,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經費通道狹窄,難以實現院校建設和辦學水平的實際提高,尤其是一些最需要教育經費的貧困地區,受區域限制收入水平缺乏項目經費。要打破農村職業教育在經費上的不足,首先應當改變自身單一的辦學體制,用多元化、與社會連接的辦學性質吸引企業支持和社會資金,以及不同的援助經濟和銀行貸款等。提倡學生發揚研究精神和創新精神,爭取在教育、經濟、科技和就業的有效組合之下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結語
農村職業教育必須立足自身發展環境,以本村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社會治理為目標,調研自身教育需求后,調整適合農村人口的教學模式,根據區域內農民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進行培養。用多樣化的辦學模式吸引建校經費和辦學經費,用穩定的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縮小城鄉差距,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唐智彬,石偉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28):60-65.
[2]譚璐.新型城鎮化視閾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困境破解[J].職教論壇,2014,(13):58-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