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本文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建筑施工技術》近年來的改革發展情況,結合教學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改革的具體設想。
【關鍵詞】施工技術 教學方法 改革探討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是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職業技術課,也是工程監理、工程造價等專業的重點課程,具有實踐性強、涉及知識面廣、工程施工方法多、理論跨度大、綜合性強等特點。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高職教育有了較快的發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支持不夠,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不高,高職院校舉辦高職教育的理念不新,與企業、行業互惠互利的運行機制尚未形成,適合高職教育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缺少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訓基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基礎弱、接觸施工現場的機會有限、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導致學習效果不夠理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家發展職業教育步伐的逐漸加大,現有的的教學方法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因此,有必要對《建筑施工技術》的教學進行進一步改革。
一、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近幾年已經進行了改革,并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過去的《建筑施工技術》教學中,采用課堂教學、課程設計、組織現場參觀、校內實訓、現場實習相結合的模式,隨著建筑業的不斷發展、施工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對學生培養的定位和社會對畢業生能力要求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這種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目前建筑人才培養的需要,諸如學生動手能力不強、教學效果不明顯、專業知識系統性差、前后不連貫等。
1.任課教師知識的局限性
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已有課本為基點,從教師多年形成的、刻板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出發,不能從社會需要出發,不能從市場需求出發,更不能從個人與社會的發展方向出發,傳授的知識無法與社會接軌、與現實靠攏,無法讓學生明確地知道什么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和社會技能,以及這些知識與技能在以后的職業生涯和社會生存中如何體現。
傳統高職教師的核心角色為知識的傳遞者和開拓者。作為某個專業領域的學者或專家,他們給學生傳授的是相對高等、精準、尖端的知識。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和起點,高職教師在向學生傳播知識時,二者的關系僅僅為“施”與“受”的關系。教學形式通常是老師教授,學生記筆記,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已有的知識水平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養成。作為學科知識的開拓者,傳統高職教師的學科知識往往具有單一化的特點,跨專業知識的學習研究很少,同時影響了人才的培養。此外,時代的發展需要高職教師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角色,高職教師要對角色重新定位以便更適應社會發展。
2.選用教材內容滯后,距規范較遠
目前,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建筑施工技術》教材很多,但較缺乏合適的教材。現有教材內容沒有準確定位于高職院校本身特有的現實地位,即培養職業能力,沒有反映不同的地區特點,因為高職學生就業大部分局限于本省及鄰省地域;同時多數教材只是單純的理論知識體系,缺乏系統的工程案例;在章節知識點的銜接與整合方面沒有充分發揮案例本身應有的作用;反映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新設備的內容不多。教材更新速度慢,所以造成教材陳舊過時,一些已經淘汰的工藝、技術依然找有很大的比重,而一些已經成熟推廣且廣泛應用的技術和工藝卻在教材中反應不夠甚至尚未反應。這樣,學生學完課程后一接觸施工現場,便覺得很多工藝很陌生,根本沒學過。
3.教材方面與教學手段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
高職院校現有的教學模式普遍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必要的師生互動環節,學生主動性差,很多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課程設計、實訓教學沒有緊密結合實際工程或與實際脫節,最直接的體現是課程設計中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內容,或是畢業設計中照抄照搬實際工程中的施工方案。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嘗試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各種形式展現施工現場實景,引入工程案例提高學生興趣和教學效果。
4.目前的教學體系有著一定的局限性
該課程教材章節之間相互獨立、內容跨度大,且多媒體課件、視頻、工程案例等教學資源又不完善,相互之間缺少聯系。而不合適的課程學時數、場地條件的局限等因素也制約了課程教學效果的改善,影響了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后續環節的培養質量。
5.教學資源的片面、局限性
教師知識的更新尚未得到重視,教師學習機會甚少,知識更新困難。教師過時和陳舊的技術及工藝已不能滿足高職學生的培養,況且實訓基地少,實訓時間短。高職院校實習經費短缺,造成校內實訓基地不完備;許多施工企業處于經濟效益和安管管理等方面的考慮,不愿意接受實習生,從而造成校外實訓基地相對較少,學生實習從事施工實訓的時間不足,缺乏實際操作技能、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導致學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任然沒有很好地掌握施工技術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
6.高職改革中不斷擴大的招生規模與教師繁重的教學工作任務之間的矛盾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據統計,某高職院校授課教師平均每周理論課時數在18學時以上,這些教師還要承擔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校內外實訓指導和管理及成人教育等等多項任務,同時還要承擔班主任工作進行班級管理。繁重的教學工作任務導致了教師精力不足,過于疲憊將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保障。
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思路的設想
1.準確界定課程教學標準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在此先要準確界定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確定一定學段課程水平及課程結構的綱領性文件。它是編寫教材、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樞紐。新課程標準關注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課程標準的過程中,要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的優勢去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某項技能是否形成,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
2.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及課程大綱
專業教學計劃及課程大綱編寫完成之后,應經過嚴格的審核把關,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
3.安排負責人組織加強教材建設,精選教材內容活動
針對教材內容之后與工程實踐的實際情況,教師應及時補充和完善教材內容,增加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不斷更新的國家、地方標準、規范的介紹,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針對高職學生生源質量相對不高、理論基礎弱,就業領域偏重于施工、監理等現場工作的特點,教師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較少理論分析、計算的內容,較少不常用的工藝介紹,增加常見的、典型的工程實例,并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教學內容。因此,高職院校可組織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編寫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及項目為載體的校本教材。
4.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
“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工學交替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這是教育部頒布的[2006]16號文件明確提出的高職教育主要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各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基本上還以“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也難以滿足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距教育部提出的“教學模式” 差距較大,教學方法亟待更新。(1)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2)采用與多媒體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性教學方法和多種實踐性教學環節相結合的教學手段。
5.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改善教學環境,加強理論聯實際的環節,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課堂與實訓基地、施工現場相結合,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為此與建筑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尤為重要。高職院校為施工單位培訓工程技術人員,施工單位接收學生和教師到現場實習,并指定專人負責指導,通過互惠互利的合作辦學模式促進實習質量的提高。首先是“請進來”,聘請經驗豐富的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知名的專家學者走進課堂授課,舉辦講座,內容主要針對工程實踐中碰到的具體問題和現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識,因為有些問題學生畢業之后就可以遇到。其次是“走出去”,帶學生走出教室到試訓基地,對照實物講解;并通過砌磚、抹灰、鋼筋綁扎及工種質量驗收等實際操作,實踐“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的育人理念,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如我院新校區建設使得學生有機會對工程基礎施工至竣工的全過程進行了解,為此,教師可額外增加校內工地教學環節,每隔1~2周安排一次現場教學,實時跟蹤工程項目的進展情況,使得在課堂上難以表述的內容變的通俗易懂,易于學生掌握。
6.改革課程設計內容,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組織教師每學期對實習指導書和課程設計指導書進行討論和修改,使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為了防止所作設計大同小異、互相抄襲嚴重等現象,可安排每組學生4~6人,每個學生負責1~2個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編制,使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任務。學生通過每人負責一部分設計,既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增加團隊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
7.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該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要求任課老師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施工實踐經驗。高職學院根據科學發展規律和教師進修學習計劃,定期選派教師進修,有針對性地選派年輕教師到施工現場進行一定時間(至少一年)的鍛煉,定期組織教師到工地現場觀摩,定期聘請具有相當理論知識,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舉辦施工方面的專題講座,同時鼓勵教師進行社會兼職,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離不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應按照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理念進行,以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從職業教育模式、課程內容、教材、教學方法手段等多方面進行,確保課程諸要素之間的協調性和課程系統功能的最佳,取得良好的改革成效。這就要求一個學校要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和職業標準來設置課程,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培養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職特色的人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587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