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比較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而在職業教育中占據不可或缺地位的高職教育更是關心的重點。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張,陳舊的辦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針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現實困境,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方向,促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正在成為教育界的焦點問題。而中國和日本同為亞洲國家,卻在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對此進行比較性分析與介紹,以便全面和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兩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規律和趨勢,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尋求啟示與借鑒,以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中日;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87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的不只是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同時也極大豐富了現代人的精神文明,在此背景下,教育事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當代教育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也一步步邁入新的階段。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在以往的基礎上不斷更新發展,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興起較早的教育,在當今社會更是受眾多、規模大。因此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研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借鑒外國的經驗包括經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切有益經驗。只有從中國和日本兩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著手,對其辦學模式進行比較性分析,在分析日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模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和對國家發展的作用的同時,探討和總結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內部規律,才能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提供理論和實踐上具有參考價值的經驗。
1 中日兩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比較
1.1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和“職業教育”兩種概念的綜合?!吨袊逃倏迫珪分兄赋?,高等職業教育是指通過學校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把中等職業教育技術學校的畢業生、普通高中畢業生以及具有相應文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中級技術工人,進行為期2~3年(若專業需要還可有4~5年)的教育后(其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使其成為社會生產部門第一線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和高級技術工人的教育工程。
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不算晚,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時代,為我國的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大量人才。早期的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模式主要是靠模仿其他發達國家,例如曾試行德國的“雙元制”,但由于經濟基礎、意識形態等部分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其并不適用于我國高職院校。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幾乎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模式改革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質量逐步提高,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初步形成;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方針進一步明確;高等職業院校的基礎能力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家庭經濟困難高職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初步建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速度、結構、效益進一步協調。《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教育服務脫貧攻堅呈現新態勢,形成“專業支撐+產業扶貧”“組團式扶貧”等特色模式。校村合作、校鎮合作成為城鄉融合新模式,成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新特點,一批中西部地區院校正在成為當地發展的新地標。優質院校得到地方政府和行業領軍企業的認可與支持,為中國制造注入新動力。同時高職院校服務“一帶一路”呈現區域特點,開放辦學持續深化,境外辦學更加多樣化。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逐步得到國(境)外認可,但來華留學與培訓量增長明顯仍處于起步階段,亟待高職院校加強專業標準建設,更需要各級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源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促進了高等教育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較突出的問題:一是高職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東部地區高職院校資源水平整體較高;中西部地區院校的師資隊伍、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等資源水平較弱,仍需要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同時示范骨干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水平優勢明顯,體現財政專項投入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重要作用;而教學資源存在明顯的區域和院校不平衡性,亟待政府和院校予以重視。二是高職院校新興專業的培養目標、規格與資源面臨挑戰,如何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并將其與之融合是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三是高職院校重教書輕育人、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教師隊伍存在數量少,且大部分專業、知識、實踐教學能力相對較弱的問題,教師隊伍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四是高職教育的政府和院校治理能力面臨挑戰,亟待提高。政府責任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環境質量重要方面,“校企合作”高職教育的發展建設更是需要強化中央財政的專項引導。
1.2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早,辦學模式成熟,對日本經濟崛起起到強有力的助推作用。特別是二戰以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學校職業教育為基礎和核心,以企業內職業教育為顯著特色,以社會公職教育為有效補充,已形成模塊清晰、類型多樣、層次多樣的高職教育體系。日本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的極其明確,即培養的是具備高超技能、敬業精神同時對職業具備高度認同感,謀求自身與集體共同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受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私學教育政策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日本高職教育體系主要分為三種: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和專門學校。目前來看,為了順應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了滿足社會和企業對于高職畢業生的要求,日本職業教育當局對現有高等職業教育機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在短期大學方面,以前的短期大學主要培養的人才偏向的是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領域,而這些領域雖然熱門但所需人才已經飽和。因此教育當局聯合高職院校調整了人才培養的計劃,減少對上述領域人才培養的比重,加大對學生信息技術、語言能力的培養,以提供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2 中日兩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特點
2.1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在過去二十多年的實踐下,我國高職教育有了一定發展,特別是“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豐富辦學模式的同時也有創新之處。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艱難的實踐探索,已經獲得了初步的經驗,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具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模式。目前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有校企合作模式、訂單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學校+公司+農戶模式、學校+基地+農戶模式、學校+協會+農戶模式、職教集團模式、跨區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雖然從種類上來看是較為豐富,但從總體上來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仍然沒有被得以重視,占比小、問題多仍然困擾著教育學界。從我國高職教育發展 20 多年的實踐看,高職教育主要由國家、院校和企業三方共同推動,其中,國家主辦、企業參與是我國高職教育辦學模式的一級架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二級架構。在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順應社會對職業性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層出不窮,但辦學模式仍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高職院校普遍沒有創新只會照搬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的定位上有差異,不可全然按本科院校模式培養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除了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外更需要的是實踐機會和實際操作能力,而目前最廣泛運用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旨在給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企業實訓機會,但由于我國企業和高職院校之間不夠緊密,沒有形成良好的規范和合作體制,而常常產生實訓資源浪費現象。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中的不清晰和“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夠成熟,導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仍然沒有令人亮眼的創新之處,體制機制的陳舊和墨守成規也使得高職教育辦學模式無法得到長足的跨越發展,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和企業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中仍處于從屬地位,與行業企業互利共生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2.2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是“校企合作”辦學完善化、規范化。日本高等職業教育不僅注重的是校內課堂中授予學生的知識,更強調的是對于技能的傳授,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說務實性大于理論性。日本的企業都具有各自的企業文化,不吝于機會的給予,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交往紐帶,高職的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在企業實習,當他們正式入職時,企業對于新入職員工也會提供系統深入的入職培訓,使得高職畢業生能夠更好融入社會。與此同時,日本推崇終身教育的理念,不僅是高職畢業生,每個畢業生在企業中仍然能夠得到受教育的機會,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已經抓住精髓,形成與行業企業互利共生的運行機制。日本的高職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同時,高職院校能夠充分把握企業到底需要怎樣的員工,在了解的基礎上再對校內課堂教學進行改進,充分做到了企業與院校的統一和協作。
二是人才培養模式定位明確、目標清晰。日本企業對于員工招收和入職培訓的專業也是必不可少。日本企業愿意提供實訓機會給高職院校的學生,實則是雙贏之舉,在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不斷提升的同時,企業也能招收到更多熟練的高級技術人員。日本的高職院校在人才的培養上非常注重其實踐及操作能力以匹配企業的需要,而企業或用人單位會依據總結出的自身所需技能人才的特點來制定培訓計劃,在正式招收高職院校畢業生之前以試用工的形式對其進行為期半年到兩年的培訓,最后再進行技能考核,只有通過考核的才與之簽訂就業合同。
三是人才評價機制標準化。日本政府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不僅保證學生在高職院校就讀能夠獲得并掌握專業知識,更加注重企業的職業培訓,更多的是通過技能鑒定、資格認定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靶F蠛献鳌钡霓k學模式足夠成熟,日本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立足于企業的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在學生的評定機制上有更高的標準。
3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從創新改進辦學模式入手以應對嚴峻復雜的挑戰和發展機遇,而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為我國提供了幾點啟示與借鑒。
?。?)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清晰定位,進一步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和優化。必須明確高職教育的出發點是為了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確定高職教育在職業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重要地位。將高職教育真正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相聯系,在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形成自身特色的辦學模式前提下,進一步促進其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優化。
?。?)課程設置要緊密結合社會需求。要緊跟社會熱點,及時更新所學科目,同時也要兼具各個院校的自身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必修科目外的選修科目,而這些選修科目也必須圍繞培養職業型人才而設置。這樣在改進傳統課程方面也能夠讓高職院校學生獲得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3)鼓勵企業參與辦學。眾所周知,日本的企業教育極具特色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日本的高職教育發展與企業需求密切相關,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推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在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道路上,如何創新辦學模式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必須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辦學模式,將“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發揮到極致,不斷推陳出新,密切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關系,從學校和企業兩方著手,給予高職院校學生更多實踐機會,以此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大力整合資源,促進資源共享。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最需要的是實踐的操作和考驗,傳統的課堂教育不完全適合于高職教育,陳舊的理論學習如果得不到實踐的驗證則無法真正落到實處。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起步早、規模大,高職院校數不勝數,若是每個院校都需要實訓,那投入可想而知,在成本上不切實際。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部分高職院校資源過剩,甚至存在在實際教學中過度開辟課程而導致教學內容雜亂無序的問題,導致很多企業的實訓資源得不到該有的利用,雙方不僅無法達成合作共贏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和閑置。因此,必須在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建立規范的制度,確保高職院校學生有實訓基地也能夠幫助企業找到更多的技術人才,改變現有的資源重合浪費現象、實現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是當務之急。
總之,在高職教育長足發展的路上,辦學模式的更新和改進是我們必須抓住的重中之重。中國和日本在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上存在一定差異,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借鑒日本辦學模式的長處,整合資源,促使辦學模式的優化升級,推廣多元化辦學模式,努力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頌輝,郭媛媛.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實證研究簡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6):1-2.
[2]陳君,姜茉然.日本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新舉措及其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6,(02):122-125.
[3]胡國勇.日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型:構建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J].外國教育研究,2016,43(07):3-14.
[4]張秀英,徐玉春,李靜,等.中外高職教育體系的差異及啟示[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01):45-46+70.
[5]田慶立.日本職業教育的運作模式及特點[J].社科縱橫,2010,25(03):135-136.
[6]王江濤.日本職業教育體系的歷史溯源及其現代化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0):66-72.
[7]孫穎,劉紅,楊英英.日本職業教育質量外部評價的經驗與啟示——以高等專門學校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4,41(05):33-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914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