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淺談中日教育之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中國的教育需要一些融合。日本教育的發展進程及教育制度還是有些可以借鑒的。一個國家要想保持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地位,教育的領先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中日教育對比 能力培養 教育融合
“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t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普遍被認為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即多學,多練,多記,多考,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獲取,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比如大學的四、六級英語考試、日語等級考試等等,針對性的試題多練習、反復刷題,自然而然就會做了。對比西方教育,它更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好,并以此進行相應的啟迪和延伸。誠然,在此我并不認為中國式教育不如西方教育,而是中國式教育和西方式教育確實有很大的不同。
出于自己對日本這個鄰國的關注,再加上自己學的是日語專業,參加過一些關于日本教育的講座及活動,對此我淺談一下中日教育對比。
首先,日本的教育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從7世紀中葉以后,日本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日本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體系。而日本的教育振興始于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時期。教育改革的特點是大興教育。在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就撥出巨額經費,興辦科技教育,特別重視初等教育、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可謂是全面而系統。此時期的教育改革為日本從一個沒落的封建國家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以后趕超歐美國家,成為經濟強國奠定了基礎。
中國早期的教育制度是科舉制??婆e制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始于隋朝,完備于唐朝,改革于宋朝,鼎盛于明朝,終于清末,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而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的起步晚于歐美,大致與日本、印度處于同一時期,始于清朝末年。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在客觀上開啟了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洋務派所辦的洋務教育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對外依賴性,但它第一次對傳統的封建教育實行了改革,開創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聲,它傳播了科學技術知識,開創了社會風氣,培養了中國第一批科學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促成了中國近代教育的飛躍,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但與我們的近鄰日本相比,此時期的中國的教育現代化進程甚慢。
日本教育相較于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非常短,但是日本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日本這個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進而在一段時間內日本的科技一直是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日本教育的成功。2018年世界諾貝爾獎的評選結果也驗證了其實力。
日本比中國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教育發展主要側重于能力培養,減少過度考試競爭等,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此后,日本又加強了對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我判斷力等方面的培養。相信很多人從媒體上看到過日本的教育情景。它們的教育方式和我國的教育方式不太一樣。如除了每天正常的上課,到了下午,他們會有“部活”,也就是我國學校里的社團活動,但是我國的社團活動管理松懈,而且很多時候不一定都有老師指導,甚至到了一些考試的前期可能會取消社團活動改為補課或者自習等等。日本的“部活”是有專門的老師進行培訓,并且進行了非常嚴格的考察,同時國家層面每年也都會對一些“部活”的成果進行評選給予鼓勵。日本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鉆研以及創新精神。
其次,教育的整體理念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日本的教育多多少少都可以看到美國教育的一些身影,二戰后,在美國的操縱下,日本教育參照美國教育理念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歷次改革,日本確定了其現代化教育體制。而談及中國的教育整體理念,“考高分”這三個字應該是最恰當不過的了??荚囋谥袊逃械牡匚槐粺o限放大了,教育偏重于應試,而對實際操作及應用等方面明顯偏弱?!翱几叻帧笔侵R灌輸和答題技巧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中國教育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難道“考高分”不對嗎?首先我肯定認為是對的,考了高分才能代表你學會了,同時你也掌握了相對應的知識。但是高分并不能夠代表能力高,目前高分低能的情況普遍存在。公正地說,中國的教育制度決不是一無是處,它的存在有它的客觀歷史條件,可以說它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盡可能地維持了相對公平的原則。
此外,教育應當遵從著以人為本。個人認為老師或者輔導員這個角色也是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應注重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不應該只注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隨著社會轉型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度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造成了部分學生理論上的困惑、思想上的疑慮、心態上的失衡,價值觀上的迷失和錯亂。因此,輔導員在做學生思想工作時,不能采取單一的說教、生硬的灌輸、強制接受等傳統的教育方式,而應針對不同時期和社會形勢發展的實際,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強化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硬性灌輸向軟性灌輸的轉變和顯性教育向隱性教育的轉變,形成施教者和被教者雙向交流的教育模式,使矛盾和問題迎刃而解,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此淺談中日教育的時候,中國教育確實是需要汲取他國的先進教育方式、方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中國的教育需要一些融合,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創新下去。一個國家要想進步,就要抓住歷史機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保瞬攀且磺懈偁幍暮诵?,而人才的競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競爭。一個國家要想保持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地位,教育的領先是勢在必行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27240.htm